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小秦淮的发型
2025-02-12 14:21:38 来源: 作者: 【
导读: 小秦淮街区更新引人注目,对其变化众说纷纭。从肯定中增强信心,在批评中汲取教训,从建议中广纳善言,应是主事者的雅量。我不是学有专长的古建专家,也不是熟稔历史的文化学者,本不该就此评头论足,怕说外行话被人笑话。但看到网上的一些议论,觉得大都是一孔之..

    小秦淮街区更新引人注目,对其变化众说纷纭。从肯定中增强信心,在批评中汲取教训,从建议中广纳善言,应是主事者的雅量。我不是学有专长的古建专家,也不是熟稔历史的文化学者,本不该就此评头论足,怕说外行话被人笑话。但看到网上的一些议论,觉得大都是一孔之见,我即或说错了也不要紧。因为我与其他网友一样无需对此事直接负责。
 
    网上的热议,虽寥寥数语,但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城市的热爱之情,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他们的理论知识、学术素养,以及执着精神,令我辈难以望其项背。这是他们敢于发声的底气,也是我羞以表达的短板。明知说错会挨骂,但还是鼓足勇气直抒胸臆。真话未必全对,但假话肯定全错。不全面的真话汇聚在一起,就会逼近真相,让闻者足戒,对探索性工作应起到纠偏补正的作用。
 
    前些时候,我曾写过《大涤草堂能卖包子吗》,呼吁大家对小秦淮街区更新的探索予以包容,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它变得越来越好。拙文发表不久,国兵老弟以《大涤草堂能卖包子》给予了呼应。尽管角度有异,但鼓励创新探索的道义支持是一致的。
 
    适应在聚光灯下工作,做事要经得起评说。言者有情有义,闻者有思有悟,取长补短,各尽其责。言者因位置不同,经历迥异,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主事者既不能因批评多了就心慌意乱,也不能因表扬多了就盲目膨胀,善于从批评中找闪光点,勇于在表扬中静思己过,使决策更科学,实施更稳妥,才能皆大欢喜。有些事情并不能只看一时,也许眼前叫好的事情,说不定若干年后会被人讥笑为目光短浅。今天争议较大的事情,说不定过些时候反被人夸赞。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大玻璃罩甫一面世就褒贬不一,一个时期批评声浪难以招架。随着时间推移,又有谁说这不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这种“传统、多元、创新”的设计理念,是对所谓修旧如旧的一次颠覆。不走寻常路,多想创新策,需要超越的勇气。这种超越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是对现代文明的拥抱,是对以人为本的回应,也是对文化创新的表达。
 
    由此想到小秦淮街区的更新,留改拆补,留下了历史印记,改正了功能配置,拆出了城市肌理,补充了重要景点,市民和游客普遍叫好。当然也有专业人士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洋铁皮屋顶有违和感,漆器二厂既新又大有突兀感,架桥添石舫有失真感,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满腔热情的言辞,无非是怕文脉传承在此拐弯,怕文化品位就此下降,怕历史风貌因此而变样。这些批评不无道理。主事者既应有宽宏大量听取他们的意见,也应有学术远见审视他们的建言,更应有兼收并蓄的胸襟吸纳他们的真知灼见。
 
    主事者如何处置这些网言不得而知,但小秦淮街区更新还将继续,前期工程已基本尘埃落定,不可能说改就改,不妨拭目以待,看完工后的整体效果。现在的样子,就像大姑娘的齐腰长辫秒变披肩长发,前面的刘海还稍微烫了一下,让见惯了她的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评头论足自不可避免。其实,她只不过是将齐腰长辫变披肩长发而已,整个人的骨架面目并未改变。就这么一点小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太大了。有些人对熟悉的东西习以为常,对变化的东西难以接受,固执己见也就罢了,还要求别人适应自己,这就说不过去了。
 
    生活中换个发型没这么难,大姑娘可不在乎你的议论,说几天也就拉倒了。古城焕新可没那么轻松,一直饱受争议,陷入两难境地。凡是批评都以文化打头,高喊品位,诉说历史,痛斥妄为,乍听义正词严,细想强词夺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底气?无非是自以为拥有文化话语权。扬州大学刘佳教授在点评《大涤草堂能卖包子吗》时感慨万千。她说,中国社会最需要治理的就是观念,苦瓜和尚不吃饭吗?不上厕所吗?文化就一定是阳春白雪吗?那么黄永玉的作品肯定不算文化了。文化来源于人世间,人民能看得懂的才是“活”的文化,才能历经时间的洗礼而熠熠生辉。有些所谓文化人用故弄玄虚来进行身份固化,我是看不上的。有机会我就去大涤草堂买包子!
 
    刘佳教授的言论虽情绪化,但也捅破了窗户纸,文化没那么玄乎,最主要的就是百姓日常生活,精英的雅好与百姓又有何相干?就是郑板桥也是明码标价忙生活,没有天天把文化摆在嘴上。文化会迭代传承,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只有一脉相承的传续,流变性是文化生命力的标志。流变性更多地以城市风貌呈现,精神气质是风,时代特征是貌,没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
 
    对文化的认识,网友“任我行”的见解非同一般。他以为,扬州历史上的文明文化并不仅限于今日狭隘所理解的钱粮盈库、诗书雅韵、小桥流水和精馔美食,而是实实在在凭借地缘优势和在其时代的科技力量、创新能力。所谓的文化都是建立在丰厚经济底蕴基础之上衍生发展而来的。仅凭吃祖宗文化遗产老本,甚至靠近几十年来发展积攒的一点家底,是难以支撑起当前科技包括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迅猛进阶带来的经济发展需求的。所以,当下提升政府和民间、企业乃至全民的科创意识和素养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课题。现代社会,科创文化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时代,地缘优势已经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扬州应该紧紧抓住科技先行、科创先行的时代机遇,建设产业科创新城,孕育繁荣科创文化,再铸扬州名城辉煌!
 
    由此可见,社会不乏明白人。他们没有文化优越感,不会居高临下看待贩夫走卒,不会害怕失去名缰利锁,只有为生活打拼。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更直接,百姓生活即文化,科技创新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
 
    古城保护利用说易做难。保护的目的是造福于民,永续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保护城市肌理的清晰,保证城市文脉的传承,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一切都得辩证思考,反复权衡,综合施策,力求兼顾各方诉求。正因为要照顾各方利益,不可能面面俱到,未能满足者发声呼吁在情理之中,关键是呼吁的东西有无道理,有多少道理。就像大姑娘的齐腰长辫变披肩长发,她本人肯定是追求最美,也在乎别人的评价,但绝不会有人说三道四就恢复原状。况且过去是回不去的,也不用回去,因为未来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这个发型是发型师根据其身高相貌气质,结合社会时尚提出的建议。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美本身就有缺憾,容忍缺憾是生活哲学。况且如果发型真不好,姑娘本人也会知错即改,不过要给她时间。
 
    古城保护利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城市的风貌要保护,时代特征要彰显,市民生活改善的需求要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要预留,生活生产生态融合的根本大计要管用。择取文化精华,优选设计路径,体现为民宗旨,把一个文脉完整、充满活力、富有潜力的古城交给人民,是古城更新的最终目的。人民期盼古城焕新,社会推动古城变革,时代要求古城出彩,变与不变构成了古城保护利用的变奏曲。变的是古城在焕发,民生在改善,形象在提升,发展在加快,不变的是对文化坚守的慎终如始,对风貌保护的坚定不移,对历史负责的一诺千金。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古人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我们是吃老本守摊子,还是闯新路开新局?答案不言而喻。就其一个个历史文化丰碑而言,我们理应礼敬,但不应匍匐,否则先人会笑话我们没出息的。这些历史文化是从大地上长出来的,从生活中留下来的,没有刻意留下什么精品力作,却无形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对传统文化而言,我们保护的是风貌,传承的是精神,利用的是赋能,最终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应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搭上飞驶的时代列车与时俱进,这要求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画地为牢,而是放眼世界,关注民生,着眼发展,吸收新理念,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创造新生活。那些单纯从个人好恶出发的宏论,能否在全局中有一席之地,完全靠它的匹配度。只要有利于古城文脉传承、强筋健骨,只要有利于百姓生活改善、文化繁荣,只要有利于造血功能增强、良性循环,必然催生新文化,宏论就有了价值。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任重道远。加快文化由价值保护向价值赋能转变,体现文化担当,实现文化尊严,需要摆脱旧思维,提升新认知,将文化发展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融入改进民生福祉的期盼中,通过产业招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让古城强筋健骨。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认为的小秦淮。小秦淮究竟要变成什么样子,当地居民最有发言权,外地游客也有话语权。环境变美、生活变好是居民的期盼,好看好玩好吃好买是游客的希望。只要能做到这样,小秦淮更新就是成功的。天大地大,不如百姓民生大。待古城活力恢复之时,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就会油然而生,我们乐见其成。这种新文化一定是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的,一定是守正创新、造福于民的,一定是立足当代、引领未来的。这也许才是我们古城保护利用需要常抓不懈的大事。
 
    小秦淮街区的更新用大姑娘的发型之变来比喻,显然是蹩脚的,也是不严肃的。但我搜肠刮肚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比喻,只好用这个也许经不起推敲的比喻来表达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犹作隔靴搔痒。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用科创文化创造现代文明 下一篇《父恩》中乡土文化的回望与重构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