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国际

TOP

第一观察·瞬间 | 小苹果大情怀
2024-09-13 15:53:04 来源:新华社 作者: 【
导读: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 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瞬间——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连片的苹果树生机勃勃,色泽浓红、五棱突出、果形高桩的花牛苹果,缀满枝头..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
 
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定格了这样一个瞬间——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连片的苹果树生机勃勃,色泽浓红、五棱突出、果形高桩的花牛苹果,缀满枝头。每棵树挂果200多颗,重量达100多斤。正值采摘季节,果农已将成熟苹果放入筐中,经历分拣、转运等流程后,准备销往各地。
 
总书记走进果林向现场的果农、农技人员等详细询问花牛苹果品质特色、种植技术、市场销路等,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
 
花牛镇二十里铺村村民董桂红告诉总书记,她从开春到现在忙活疏花疏果、套袋、铺防草布等工作,“一天工资110元,一年收入就是3万多元。我们村子离这里近,只要愿意干常年有活儿”。
 
当地有关负责同志向总书记介绍,花牛苹果长势好,品质优,是中国驰名商标。“天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对花青素的合成非常有利。苹果基地凭借精细化管理,以定量生产、单果管理的模式,确保品质全优、年年稳产丰产。”
 
总书记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把苹果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天水花牛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丰收景象,时代气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颗颗苹果是乡亲们脱贫增收的门路,也是小康致富的果实。
 
总书记一次又一次走进老乡们的果园,悉心察看、共话前景,感慨的是黄土地不再生长贫困,惦念的是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特意坐上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山梁高处的苹果种植园察看。
 
得知坡地上种植的苹果亩产4000斤,能够收入2万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回想起40多年前插队时,乡亲们受苦受累种的农作物亩产只有几十斤,总书记非常感慨:“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当时,正值脱贫攻坚的重要时刻。
 
2022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金秋十月,总书记又走进延安南沟村的苹果园。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南沟村人过去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而今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苹果托起了乡亲们的致富梦。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梁家河的苹果亩产、南沟村的种植技术、天水的特色品牌……乡间“土特产”蹚出了更长效的产业发展模式、更可持续的富民实践路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一颗荔枝、一篮石榴、一根甘蔗、一棚蔬菜……党的二十大以来,深入各地考察时,总书记格外关心乡村特色产业,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基固本。
 
包括苹果种植在内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培育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引擎,是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的坚实保障。
 
此次甘肃考察,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
 
行走黄土地,火红的苹果,蕴含着新时代的奋斗答卷,镌刻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密码,连接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学习进行时|“让黄河成为造福人.. 下一篇【央视快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