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城扬州网 -> 名城扬州网 -> 头条

TOP

C位访谈 | 于丹:扬州是我的“此心安处”
2023-10-10 09:28:33 来源:名城扬州网 作者: 刘晨薇 高笑天 贾斌 【
导读:10月7日下午,在位于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的鉴真图书馆内,于丹教授再次受邀登临扬州讲坛,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于丹阐发传统文化价值,讲解如何将前辈古老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受到听众欢迎。

10月7日下午,在位于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的鉴真图书馆内,于丹教授再次受邀登临扬州讲坛,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应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于丹阐发传统文化价值,讲解如何将前辈古老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受到听众欢迎。

人物名片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作品《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

讲座结束后,于丹在鉴真图书馆接受扬州广电传媒集团(总台)副总经理、扬州景区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刘晨薇专访。

谈扬州:我愿意一次一次回来
刘晨薇:于丹老师您好,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您再次来到扬州,您是第几次来到扬州了?
于丹:大概有***次了。
刘晨薇: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里面多次提到扬州,您觉得在扬州的历史上和诗词之间的勾连是怎样的?
于丹:我觉得扬州本身就有诗词的基因,而且诗词就象明月一样,对于扬州是非常眷顾的。从鲍照写《芜城赋》到后来的大运河,一直到杜牧的“三生杜牧,十里扬州”,一直到姜夔的“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以说在整个唐诗宋词的历史中,扬州一直都没有缺席过。
所有人到了这里,无论哪个季节都会觉得很好。扬州的这种四时风物往来,既带着一种深沉的底蕴,又带着一种时尚的优美。所以我觉得象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这样一个北方人,之所以一次一次地来扬州,四时不同地到这里,就是因为这是我的“此心安处”。
刘晨薇:扬州有2500年的建城史,如果说在2500年的历史长卷当中,要截取一段在扬州居住的话,您会选择哪个时代?
于丹:毫无疑问我选择现在,因为当下是所有历史的总和。扬州之美,美不胜收,又深不可测。如果我选择活在古典,我只活了“深不可测”,但是我活在今天,我还可以去活“美不胜收”。扬州是一个此心安处,我愿意一次一次回来,活在当下,就选扬州。

谈技术:对诗词不是雪中送炭
刘晨薇:太美了。您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谢谢。
您也是著名的策划人,我们是媒体人,在这方面其实有一点同行的感觉。媒体发展到现在,新的媒体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于丹老师您觉得对于当下来说,我们的媒体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比如说在ChatGPT来临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对待它?
于丹:媒体迎来新技术与我们弘扬传统是毫不矛盾的,处理好了是件好事。
刘晨薇:有人说比如ChatGPT来临了,写诗,你把关键词输进去,它就写出来了;文章,一些关键词放进去,它也能够写出比较好的文章,那么传统的媒体就不需要了,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于丹:我当然不认同。因为ChatGPT作为一种技术应用的平台,它可以写出正确的答案,但一定不是个性化最有灵气的答案,人的头脑永远都是电脑不可替代的。可能会有原来不会写诗的人应用它去亲近诗歌,但是原来热爱诗歌的人绝不会因为它的出现就放弃。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技术对于人来讲,是锦上添花的,而对于诗词的传统来讲,它永远都不是雪中送炭。
人要抱着一个高度的知觉,我们还是得念书的嘛,你还是得去热爱传统的一些仪式的嘛,也就是说,人总不能够把我们自己活成一个被机器牵制的状态。
刘晨薇:也就是说在您的观点当中,技术和我们的传统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于丹:传统是内容,技术是形式。我们不要一提传统,就是技术否定了它。它需要一个更好的互动传播跟个性化的定制,这何乐不为呢?

谈文明:越比较,越了解
刘晨薇:文明因为互鉴而丰富,我们看到您担任《遇鉴文明》的嘉宾,对于中外文明对比做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和阐述。很多时候特色在对比当中得到了彰显,在这种对比当中,您觉得中华文明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于丹:不能说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我就是传统文化研究者,我也是一个普及传播者,我在中央电视台做一季十二期的嘉宾来做文明互鉴,因为这个节目本身也是我策划的,我们研究院有一个跨文明传播的案例库。我的初衷觉得文明是在互鉴中彼此欣赏,才能够彰显特质,所以我的策划里面包含故宫和卢浮宫的比较,咖啡与茶的比较,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太极与瑜伽的比较,京剧与歌剧的比较,中国的古琴跟小提琴的比较,包括中式园林跟西式园林的比较,中餐、西餐、家具……一个系列就很多了。
我是觉得我们说自己的文化有多么好,西方人可能是不带有一个环境背景的接受。但是如果我们说你看,就在北京首都的中轴线上有这样一座闻名的建筑,它后来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博物院,它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个经验,巴黎人难道不熟悉吗?在协和广场的中轴线上,卢浮宫的建立,它原来的建筑本身也很有魅力,而它也是一个著名的博物院,我们来对比这里面的几宝。
再比如说咖啡跟茶,都是人类很古老的饮品,咖啡有“便士大学”之说,花几个钢蹦你就可以在这听大家谈天说地,而中国也有“茶禅一味”之说,因为你在茶里面是可以去参悟很多道理的,它当然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做交流的一种状态。我一直觉得文明的互鉴就是这样,我们越是比较越是了解的话,对自己的文明会更了解,更喜欢,对他人的文明也有欣赏,有尊重。

谈运河:打开扬州文化的一把钥匙
刘晨薇:于丹老师刚才一句话也说明,并不是说“倒掉咖啡爱上茶”,文明之间是可以互鉴的。咖啡有咖啡的妙处,茶有茶的好处,两者之间的比较也是说明了中外文明之间的差异,同时我们都可以爱上它们。刚才您说到故宫博物院,说到紫禁城,我记得单霁翔院长写过一本书,叫做《大运河漂来紫禁城》。扬州是运河的原点城市,从运河的角度,您觉得扬州这座城市和运河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于丹:很多初到扬州的人都会去夜游古运河,去坐坐船,去感受一下。运河在今天它并不是一个遗产,而是一个文明的通道。运河其实是在建设中提升着大家对扬州的认识和对整个中国文明的认识。它运输的不仅仅是物资,它还是一种南北文明的交融,所以扬州的文化不是一种历史上的物理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化合反应。所以扬州城市文明的包容性跟文化的成长性是历史上与生俱来的,因为它是一个通途,它是一个交流的枢纽。从这个意义上讲,运河今天更象是一个融合性的符号,理解运河就是打开扬州文化的一把钥匙。
刘晨薇:非常感谢于丹老师今天在这儿接受我们的访问,希望您多来扬州,让我们在经典当中更多地了解扬州。
于丹:对我来讲,回扬州是一种滋养,这种此心安处它会给你一种安放,而且所有的经典活在当下的价值,在扬州,我们都看得见。

策划、文字|  刘晨薇  高笑天  贾斌

Tags:扬州 于丹 C位访谈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乐享运动 “旦”愿有你——育才.. 下一篇扬州市首届“少年运河说”小学生..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