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把非遗“卖”出去是真功夫
2024-05-07 15:17:42 来源: 作者: 【
导读:近日《扬州晚报》“文化+”周刊的《繁花一树恰春风》,题目很文艺,内容干货多,议论也精彩,读后思绪万千,头脑中立马就蹦出这么个题目。把非遗“卖”出去,这个“卖”字也许不够严谨,似有亵渎文化之嫌。但碍于本人才疏学浅,搜肠刮..

近日《扬州晚报》“文化+”周刊的《繁花一树恰春风》,题目很文艺,内容干货多,议论也精彩,读后思绪万千,头脑中立马就蹦出这么个题目。把非遗“卖”出去,这个“卖”字也许不够严谨,似有亵渎文化之嫌。但碍于本人才疏学浅,搜肠刮肚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姑且就先用“卖”字吧。实际上我要说的是非遗如何走向社会,走进大众,被人喜爱,让非遗不但活下来,而且还要活出精彩。
 
看了报道,作者举的几个例子,无一例外都是非遗走市场,找窍门,闯新路,求发展,我深为非遗传承人的执着精神感动。非遗传承人王其标对文人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社会需求也有超前的把握,20多年来,收罗的古香方为传承发展香文化打下了厚实的学术功底,反复调试的配方为其巩固开拓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系列,不遗余力的推介为其奠定地位树起了无形的市场标杆,想不到一支小小的香被他做出这么大的文章,高大上的香文化蝶变为大众化的香产业。其著作《扬州香学》《东方香学》融史料性、普及性、学术性为一体,成为雅俗共赏的香文化的好读本,自办微信公号上与香有关的掌故传说趣闻逸事也会撩起读者对香文化的兴趣,在日积月累中积攒人气,提升影响,扩大销售,做到“找准市场需求的内核,让传统技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那些富有诗意的“云岫”“荷花渡”文人香不再是文人的专利,也相继走上寻常百姓家的案头,琐碎的日子多了香气,添了福气,增了文气。一个竭尽全力开发香产品,一个挑三拣四选择香商品,顾客和厂家在生意兴隆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香文化的传承发展,其中的买卖关系不言自明。
 
那个醉心古籍修复的边城书店的王军,不是只知钻故纸堆的“书呆子”,而是在故纸堆里钻得进、跳得出、玩得转,头脑也灵光着呢。对于寻常人家而言,整本的古籍并不是刚需,而且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生俱来,只不过是心底里的喜欢总是缺乏有效的激活罢了。如果古籍的文字之美文化底蕴融入创意设计,则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优雅的底纸,别致的镜框,残破的碎纸片上无法连缀的几个古文字点缀其中,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那些看似弃之可惜用之无方的碎纸片,王军将其上面仅存的几个字抠下来,靠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设计,让古代文化成了时尚的壁饰或摆件。皮市街的文艺范,文创是其鲜明的标志,而边城书店富有个性的文创产品则成为畅销不衰的“招牌菜”,到这儿打个卡,买个摆件,选个壁挂,喝个咖啡,成了小年轻的时尚。
 
绒花制作濒临失传,是老手艺式微,还是新玩法不会?老手艺不是不行,而是需要营造应用场景,拓展边界,科技赋能。既保住老手艺的原汁原味,又赢得小年轻的有滋有味,这才是守正创新的应有活法。江都的征珊珊子承父业,受命于危难之时,把老手艺的应用场景从头上戴的拓展至身上穿的、肩上背的、桌上摆的、车里挂的,唯美的经典、卡通的造型应有尽有,让一度受困的市场柳暗花明,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放光芒。熟悉新媒体的征珊珊在保住老手艺的同时,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吸粉无数,普及绒花历史,展示绒花之美,促进绒花买卖。为了传承技艺,培育市场,她主动到社区学校开讲座搞培训,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爱上绒花,让绒花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既保当前生存又图未来发展的组合拳打得风生水起,不由你不佩服非遗新生代创新的旺盛生命力。
 
毛绒玩具是扬州的草根产业,也是市场的常青树。这种貌似门槛很低的行业竞争激烈,想要出人头地,得有创意设计加持才能称心如意。外地来扬的创业者李佳润另辟蹊径,把绢艺与毛绒玩具融为一体,唐风卡通别开生面,色泽鲜亮光彩照人,造型优雅栩栩如生,看上一眼怦然心动,反复把玩爱不释手,在玩具之乡把玩具玩出了新花样。如果玩不出新花样,玩具就销不出,别说心仪的玩具事业难实现,就是养家糊口都成问题。由此可见,一个人光有文化情怀是不够的,还得有灵敏的市场嗅觉,灵巧的创意设计,灵活的市场运作,把消费者当作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把市场当作增长才干的实践课堂,把绝技当作勇立潮头的终生追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示担当。
 
报道中还列举了传承植物印染技艺的祝洪萍、潜心钻研玉雕的王金高、绳结艺人丁家菲等案例,都给人以启发。作家梅静擅长文字书写,特别是前几年还专门写了本《念物记:扬州手艺人》,对扬州23个传统手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忠实记录,还在于理性思考,对社会之变、转型之难、未来之路都有自己精当的分析点评。这次的报道一如既往地秉承了勤学好问的作风,在对民间“守”艺人拼出“出圈”新图景热情讴歌的同时,也在夹叙夹议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体制外的民间艺人如何将老手艺传承给下一代,面对工业文明智能社会如何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这些回避不了的问题值得深思。文中的“风雨是最好的壮苗剂,市场是最佳的竞芳园”两句话,尤其触发我的联想,市场的风雨、竞争的严酷,固然不近人情,但不经风雨哪又能见彩虹呢?而生意兴隆的买卖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标志。
 
把非遗“卖”出去才是真功夫,话糙理不糙。只有把更多的非遗源源不断地“卖”出去,一味消极保护的被动局面才能彻底扭转,单纯靠扶持的产业生态才能慢慢修复,那些本该生龙活虎的非遗产品才能融入社会,我们怀抱绝技的手艺人才能活得有滋有味。非遗不应是供人参观的摆设,也不应是招摇过市的招牌,更不应是一味等靠要的弱势群体,它应该活在民间,用在生活,誉在市场,美在社会,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是其不变的内核,而社会市场永远是非遗之树根深叶茂的肥沃土壤。以非遗传承保护为己任的文化人,看了文人香、绢艺娃、小绒花、文创字等散发着时代气息的非遗产品,更应理解“卖”这个貌似俗气实则硬气的含义,用大众更多的“买”让非遗发扬光大。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赖声川:说好了,与扬州有约 下一篇再说“工作向前赶”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