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到张元济故居喝咖啡
2025-09-24 15:05:52 来源: 作者: 【
导读:在上海淮海路这样的黄金地段,张元济故居改为咖啡屋了,一个在近现代史上光彩照人的文化名人,其故居的保护不容置疑,但如何保护众说纷纭。张元济本来就算得上是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在他的故居卖咖啡,是文雅生意,倒很贴合“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的主题..

在上海淮海路这样的黄金地段,张元济故居改为咖啡屋了,一个在近现代史上光彩照人的文化名人,其故居的保护不容置疑,但如何保护众说纷纭。张元济本来就算得上是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在他的故居卖咖啡,是文雅生意,倒很贴合“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的主题。
 
只要刷到“一条”创始人徐沪生的短视频,总不免将其看完。这倒不完全因为他是扬州人的缘故,更多的是他的短视频确实与众不同。与生俱来的书卷气自带流量,精心挑选的好话题先声夺人,张弛有度的脱口秀引人入胜,点到为止的大结局发人深省,这些品质保证了他的短视频长红。
 
徐沪生的短视频以内容取胜,再老的话题总能说出新意。张元济,清末光绪年间进士,因参与戊戌维新被革职后致力于文化事业,参与主持督导商务印书馆近6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文史馆馆长,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92岁高寿辞世,身后备极哀荣。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一直住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园。张元济是个故事性很强的人物,不说他的进士身份,也不说他参与的戊戌变法,更不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的事迹,单一个商务印书馆,就足以让他永载史册了。
 
这个商务印书馆并非寿命长、牌子响那么简单,它推动了从私塾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风靡全国的首个小学教材就出自商务印书馆。平民教育的普及,高质低价的教材、大规模的师资培训,也靠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东方图书馆,中外古本善本古籍尽收其中,只可惜被日寇毁于一旦。它还注重古籍整理,《涵芳楼秘籍》《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等大型丛书的编印,对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重大。而张元济正是商务印书馆的主角。这位出版家、教育家、实业家、藏书家活了92岁,而整整60年专注在商务印书馆这一件事情上。其志向之宏大、情怀之辽阔、精神之执着,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对这位传奇人物如何解读,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不符合徐沪生的个性,另辟蹊径才能发现更多的价值。就像他从炙手可热的大都市传统媒体一个急转身,投入到当时没几个人做过也不被人看好的新媒体那样。全新的领域需要别样的认知,未卜的前途需要坚强的韧性,艰难的探索需要敏锐的直觉,直面的挑战需要超群的勇气,成功的喜悦需要百倍的付出。世上哪有轻松的成功,只有甘苦自知的打拼。为说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张元济,这个只有6分多钟的短视频可谓匠心独运,标题就抓人眼球,《张元济:最会做生意的读书人》。在常人眼里,很少把张元济与做生意挂起钩来,生怕亵渎文化。而事实上,张元济就是个实业家,把现代出版业做得风生水起,独领***。角度不同,观照不一,效果自然也会千差万别。从读书人最怕说最怕做的生意入手解读张元济,是个新颖别致的角度,体现了视频主人不落俗套的理念,不拘一格的洒脱,不甘平庸的追求。
 
徐沪生从网上刷帖看到张元济故居改为咖啡屋说起,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连他自己都说蛮意外的,这真是人之常情啊。一个在近现代史上光彩照人的文化名人,其故居的保护不容置疑,但如何保护众说纷纭。估计不少传统文人对张元济故居开咖啡馆是不高兴的。在他们看来,这么一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再怎么顶礼膜拜都不为过,怎能在他故居里开咖啡馆,这不是胡闹吗?这里就应该庄严肃穆,否则文化的颜面何在?庄严肃穆是否符合张元济本人的意愿,我们不太清楚,但是否能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我们心知肚明。若干的名人故居、纪念馆门可罗雀是个不争的事实,这样一种强烈的信号传达了公众情绪和认知。平铺直叙式的展陈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发挥了很大作用,而网络时代一部手机可以将想知道的一网打尽。就内容而言,既有叙事严谨的解说,也有诙谐有趣的妙说。就方式而言,既有机构新媒体的一本正经,也有社会自媒体的零星观感。各种角度,多个主题,长短不限,亦庄亦谐,当然也会鱼龙混杂,需要观众在比较中鉴别,在鉴赏中理性。因为这里不提供标准答案,只呈现和而不同。正因为内容多渠道广,对张元济等名人的了解,不必舍近求远,一部手机足矣。
 
当然,也有不少人想实地考察名人故居,这也很好,应该鼓励更多的人走出家门,走向社区,走进文博。在名人故居或纪念馆里除了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熏陶之外,小坐片刻,喝杯咖啡,未尝不是很好的方式,甚至是很有情调的事。对这样令人颇感意外的方式,不妨报以耐心,用时间去检验。观众用脚投票,当咖啡生意难以为继时,会倒逼其改弦易辙的。如果咖啡生意细水长流,说明社会对这种方式是认可的,大可不必横加指责。社会性质是综合力量的结果,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是顺着社会大众的需求逐步调整的。就像张元济故居的咖啡馆,可能也是多年门可罗雀倒逼“试错”的结果,万一不错呢,那不就对了。让名人故居有人想来愿来,来了以后还能留得住,既满足接受文化熏陶的情感价值,又满足放松休闲的情绪价值,还让名人故居有一定收入来源贴补运行费用,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把张元济定位为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是徐沪生解读张元济的过人之处。传统社会各司其职,泾渭分明,现代社会互联互通,相互融合,职业界限模糊,大多成为鲁迅笔下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角色,一专多能,跨界融合,复合聚能,社会上许多新职业应运而生,这不正是跨界新行当催生的结果吗?打破常规,突破认知,敢于求新,勇创新路,实现成功,是社会的大趋势。个人有选择的自由,社会机构也可以固守自己的定位,但要想融入主流为社会认可,那就得出清陈旧认知,放下自以为是的架子,在虚心学习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事。张元济博古通今,融会中外,他不是钻在故纸堆里自娱自乐,也不是躺在功劳簿上卖弄吹嘘,而是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为启发民智服务,让文化变现为复兴民族的磅礴力量,读书、编书、写书、印书、卖书成了文化人的生意经。这种不单纯追求利润的文化生意,在一百年前那可是石破天惊啊。在文化人羞于谈钱的年代,他们光明正大地将书籍明码标价,在文化人哀叹世风日下的年代,他们学以致用将文化教育作为安身立命的饭碗,似乎没有有些文化人嘴里的所谓高尚,但却有着经世致用的文化情怀和担当,这是何等的境界!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且还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文化人应该有这样的追求。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对不起文人这个称呼,任你名声多大,也不可能让人打心底里敬重你。
 
张元济本来就算得上是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在他的故居卖咖啡,算是文雅生意,并不与老先生本人的意愿违和,相反倒也十分帖切。在上海淮海路这样的黄金地段,张元济故居开咖啡馆很贴合“最会做生意的文化人”的主题。看了徐沪生的短视频,感慨良多,现在最想的就是立马动身,到上海张元济故居喝杯咖啡。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票房里的随性 下一篇与人不睦 教人砌屋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