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透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
2014-11-28 09:27:23 来源: 作者: 【
导读: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历经8年,大批历史文物建筑得到修缮、利用,更显古城扬州文化魅力; 建成的文博场所如何更好地运行?怎样才能更好地擦亮“文化博览城”这张城市文化名片?

11月2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一意见三办法”,着力推进我市文博场所建设——

透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
   
              
    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历经8年,大批历史文物建筑得到修缮、利用,更显古城扬州文化魅力;
    建成的文博场所如何更好地运行?怎样才能更好地擦亮“文化博览城”这张城市文化名片? 
   
    “文博城”成扬州城市名片
   
    11月20日,秋后的扬州阳光明媚,东关街上人头攒动。“既可以欣赏到品种丰富的剪纸作品,还能亲眼看到***如何创作,甚至学习,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马家巷的中国剪纸博物馆,外地游客梁洁欣喜地告诉记者。作为我市文博场馆比较集中的地方,东关街大大丰富了扬州的旅游文化资源。“真正算是将文博场馆活态化利用起来。” 收藏爱好者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周都要到准提寺转转,这里是“扬州民间收藏馆”,在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持了文物建筑的原貌。
    “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文博场馆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周末,带着孩子参观淮扬菜博物馆的市民陆刚告诉记者,这一两年来,他们全家几乎走遍了扬城大大小小免费的文博场馆,不仅开拓了孩子的视野,在曹起溍故居、熊成基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让孩子接受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007年1月,我市发布《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至今已经8年。先后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宁寺、逸圃、汪鲁门盐商住宅、卢氏盐商住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岭南会馆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子祠等多处古建筑及单位建筑进行了修缮和利用。目前,我市已经累计建设文博场馆101个,在彰显扬州历史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发展文博旅游、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据市文博办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双博馆、汉陵苑、淮扬菜博物馆等21家主要文博场馆,共接待游客336万人次,开展各类活动198个。
    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认为,政府通过文博城建设让执政为民有了更好的载体,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同时,市民通过文博场馆展示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崇文尚德、文明优雅的习惯,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专家认为,文博城建设促进了扬州特色文化旅游发展,让旅游者更加认同扬州文化,促进了扬州旅游由观光游向文化休闲游的转变。
   
    市民“挑刺”文博场所建设
   
    我市文化博览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记者调查发现,我市文博场所在管理利用上还存在明显不足。
   
    现象一:部分文博场所建成后空关
   
    “听说汪鲁门成了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没想到来了之后却吃了闭门羹。”市民郭先生很遗憾地向记者反映,运博会期间就看到世界遗产点的牌子放在了汪鲁门住宅的门前,之后来了几次想进去参观,但每次都是大门紧闭,让人遗憾。“内部已经修葺一新,绿树成荫,难道要等旧了之后才对市民开放吗?”
    11月20日,记者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鲁门住宅(汪氏盐商住宅),发现的确如市民反映的一样,虽然周围环境十分整洁,墙面粉刷一新,但却大门紧闭。记者尝试着推开大门,一位自称“看门人”的老人从里面打开了门缝拦住记者。“建设局的领导不让开门,你走吧!”据了解,汪鲁门住宅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旧居,按照《纲要》的设计,这里将被建成“扬州盐文化博物馆”。对于空关现象,市建设局组织宣传处周明向记者解释,汪鲁门住宅修缮后已经移交给扬州名城建设有限公司管理,但是公司还没有想好如何用。
    据市民反映,空关的不仅是汪鲁门住宅,匏庐、南门遗址展示馆、梅花书院等均存在空关的情况。“一直就没有见开过门,好多游客来了之后都失望地走了。”在老城区广陵路上的梅花书院附近,居民涂先生告诉记者,梅花书院是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遗迹,修缮至今已经4年,但却一直未对外开放。
    记者看到,梅花书院的围墙上有多扇“二门”通往广陵区国土局,但均已落锁,有的甚至有了蜘蛛网,而门锁上已经落满灰尘,出现锈迹。透过门缝,书院内已经杂草丛生,地上一层落叶,尽显荒凉。“别说游客了,就连我们到现在都没有进去过,也不知道找谁来管理。”广陵区国土局办公室杨红向记者介绍,梅花书院由市教育局建设,现由该局代管,但实际就是没人管。
   
    现象二:布展简单雷同质量不高
   
    扬州是唯一与中国古代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更增加了扬州的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来到扬州。“门外连块介绍牌都没有,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这里就是扬州大运河文化展示馆,还以为和隔壁一样是饭店呢!”市民陈先生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参观之后更是让人有些失望,“文化气息太淡了。”
    在康山文化园的仿古建筑群中,展示馆虽然就在路边,但因为标识不明显,并不好找。这座展示馆的前身是扬州水文化博物馆,如今突然“变身”,就连展厅的格局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展示的内容已经进行了更换,但大部分还是用的原来水文化博物馆的模型和实物。”展示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基本没有游客来。
    “雕像、简介、生平,几乎每一个名人宅第、故居都是这么安排。”市民陆先生认为,扬州文博场馆在数量上肯定能拔得头筹,但在质量上有些过于单一、雷同。“很多东西只要上网百度就能查到的,外地游客来了之后肯定要失望。”据了解,在已经建成的文博场馆中,出现了求数量、赶速度、轻质量的现象,东关城楼、阮元故居等展馆,因为只有图片陈列和仿制粗劣的展品,而评价欠佳。
   
    现象三:少数文博场所管理不到位
   
    “想进去看一下还得掏钱门票,但是吃饭的人却可以随便进出。”近年来,随着文博场馆建设,如何管好、用好成了难题,一些文物建筑经过修缮后,如长乐客栈、逸圃等被建为饭店会所,有市民质疑,这造成了文物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浪费。
    记者在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卢绍绪宅第看到,游客参观必须要掏15元门票费,但因为里面有饭店经营,所以食客可以免费进入。工作人员表示,每天买票参观的只有二、三十人,但是饭店每天的食客都不少于五六桌。
    而在便益门广场的扬州工业展览馆(原麦粉厂大楼)门前,这里大门紧闭,不时有在古运河游玩的人好奇地透过玻璃门向里张望。“进去也没有用,里面都已经空了。”广场上锻炼的市民告诉记者,大楼里原本展示着扬州电厂、麦粉厂、蛋厂、印刷厂、三和四美酱菜厂、漆器厂、玉器厂等众多老厂、大厂、名厂的发展历史。据记者了解,因为缺乏管理,如今展览部分已经移除,甚至成为了某房产企业的“职工食堂”。
   
      
    “权属多头”致文博场馆利用难?
   
    “不是我们不愿开放,关键是开放了做什么?”市名城公司综合办公室傅主任介绍,汪鲁门住宅虽然已经修葺一新,但是因为使用功能未定的缘故,所以暂时闲置着。他认为,如果还没有想好让游客看什么,不如暂时先关着。文博场馆建设同质化,导致游客看到东西都是千篇一律。
    傅主任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名城公司花费大量资金修缮很多文博场所,但即便如此,分布在扬州各处的文保单位依然是“千头万绪”。“有很多文保单位我们都搞不清楚产权属于谁,权属多头化导致很多文保单位修缮难,利用更难。”傅主任担忧地告诉记者,名城公司作为企业花了那么多钱修缮文博场馆,但一直没有找到收回投资的有效办法?一旦企业在利用上不符合文保要求,文物部门就会找上门来。“文博场馆开放了就要成本,钱谁来给?”
    据了解,因为权属关系、维修资金等原因,目前,我市还有许多文博场所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像“扬州教案”旧址、包世臣故居、张联桂故居、卞宝第故居、刘文淇故居等一批旧址、名人故居境况凄惨。
   
     擦亮“文博城”城市名片    
   
     11月21日,市政府办公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做好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管理和利用工作的意见》、《扬州文博场所建设管理利用扶持基金管理办法》、《扬州文博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扬州市文博场所运行利用评估管理办法》等4个文件。按照《意见》要求,文化博览城建设将以社会效益为重,兼顾经济效益,带动文化产业发展,非营利性的文博场所建设,对市民和游客普遍实现免费开放,让人自觉自愿走进文博场所;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扬州文化博览馆群”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展文博旅游,开辟扬州八怪文化游、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扬州古巷游、扬州古宅游、运河文化游、古城遗址游、宗教文化游、戏曲文化游、扬州淘宝游等文博精品线路,形成扬州城市旅游特色。
    “文博城建设正在向高处迈进,文博城建设运行管理正在面临新阶段。”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冬冰介绍。今后,我市将对已建成的文博场所,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历史和现代人文类、古宅遗址类、民族宗教文化类、民间收藏展示类等类型实施分类管理。古宅遗址类文博场所,禁止设立私人会所,将加强保护利用,探寻平衡发展。
    “对于文物建筑来说,保护就是最大的好处,过度使用、商业化,很可能伤害文物本身。”扬州市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认为,文博场所闲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文博场馆的滥用。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会客厅]孙安迪:演讲是我的功德 下一篇[新闻调查] 20年没能拿到的房产证..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