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国际

TOP

文化中国行·新文化“兴”青年|唱小曲,说大书
导读: 的韵味。 和宝藏非遗的双向奔赴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哒也去,妈也去,我也去。”宿迁话的童谣伴随着于兰曲长大。童年在老坊巷中穿梭玩耍,时不时听到叮叮咚咚的敲弦之声,却并不知道这将是她今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兰曲的外婆是..

的韵味。
 
和宝藏非遗的双向奔赴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哒也去,妈也去,我也去。”宿迁话的童谣伴随着于兰曲长大。童年在老坊巷中穿梭玩耍,时不时听到叮叮咚咚的敲弦之声,却并不知道这将是她今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兰曲的外婆是宿迁市泗洪县泗州戏剧团的成员,有的时候在舞台上演出,有的时候就在田间地头。于兰曲说,从小看外婆的演出,在台前幕后看看这、摸摸那,在心里种下了曲艺的种子。“那时候还不知道台上有泗州戏、洪泽湖鱼鼓、苏北琴书,只知道热热闹闹,台下被四面八方前来观看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长大一点后,母亲带着于兰曲来到少年宫学习钢琴,然而,老师认为她的手太小,不适合跨大音阶。在偶然间,她看到别的孩子演奏扬琴,被这门乐器的美妙音色所吸引,便毅然决定改学扬琴。从此,这个决定伴随了她20年,而扬琴也成了她人生的重要部分。
 
 陈锦荣
 
2023年初,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她结识了苏北琴书第七代传承人陈锦荣。那场演出中,陈锦荣一手击打紫红木板,一手敲响身前扬琴,优美的唱腔配上坠胡声令人震颤。
 
而有扬琴基础的于兰曲,也让陈锦荣“眼前一亮”。陈锦荣表示,“苏北琴书是我们宿迁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能有年轻人热衷于学习,是值得庆幸的事。”
 
 拨弦(左)打板(右)
 
同年5月,于兰曲正式拜入陈锦荣老师门下,开始系统学习苏北琴书。“从没有想到会被‘老腔老调’的苏北琴书吸引。”于兰曲坦言。在她看来,琴书不仅仅是技巧的积累或念白的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真实的表达。
 
于兰曲表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演绎苏北琴书时,最重要的都是能唱出书中的喜乐悲欢。一开始,于兰曲跟着陈锦荣学习了一些经典剧目,例如《李观宝投亲》《三阳关》《杨家将》等。后来,她们发现一些新编的曲目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明了,更适合当代的舞台演出,也更容易被年轻的观众接受。
 
 于兰曲和师兄高子健合作演出
 
在学生心底种下传统曲艺的种子
 
苏北琴书是一门集弹奏、歌唱与表演于一体的艺术,于兰曲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虽然曲调悦耳、表演灵活,但掌握这些技巧并不容易。“因为苏北琴书的乐谱大多靠口传心授,许多地方需要通过耳朵反复听、反复记忆来达到标准。特别是遇到一些转弯处的多音字或复杂的旋律,需要通过反复琢磨与练习才能掌握。”
 
于兰曲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入现代音乐等创新元素,用多样的舞台形式,展现优秀的苏北琴书作品。这种尝试让她的表演更加丰富、立体,赢得了师长和观众的认可。她记得某次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眼中带着泪水告诉她:“你的表演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和温暖。”那一刻,她深深感受到,传统曲艺在现代舞台上依然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音乐课上教学生演奏扬琴
 
为了推广这门非遗艺术,于兰曲不仅在线下表演,有的时候还进行线上直播,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苏北琴书。
 
作为小学音乐老师,于兰曲常常在课堂上为学生演奏扬琴片段,还将苏北琴书引入课程的拓展部分。她表示,希望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江苏“双创计划”吸引两千余名英.. 下一篇数字化乡村,究竟啥模样?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