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古城文化的科创之光
2025-02-25 11:08:39 来源: 作者: 【
导读: 痴迷扬州文史、从大学退休的蒋教授关心时政,读报很细致,总能生发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最近他告诉我,《扬州日报》日前的一条报道很有意思,说的是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人工智能的事。他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古城,让古代文化发扬光大,还得靠科技创新。..

  痴迷扬州文史、从大学退休的蒋教授关心时政,读报很细致,总能生发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最近他告诉我,《扬州日报》日前的一条报道很有意思,说的是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人工智能的事。他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古城,让古代文化发扬光大,还得靠科技创新。
 
  他的观点引发我的强烈共鸣。是啊,古城复兴是扬州几代人的梦想,重振雄风,再造辉煌,不会轻松成功,必须从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在与时俱进中勇立潮头。那些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今都在激发我们砥砺前行。就说非遗吧,很多手工制作靠独门绝技领风气之先,以过硬的质量赢得用户信赖,靠非凡的效率拥有广阔的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就是那个年代的专精特新。那些流传至今的书画艺术、说唱文化也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更多的是从业者安身立命的手艺。这些服务社会的手艺因“一技之长”而流传至今,经过经济的发展,积淀为引以为荣的文化。从中可见,服务社会的初心、敢于打拼的竞争、持续创新的追求,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活下来的理由,也是今后传下去的法宝。
 
  此一时,彼一时。农耕文明的赛道已切换到工业文明,三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旧时的模样。新一轮工业革命正扑面而来,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社会,重塑经济地理。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着要么靠科创迎头赶上、要么被时代淘汰出局的生死考验。外地成功的经验,社会认可的企业,颠覆传统技术,冲击陈旧认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魔力让人刮目相看,使人爱不释手。今后的城市比拼,比的是这些颠覆性的高科技,拼的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棋高一着。科创是挡不住的时代潮流。
 
  好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就把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作为主航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向奔赴,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扩量紧锣密鼓,技术研发与平台打造有机衔接,优化服务与政策扶持持续发力,优质项目源源不断,优秀人才纷至沓来,技术转化好戏连连,硬核科技正成为古城扬州的新名片。
 
  初尝科技创新甜头的古城扬州,经时代的点拨一下子开了窍。不再固守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的小文艺,而是主动适应引领社会变革的大文化;不再拘泥于消极保护的老套路,而是走出传承精神的新路子;不再沉湎于昔日历史的荣光,而是担当起创造历史的重担;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纵向比,而是立足于强手如林的横向比;不再做叶公好龙的“嘴上凶”,而是当敢为人先的“弄潮儿”。城市的变化从产业科创开始,以项目落地聚焦高质量发展,靠科技产品、科研项目改变城市气质,用造福于民的实效展示科技文化的新形态。
 
  产业科创于扬州而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这是传统文化凤凰涅槃的必经阶段。脱胎换骨必然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向过去告别的不舍,与当下拥抱的不适,对未来变化的不安,都会一股脑儿袭来。承受住阵痛,经受住考验,才能向新而兴。这是古城复兴奋起直追的有效手段。漕运功能丧失后,运河城市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有的成功转型,有的就此萎缩,看的就是在时代风口能否抓住机会。而这次以人工智能、生物工程为主导的高科技风口,大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智改数转网联仍是比拼的重中之重。不临渊羡鱼,不好高骛远,不浅尝辄止,义反无顾地走下去,终有成功的一天。对历史最好的礼敬就是创造历史,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历史文化,但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创造无愧于历史的现代文化。扬力数控机床、扬杰电子元器件、迈安德食品机械、牛牌纺织机械等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也许是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是文化表达的时代名片。因为它们身上充盈着产业科创的气韵,澎湃着文化创新的血液,彰显着文化自信的精神。
 
  一位退休老人对城市文化有着这么深的思考,令人肃然起敬。从与蒋教授的交谈中,我们看到了古城文化的科创之光。这正是“好地方”的魅力所在。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夜扬州里的产业科创名城 下一篇用春节讲好中国故事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