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厨房里的文学观
2025-08-27 16:43:19 来源: 作者: 【
导读:“男子无能,洗锅抹盆。”这是小时候家乡人对一个男人出息与否的评定。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在家是顶梁柱,在外是能干的主,这种优质资源怎能配置到厨房?能干的男人只要把家养好,其他琐事尽管交给他的女人好了,用不着为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发愁,会持..

“男子无能,洗锅抹盆。”这是小时候家乡人对一个男人出息与否的评定。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在家是顶梁柱,在外是能干的主,这种优质资源怎能配置到厨房?能干的男人只要把家养好,其他琐事尽管交给他的女人好了,用不着为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发愁,会持家的女人早已将家里的一切料理得服服帖帖。种田的小地方,人眼皮子就是浅,总将自以为是作为天经地义。殊不知,走出小村庄就会发现迥然不同的大世界。有本事的男人在外能苦钱,到家会烧饭,扎上围裙,围着灶台,其乐融融,烧得一手好菜,使琐碎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意思。
 
有本事的人不少,作家无疑是其中之一。他们中的不少人“嗜吃”如命。这种“嗜吃”不是我等凡夫俗子的胡吃海喝,而是食不厌精的细嚼慢品,不是吃过了嘴一抹完事走人,而是就美食逐一点评说出花样。当代最有名的恐属20世纪80年代的苏州作家陆文夫,这位以美食家名扬海内外的作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食名篇,至今读来仍觉得有趣。美食作家与众不同,他们视家庭为创作基石,将写作融入生活,自由切换厨房和书房。趁手的刀成了挥洒自如的笔,时鲜果蔬或粗鱼笨肉是其创作的素材,急火翻炒或文火慢炖成了张弛有度的情节,形形***的碗碟盆罐俨然是得心应手的文体,端上桌的食香味形兼具的菜肴就是自鸣得意的作品。
 
上述感慨是读了周荣池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味道的出与入》后得出的。有本事的作家不会一味地呆坐书房苦思冥想,总是能走出寂寞的书房迈向热闹的社会,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在寻常的日子里捕捉美好,靠深厚的积累调动***,而厨房里的锅碗瓢勺、刀板锅灶、烹调煎煮无疑是即兴创作的自由发挥。周荣池在书房和厨房的自由出入中,将烧菜当成创作,日积月累的心得化为一篇篇新意迭出的文学作品,可见触类旁通之言不虚。这本列入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中的散文集,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是“书与菜”,下篇是“城与面”。这些别具一格的小品,是他近几年致力长篇散文创作的生活随笔,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一事一记,写法灵活多样,但都能与文学创作挂钩,特别是“书与菜”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许多抽象的文学理论经他的厨房烹调心得的解读得以具象化,只要读过你会发现作家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当然也是一位用心的人,更是一个有思考的人。
 
“读书和做饭确实有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种面对,调味正是写作上的‘文学性’。”在《味道的出与入》一文中,周荣池将食材的出味、入味和交融比作文学创作的确很有意思,搞文学创作的对此一定能心领神会。对生活素材如何取舍加工,使其更具文学性,体现了作者的眼光、技巧和功力。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何高于生活,将有膻味、土腥味以及其他有异味的味道去掉,就如生活中的部分庸俗内容在表述中务求剔除,然后再加上作者的审美喜好和价值取向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或给人以光明和温暖的烛照,或给人以对假丑恶的憎恨,或对生活艰辛的同情。对生活素材取舍加工使之去味入味,从而形成有独特风味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力求形成与美食一样的文学精品。
 
创作出像美食一样“可口”的赏心悦目的文学作品,家常菜的做法最有启发。食材并不高档,烹调也不复杂,一切以平常心对待它,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一切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谋篇布局上讲究匀称,在遣词造句上力求顺畅,在情节设置上合乎逻辑,在细节描写上打动人心,在整体风格上体现特色。正如《好读者的时机》所说,“你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菜,必须遵循一个总体的原则,……说得通俗一点,总要可口吧。”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即或是诗,首先是要人看得下去,这也许是文学作品“可口”的基本要求。也许是我年纪大了与时代脱节,也许是我观念保守自以为是,但无论如何我也忘不了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诗歌散文,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者,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诗歌,以及《绿化树》《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白鹿原》《人生》之类雅俗共赏的好小说。
 
人不识字不要紧,但要识世——意思是一个人无论文化水平高不高,但基本的做人道理要懂,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心里要有数。做菜无论是招待客人还是自家享用,绝不是将生的烧成熟的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如何做出可口之外的滋味。为什么家乡的美食有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之美,很大程度是美食的滋味让人终生难忘。文学创作亦然,对文学素材要会挑选、懂取舍、善加工,按照人情世故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这才是合格的文学作品。一部通人性的文学作品就是识世的好作品,就怕作者自以为是,将自己紊乱的价值观通过冠冕堂皇的劣作传染给大家,也怕作者观念陈旧,将自己过时的假大空通过道貌岸然的所谓说教强加给读者。写作水平高低固然重要,但“三观”一定要正,说人话不说“鬼话”,力求与时代同行,和百姓共情。有了这样的基本认知,再加上必要的写作技巧,才有可能写出让人称道的好作品。
 
会烧菜的总有几个拿手菜,这些都是引以自豪的。没有几个大家认可的拿手菜,那不能算会烧菜。搞文学创作的何尝不是如此,在题材上,是擅长农村题材,还是都市题材拿得出手,是写农村百年沧桑巨变,还是写当下农村青年的苦闷和打拼,是反映城市快速发展的光怪陆离,还是刻画都市青年在网络社会中的爱情情仇,是回味农村过去的淳朴,还是反思当下城市的世俗等等,在成熟作家的作品中都有鲜明的标识。在写作手法上,是以构思精巧先声夺人,还是以物刻画扣人心弦。在语言上,是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还是暴风骤雨地密集轰炸,在创作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当然,“我们不可能把一桌菜里的每道菜都做成宴席的***,那样会让人找不到重点。”这是《读书读个皮》里作者生发出的议论。有的作家会写能写的很多,但最拿手的也就这么几样,要么中短篇小说,要么大历史散文,要么诗歌,在历史上今后能留下的也屈指可数,做自己拿手的才是作家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味道的出与入》在结集出版之前,在作者的微信公号上或报刊杂志上看过一些,但没有完整地读过。这次汇总起来看,使过去的单篇有了有机关联。我对面条历来不感兴趣,不看“城与面”部分也在情理之中。我想,以荣池的文笔,他的面条系列文章应该饶有趣味,不过厨房里的文学主张还是更有意趣的。做调味的菜、可口的菜、识世的菜、拿手的菜,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又何尝不是他书房里文学创作的实践呢!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看懂老许的改变 下一篇贵仁的“贵人”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