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企】 -> 新闻动态

TOP

从郑板桥题画诗说起
2019-01-07 16:53:03 来源: 作者: 【
导读: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实在是一个好的举措。一来,现在阅读的人少了,可掀起一股读书潮;二来,通过读书可达到教化的目的,多少有点一举两得。顺着“读书思廉”这条线,我想到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板桥先生“诗、书、画”三绝,又有为官的经历,做过12..

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实在是一个好的举措。一来,现在阅读的人少了,可掀起一股读书潮;二来,通过读书可达到教化的目的,多少有点一举两得。顺着“读书思廉”这条线,我想到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板桥先生“诗、书、画”三绝,又有为官的经历,做过12年的山东范县及潍县的县令,县令虽是七品芝麻官,但按例是可纳入公务人员序列的。或许,我们通过阅读做过“公务员”的板桥先生的“书”,能够起到“思廉政、促廉洁”的作用,哪怕即使有一点点感悟,那么开展“读书思廉”活动的目的就已达到了。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他画过的一幅墨竹图上的题诗。从“衙斋”两字可看出这应是他在任上作的一首诗。不难想象,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板桥倚床而卧,静听窗外,雨簌簌的下,风吹打着竹叶发出潇潇的声音。这时的板桥并没有沉浸在风雨声中,而是由风雨声,想到了百姓的疾苦声,他被这种声音所深深刺痛。“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对百姓的体恤,诗中暴露无遗。在当下,我们所提倡的“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思想,在二百多年前郑板桥已在默默的践行着。

他的另一首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因救灾济民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毅然辞官返归故里。这首诗是在他辞官后,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的一首诗。记得有一则故事,说一天夜里,月黑天高,风大雨密,郑板桥辗转不眠,这时有小偷光顾。他想:如果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则无力对付,就假装熟睡,随他窃取,可又不甘心。略加思考,就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靠近床边,听到声音暗暗吃惊。后来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有点纳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到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然有恶狗,何不如翻墙而出。正欲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然有一盆兰花,于是细心避开,脚刚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从这则故事中,可见郑板桥的才情与幽默,同时也透露出郑板桥的清贫。“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郑板桥辞官回家,所有的财产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清贫并没有使郑板桥低沉,而是“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在那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郑板桥何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他独立的人格,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郑板桥辞官后,回到了扬州,以卖画为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诗中郑板桥的率真表现得一览无余。“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明明是俗不可耐的充满铜臭气的事,而出自郑板桥却转俗为雅,变得十分可爱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板桥靠他的“手艺”挣钱吃饭,无可非议。最近听说,现在贿赂一行里时兴送名人字画,倒也不错,本来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变得高雅起来。殊不知受画之人有没有按照“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付款。倘若有人送的是郑板桥的画,看到上面的题画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受画之人又有何感想呢?

我们在读板桥先生的诗,在惊叹他的才情之余,不能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在为人、为政上当是“难得糊涂”。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读一本好书 下一篇畅享科技盛宴—泾河镇团委携青少..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