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影视

TOP

政声 | 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努力把扬州这个“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
2020-12-27 20:20:44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作者:夏心旻 【
导读:“好地方”既是总书记对扬州的充分赞许,也是对扬州的殷切期望。

图片

扬州市委书记 夏心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赋予了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一贯要求和更高期望,是统领江苏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图片

京杭之心

 

总书记在视察扬州时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为我们立足新起点、开启扬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扬州将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切期望,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和“扬州是个好地方”作为谋划未来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01 时刻牢记“好地方”的谆谆嘱托 在开启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好地方”就要有“好地方”的作为。“好地方”既是总书记对扬州的充分赞许,也是对扬州的殷切期望。“好地方”要体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持续的好、体现在“五位一体”全面的好、体现在外在内在一致的好。

 

图片

古运河——大水湾

 

历史上的扬州,曾创造过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的三次辉煌。改革开放以来,扬州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时期,扬州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0亿元台阶,今年有望跨过6000亿元大关。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重大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抗击疫情坚强有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图片

东关街

 

历史创造的荣光,前人打下的基础,以及我们当下付出的努力,都为我们乘势而上、开创未来,把扬州这个“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提供了坚实支撑、创造了有利条件。

 

面向“十四五”,我们要把“两争一前列”作为鲜明导向,以奋进的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争创扬州发展的新辉煌;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作为使命担当,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着力实现更好的发展、展现更好的形象、创造更好的生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追求,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2 全面展现“好地方”的现实模样 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绘就新蓝图

 

“好地方”就要有“好地方”的样子。我们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继往开来、接续奋斗,把扬州建设成为百姓满意、外界认可、走在前列的“好地方”。
 

 图片

广陵新城

 

一是全力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

 

经济强,是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的坚实根基。我们将聚焦聚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更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图片

图片


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引擎,推动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全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着力在企业创新、人才集聚、载体建设、科创生态等关键环节实现更大突破。

 

以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系统推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一体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园区“二次创业”,加快构建具有扬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聚焦要素配置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特色化集成化改革探索,为高质量发展构建持久强劲的动力机制。

 

二是努力创造高品质幸福生活

 

百姓幸福,是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的内在要求。我们将围绕共同富裕目标,认真对照总书记“八个更”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运河大剧院


实施富民增收行动,拓展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途径,统筹推动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让人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殷实。

 

实施社保提质行动,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一体推进,全面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托育和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名城、颐养之城。

 

实施健康扬州行动,深化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补齐妇女儿童、老年护理等专科医疗资源短板,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三是持续打造高颜值美丽扬州

 

绿水青山,是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的永恒底色。我们将更加自觉地践行“两山”理念,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彰显“绿杨城郭新扬州”的独特魅力。

 

围绕展现自然生态之美,坚持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一体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努力展现城园一体、水绿交融的“新鱼米之乡”时代风貌。

 

围绕展现城市现代之美,完善“一核多组团”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协同推进古城复兴、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

 

围绕展现人文交融之美,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持续放大“三都”品牌效应,加快推动“文化+旅游+创意+数字”发展,着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四是积极构建高效能社会治理

 

治理高效,是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的根本保障。我们将坚持系统思维,在改革创新中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治理效能更好转化为发展动能。


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一网通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便民服务“一网通达”,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线”。

 

深化法治扬州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服务群众,让法治成为扬州发展的强大“内核”。

 

健全安全发展体系,紧盯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城市运行安全、网络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点领域,坚决守住底线、筑牢安全屏障,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群众生活更安心。

 

03 切实肩负“好地方”的担当作为 在抢抓新机遇中增创新优势

 

“好地方”就要有“好地方”的担当。当前,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国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在扬州交汇叠加,我们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抢抓机遇中主动作为,在担当尽责中增创优势。

 

图片

运河三湾风景区

 

一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争作贡献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新篇章、新样板、新高地、新优势、新画卷”的总体目标和“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的战略定位,狠抓重点任务落实,努力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


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整体治理与重点攻坚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大力推动江河湖联动、水土气一体综合整治,推动长江大保护常态化长效化。

 

系统推进岸线景观塑造、历史文脉传承、文旅深度融合,一体建设高品位的生态、文化、旅游走廊,让生态与文化更具颜值、更有价值。

 

加快推动沿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全力做好“降黑增绿”“腾笼换鸟”“破旧立新”三篇文章,以产业创新的高水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高质量。

 

二是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争做示范

 

认真贯彻总书记“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走在前列、争做示范。


争做运河生态治理修复的示范,加大大运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全流域水生态修复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再现舟行碧波、两岸拂绿、风吹稻香的美好画卷。

 

争做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示范,进一步完善以6处遗产河道、10个遗产点为重点的保护体系,全力打造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标志的三湾核心展示园,规划建设好运河沿线8个文化展示区,让运河文化可观可感。

 

争做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围绕展示运河风情、淮扬文化独特魅力,构建以运河为轴、市域全覆盖的文旅产业带,加快推进瓜洲古渡小镇、邵伯运河风情小镇等重大文旅项目,让千年大运河这张城市名片叫好又叫座。

 

三是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争先创优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切实增强“一盘棋”思想,在全面融入、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图片

润扬大桥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探索建设产业创新协同中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新型科创飞地等创新联合体,加快推动更多更好的产业要素、科教资源、创新人才向扬州集聚。

 

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为导向,进一步强化与沪宁杭等中心城市的高铁联通,大力推进宁扬、扬镇城际铁路和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扬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打造长三角区域承南启北的交通枢纽城市。

 

彰显生态宜居城市品牌,以承办2021年世园会、2022年国际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为牵引,突出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体旅融合,积极培育夜间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等新热点,精心打造老字号一条街、夜经济集聚区,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四是在服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上争挑重担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生态自觉,当好源头守护人,确保一江清水北送。


进一步加强源头地区和输水廊道沿线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大力实施生态湿地恢复、林网建设等工程,确保送水期内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真正将源头打造成为天然的水质“净化厂”。

 

全面实施输水廊道沿线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升、配套管网建设和村庄、小区“末梢”管控,真正做到污水全部收集、全量处理。

 

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市情和水情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作者夏心旻系扬州市委书记)

 

来源: 北京西路瞭望

Tags:扬州 好地方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盘点2020:扬州,你变了! 下一篇美的禹洲·国宾府首届业主感恩观..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