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听曹公谈任中敏的待客之道
2024-02-07 09:42:20 来源: 作者: 【
导读:任中敏无疑是上世纪扬州学术界丰碑式的人物。且不说他开山立派,在学术界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也不说他一生颠沛流离,对兴办教育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更不说他特立独行,为立德树人率先垂范的言传身教,就说一个“申硕批博”便让人知道任中敏是何等重要的..

任中敏无疑是上世纪扬州学术界丰碑式的人物。且不说他开山立派,在学术界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也不说他一生颠沛流离,对兴办教育矢志不渝的不懈追求,更不说他特立独行,为立德树人率先垂范的言传身教,就说一个“申硕批博”便让人知道任中敏是何等重要的学术人物了。
 
今天扬州大学博士点群在地方高校中屈指可数,这不能不归功于其前身之一扬州师院的辉煌,当然更得感谢任中敏叶落归根对扬州的贡献。凭当时扬州师范学院的学术水平,申报硕士点应该说没问题,但博士点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扬州师院“申硕批博”,惊天逆转,纯属是因为任老作为学术泰斗在国内的专业地位。因为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的成员,看到任中敏报的是硕士生导师,都不敢相信,有人说,任老都不敢带博士生,我等情何以堪。于是,特事特办,申硕批博,成为佳话。由此扬州师范学院才知道,任中敏是享誉学术界的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天上掉下一个大国宝。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任中敏,就不会有今天扬州大学的博士点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任中敏,扬州大学的博士点不知要迟多少年才会有,更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蔚为大观。因为改革开放后首批文科博士点总共不过18家,而扬州师院竟也跻身北大诸多名校方阵,获此殊荣,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从而让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令人刮目相看,而这又不能不归功于德高望重的任中敏。
 
关于任中敏的传说很多,最让扬州人提神带劲的是他的两句话,“扬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头,过得了江”。前一句话是指扬州人应有血性,有冲劲,也就是扬州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硬铮。后面一句话的意思是,扬州人要充满自信,不要因一时弱小而妄自菲薄,不敢与高的比,要堂堂正正,昂首阔步,在心理上跨过长江,拿出真功夫,到全国的大舞台上去比拼,与高手一决高下。任中敏说这话是有底气的。他从扬州走出,又回到扬州,学富五车,建树非凡,著作等身,新论迭出,贡献不断。我作为扬州师院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虽未聆听过他的教诲,但读书期间常见老人家拄着拐杖在林荫小道上散步的背影,这当然也是一种福分了。看其背影,听其传说,回忆往事,不亦快哉!
 
日前听市文联老主席曹永森说起他陪王朝闻拜见任中敏的趣闻轶事,让我们见识了老辈读书人的待客之道。曹公从市文联秘书成为主席,靠的就是实诚。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学问也是有口皆碑。这么多年在文坛摸爬滚打,经历的人和事太多太多,可谓是扬州文化的活字典。曹公讲的任中敏接待王朝闻,过去从未听过,所以觉得十分新鲜。
 
话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学家王朝闻为写作专著《论凤姐》到扬州调研,由那时还是小年轻的曹永森陪同,住在文昌阁东边的珍园招待所。有一天,王朝闻心血来潮,说要拜访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任中敏。曹公自然不敢怠慢,他知道王朝闻可不是一般的学者,此人做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老师,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始人,是著名红学家,其著作《美学概论》是当时高校的通用教材。尽管不知王朝闻为什么要拜访任中敏,但从其急切的态度中可见真诚。经联系,双方约定第二天下午两点在师范学院南大门接人。第二天吃过中饭,他们坐上市里接待专用的伏尔加轿车,从淮海路经西门街,也就是今天的四望亭路,向师院进发。哪曾想到,在路中遇到一粪车,堵住了去路。那时西门街说起来是街,实则也就是稍微宽一点的巷子,两辆车子根本不能会车,小轿车只好慢慢倒到路头,让粪车先过去,待他们紧赶慢赶到达师院南大门时,时间过了两点,超时几分钟,已不见接他们的人了。小轿车迅速过师院大门,想直奔任中敏所住的专家楼。在化学楼,他们看到了任中敏在王小盾陪同下慢慢向北走去,曹公想要司机超过去在他们前面停下,王朝闻忙说不妥,要求立即下车,急匆匆小步快跑赶上,曹公一见面就介绍,谁知任中敏抬腕看表,说今天下午有其他事没空交流,说完便径直走了,弄得王朝闻很尴尬,站在原地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待到任中敏远去后,王朝闻跟曹公说,看看能不能明天下午再见个面。经曹公斡旋,商定第二天下午两点去寓所拜访任中敏。
 
为吸取教训,保险起见,曹公与王朝闻商量,不坐小轿车,由曹公借一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带王朝闻到扬州师院。第二天,他们早早吃了中饭,曹公骑自行车,王朝闻坐在自行车后座,经淮海路过西门街,很快到了师院北边的专家楼。这可能是文坛上最有意思的现象了,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学者、老革命、大干部,为拜见一个知名学者,竟然不怕丢面子,由人用自行车驮着去访客,可惜这一段趣闻逸事因年代久远渐被淡忘,今天重提往事,也是一种怀念。
 
闲话少叙,回到正题。他们早早就到了师院专家楼,一看时间还早,曹公就想去敲门,王朝闻赶紧制止,说约的时间未到,我们就站在这儿等,还意味深长地说,这就叫程门立雪。据曹公讲,过去也知道“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但经此一事才感同身受其内涵,虔诚拜师可不是说了玩的,大学者在言传身教呢。过了个把小时,两点钟一到,寓所的门开了,王小盾博士把客人迎进客厅,带上二楼书房。约摸半小时,任中敏与王朝闻一边交流,一边下楼梯,直至大门口,握手言别。待王朝闻离去之后,任中敏才回屋。
 
曹公讲完这段故事,引发了我的沉思。王朝闻与任中敏素无交集,听说扬州有这么一位大学者,顿生慕名拜访之念,纯属惺惺相惜之意,绝无攀高枝之嫌,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任老也是恪守待客之道,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学院大门口迎接慕名而来的访客,以示恭敬礼谦之意。但当约定时间一过,未见到访客,便起身走人,任你有千般理由,随你是什么人,不守时就不行,守时是言而有信的基本。为了拜见任中敏,王朝闻也是虔诚至极,早早吃了中饭,坐在自行车后座,由那时的小曹驮着,早早到了师院,默默地在任中敏寓所“程门立雪”个把小时,毫无怨言,这种心境当今又有几人能做到?王朝闻可不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也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凭什么低三下四地去拜访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这是那一代学者对知识学问的敬仰,是对杰出学者的崇拜,是对文化传承的践行,是对师道尊严的恪守。而任中敏的待客之道同样是得体周详,两人在书房里的交流内容不得而知, 但执手相送至大门口,直至客人离去才回屋,这种礼节又是何等的儒雅高贵,显示了大学者的诚心实意,不经意间在细节中透出那一辈学者率性而真诚的人品。
 
王朝闻和任中敏,斯人已去,但这一代学者的背影仍在。他们的萍水相逢虽是惊鸿一瞥,但历史回响却生生不息。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品格,认真顶真较真已融入他们的生命,本色示人,初心不改,好坏任由你说,我自岿然不动;实,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凡事不装样,遇事不迁就,做事不含糊,不看别人脸色行事,一切遵照内心选择,表现得是那么的洒脱得体,这也许是那一代学者能做出伟大学问的缘故吧。
 
听曹公讲任中敏的待客之道,既是一次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不媚俗,不迁就,不张狂,真切对待一切人和事,这应是人一辈子追求的本色。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3年扬州市首届“少年运河说”.. 下一篇扬州景区邀约南师大“青春合伙人..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