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老街上的扎灯老人:点亮元宵节不一样的光
2022-02-19 11:46:39 来源: 作者: 【
导读: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每逢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故元宵节也称“灯节”。

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每逢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故元宵节也称“灯节”。在扬州古运河畔的历史文化老街东关街上,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用他的坚持,点亮了这条街上不一样的光。

 
不一样的光
 
过了年,邱大清86岁了。他和82岁的老伴张婆婆一起住在东关街108号。才搬进来那一年,邱大清才20岁。如今,他的孙子都30来岁了。36年前,两人开始做手扎灯笼补贴家用,一直坚持到现在。而这样的老手艺,如今已经不多见。他们住的房子,在东关街上,非常不醒目。打开门,要穿过一条长长窄窄的巷子,才能走到屋子里。这既是他们休息的地方,也是他们扎灯笼的地方。
50岁那年,邱大清就退休回来,这样子女就可以顶替他的岗位,继续去毛毯厂上班。他不工作了,生活还要继续。
刚退休回来的邱大清一心想着学门手艺,“给家里头小补贴补贴。”说到30多年前开始学做灯笼的初心,邱大清憨憨的笑了。那时候,他对扎灯笼一无所知,就自己买了灯笼,拆开来,自己一点点学:怎么去扎制灯骨架、绕上细细的铁丝、然后再糊上纸、贴上各种彩纸装饰……制作一盏灯笼需要不少工序。
 
“骄傲”的手工灯
 
这些年来,都是邱大清扎灯骨架,老伴负责糊纸。
这条街上卖灯笼的很多,但手扎灯笼并不多见。许多现代化的灯,摁一下按钮,不但会发光,还会唱各种儿歌。老式的扎灯笼,显得分外少见。这也使得邱大清经常会受到一些游客的质疑:现在哪还有手工做的,进的货来卖的吧。明明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解释,但他只是选择沉默。老一辈人对自己手艺的骄傲,让他不愿意和不理解自己的人多说话。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动作也没早些年那么快。一天也扎不了几个灯笼骨架。对于邱大清来说,如今扎灯笼是件需要一年忙到头的活儿。清晨,天空刚刚出现亮色,邱大清就忙碌开了。一条条细竹篾在他的手上,变得有活力。他粗糙的双手被竹篾拉出一道道口子,脚边散落一地用于编制灯骨架的细竹篾。“手工活,不能马虎。”邱大清说话的时候,眼睛没有离开手中的竹篾。

 
沉默的坚持
 
元宵节前,窄窄的门口会忙起来。邱大清的子女们会来帮忙。他的家人和我说,今年最后一年了,明年不做了,他年纪大了,不能这么忙。
记者问他,“邱爷爷,明年不扎灯笼啦?”邱大清倔强地抿着嘴,不说话。他是不舍吧,不愿意亲口承认,也许他的沉默是一种声音,“不再扎灯笼,那是孩子们的想法,不是我的。”
对于邱大清来说,扎灯笼,是他早些年补贴家用的方式,也渐渐变成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存在。

说到他的灯笼,邱大清很开心地带我们看他的新作品,“是一顶轿子。我看到东关街上有人抬过轿子,就回来做了一顶轿子灯。”邱大清想得很周到,“哪家有双胞子(注:双胞胎),就可以一前一后抬着灯玩。”
他还做了只有手掌大小的兔子灯,10块钱一个。由于小巧可爱,价格也不高,这种迷你兔子灯很受欢迎,他做的赶不上卖的。有人来没有买到小兔子,看到巷子里的一个袋子里有,坚持要买,邱大清怎么也不肯卖,“这里的纸破了。”即便别人表示不介意,他也不愿意,“你拿着破灯笼,出去说在我这里买的,我名声就坏了。”
古老的街上,总有一些时光里留下来的坚持,和一盏盏手扎灯笼一起,发出光亮。(本报记者/俞晖)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王干:汪曾祺给了我文学基因 下一篇瘦西湖夜游,等你解密!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