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影视

TOP

年代传奇大戏《大盛魁》 扬州三套正在热播
2023-07-27 14:24:56 来源: 作者: 【
导读: 由于震、乔振宇、吴连生等主演、王新民执导的历史传奇电视剧《大盛魁》,正在扬州三套晚间生活剧场播出。该剧讲述了康熙中期“走西口”前后,三位赤手空拳的山西汉子在大漠荒原艰难拔涉,历经四十多年的打拼,终于创办了清代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ldq..

 

 

 

由于震、乔振宇、吴连生等主演、王新民执导的历史传奇电视剧《大盛魁》,正在扬州三套晚间生活剧场播出。该剧讲述了康熙中期“走西口”前后,三位赤手空拳的山西汉子在大漠荒原艰难拔涉,历经四十多年的打拼,终于创办了清代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的故事。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与蒙、汉、回、滿各民族共同开创出连接欧亚的国际商业大通道“茶叶之路”,谱写了“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传奇。

报纸1 大盛魁.JPG

 

重走古驼道,寻觅真实的“大盛魁”

 

《大盛魁》不仅追求细节的真实,更注重环境的真实。为了突现创业者的艰辛,剧组的演职员历时七个月,不惧严寒酷暑,在当年的千年驼道、大漠荒原、高山峡谷、万里草原、九曲黄河等场景中完成了一场场戏的拍摄。

 

王新民导演介绍,剧中让观众们津津乐道的“金钱鼠尾”,“当时80后青年编剧之一的王路沙,为了弄清康熙时期,与葛尔丹大战的真实状况,便查阅了很多外文史料,看到当年欧洲人所画的满清风俗画中的民众发式与我们现在的影视剧完全不同,便进一步查阅史料证实,清前期的发式确实只留铜钱大一片头发,辫子自然编不粗,也不会长,所以叫‘金钱鼠尾’,这种造型与我们从前看的清朝戏虽然很不同,但既然要忠实于历史,就要敢于做这种突破。”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到《大盛魁》创作者们的认真与严谨。

 

该剧不仅在发型上追求还原历史,服饰上也要求符合那个年代,特别是草根民众的服装设计,一定要还原他们真实的生存壮状态。按照导演的要求,曾经担任《闯关东》服装设计的钟佳妮在设计运粮民伕的服装时突出了“土,旧,破”的特点,与日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做到了初看土得掉渣,细看真实得奢华。对创作者的这份真诚,观众也能感受得到,因而用手中的遥控器表达了他们的认可和推崇。

报纸2 大盛魁.JPG

 

人设有血有肉,打破“伟光正”格局

 

剧要做得好看,一是情节,二是人物。有看过《大盛魁》的观众在网上发帖说,“剧中人物鲜明,演技更是可圈可点。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三个人设没有一个‘伟光正’。王相卿(于震饰)有点子、有眼光,可好吹牛;史大学(吴连生饰)有名的‘一掌经’,可斤斤计较;张杰(乔振宇饰)‘三条舌头’,会汉语、蒙语、俄罗斯语,一身功夫,却好行骗。三个主人公性格各异,但又形成互补,所以在经历了一次次冲突后,最终齐心合力创造了不世的传奇。”

 

导演王新民说,“虽然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但人类的情感并没有变化,人性中的优与劣,善与恶,从古至今都是贯通的,所以写历史剧中的人物,一定从现实中寻找依据。我们在搜集历史资料的同时,还搜集了大量现代经商的案例,接触了一批批或成功或失败的各类企业家,比如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鄂尔多斯品牌的创始人王林祥,东达蒙古王的赵永亮等等,了解他们在办企业中遇到的坎坷和解决问题方法,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深入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与快乐。再联系到剧中人物,用具体的情节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才能让今天的观众感同身受。”

 

台词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盛魁》的语言很有特色,很接地气,也是取得高收视的原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内蒙古西部蒙汉杂居,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少词是蒙汉混合而成,如“贼忽拉”中的“贼”是汉语,“忽拉”是蒙语“忽拉盖”的简称,也是“贼”的意思,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对“贼”的强调,说明这个人很贼。再比如蒙语“毛哼”是不好之意,所以钱不值钱了,就称为“钱毛”了。

 

再比如内蒙西部方言“日哄”,表示特别能哄骗人,“煽忽”,则是忽悠的意思。由于是用普通话来说,结合前后说话的语境,大部分观众都能听懂。剧中反复使用这些词汇不仅有力度,而且生动有趣。王新民讲,“这样做一是想让观众深切体会到内蒙古多民族的独特风貌,二是也想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当地方言,将内蒙古的地方文化,传播给全国的老百姓。”

 

剧中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出身,台词功很好,配音时都要求自己来配,相比当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配音版电视剧,《大盛魁》避免了听觉疲劳,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听觉享受。

 

烘托气氛,塑造人物更是离不开音乐。内蒙古是歌的海洋,拥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因此,导演极其重视音乐创作,要求他的老友音乐家王星铭一定要创作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为今天观众所喜爱的音乐,特别要有几首能够传唱的歌曲,王星铭不负重任,在熟读剧本后,他多次深入剧组与男女主角探讨人物,寻找创作灵感。经过一年,完成了主题歌、五首插曲和216段音乐的创作。

报纸3 大盛魁.JPG

 

舍利招财,学吃亏是处世良方

 

“大盛魁”这三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大,是指规模大,‘大盛魁’有82家分号;盛,是指事业兴盛,鼎盛时期拥有资金一亿两白银,当时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才3000万两,可以说富可敌国;魁,是指专业之精已成行业魁首”。上到绸缎,下至葱蒜,“大盛魁”的业务范围很广,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办不到的。老话常说“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可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不到四十年,只经历了一代便破产了,而大盛魁历经二百五十多年,九任大掌柜,最后是因世界格局的改变才关门歇业。

 

“大盛魁”何以能百年不倒,它经营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而电视剧的魂又在哪里?这是王新民及创作团队时时讨论的话题。“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们认识到是不加限制的贪欲造成了这场社会悲剧,而中国商人秉持的‘学吃亏’理念才是对贪欲最好的控制,才是经商的正道。戒贪舍利,正是这一核心理念成就了大盛魁的百年基业。”

 

剧中王相卿他们来归化打拼,一待十年,这是舍弃了亲情。为积累资金做成赊账买卖,他们改一年一分红为三年一分红,分红只能先分百分之四十,这是对个人利益的舍。直到最后在传承制度上实行的重大改革,传贤不传子,无不体现着‘舍’。所以王相卿他们创业奋斗的历史,就是一个学吃亏的过程,学会舍的过程。

 

《大盛魁》与《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其他商号剧的最大区别是,“大盛魁商号”是持续了两百年始终保持人力合股性质的企业,而其它两个都是家族企业。“大盛魁”的独特之处就是没有财东,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始终归商号所有,只要你干得好,人人都可以得到顶身股,还可以当掌柜,直至商号的大掌柜,这种股权激励机制,传贤不传子的传承制度,对今天的企业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另一个区别是《乔家大院》、《大宅门》故事开始,主人公是继承父业进一步发展,而《大盛魁》则讲的是白手起家创业的故事。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秀才遇见兵》沙溢别样演绎抗日.. 下一篇壮士挥刀驱虎豹,英雄举剑斩豺狼..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