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游礼

TOP

扬州,一直在倾听你的声音
2021-05-26 16:38:52 来源:扬州榜 作者:鱼子 【
导读:运河孕育了扬州戏曲的重要地位,扬州又反哺着顺水而来的文化,时至今日,依旧流淌传奇。

扬州,地处中国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在开筑铁路之前,是东南入京的必经之处,这也使扬州成为了当时国内的CBD。
扬州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历史上的扬州是国内最大的食盐集散地。
 
作为国内当时的CBD,深受皇帝的喜爱,几代皇帝们多次沿运河来到扬州。
因此,当时的扬州,不但拥有便捷的交通设施、丰富的商业资源,也拥有配套的旅游资源,是当时非常知名的文化娱乐交流中心,把丰富的南北戏曲汇聚于一城。
 
康熙时期,孔尚任多次在扬州;乾嘉年间,蒋心余、吴锡麒等人也作曲于扬州,这对扬州的昆曲起到了提倡的作用。
因为扬州盐业的发达,盐商云集。
 
康乾盛世,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最风雅的休闲方式就是看戏。
 
盐商徐尚志从苏州请来了十几位昆曲界的领军人物,在扬州成立了第一支昆曲班子,起名老徐班。很快,老徐班就成为了当时的头部大号。
那时的扬州盐商,好胜心极强,纷纷觉得自己才是这个领域的KOL。于是在老徐班之后,诞生了大洪班、德音班以及春台班等,行内又分为内江班与外江班。
 
由于盐商们卖力地打CALL,扬州成为戏曲最丰富的最活跃的地方。在清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昆曲都是官方戏曲的主要戏种。
 
扬州本地的优伶始终是这一群里的主力,他们掌握了当时多种剧种声腔。
 
不同的戏曲,分为“花部”和“雅部”。
 
“雅部”主要指昆曲,“花部”意为花杂不纯,泛指花部之外的一切地方戏。
乾隆从1751年开始,曾先后六次下江南巡视,扬州是他每次必到之处。
 
下江南时,扬州盐商为了迎驾,“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各地戏班也就带着各种声腔汇集在扬州,造成花雅两部对峙争胜的局面,这也是第一次“花雅之争”。
 
几十年后,四大徽班从扬州出发进京,成为京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事情要从乾隆过80岁生日说起。扬州城影响较大的徽班戏班“三庆班”,在扬州盐商江鹤亭组织之下,从京杭大运河顺河而上,进行祝寿演出。
“三庆班”初次进京,在豪强林立的京城,他们成为一匹黑马,脱颖而出。领衔主演的高朗亭当时刚刚16岁,就在京城的圈子里刷屏了。
 
演出盛况传回徽州、扬州之后,其他徽班坐不住了,纷纷赴京,在不知不觉之中开始孕育我国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
再说回扬州的昆曲。扬州人对昆曲情深,有特殊的缘起。扬州有一个地名,叫苏唱街,名字很有故事。
在扬州唱昆曲的人越来越多,人多口音就杂了,但业内认为以苏州口音唱昆曲最为正宗。所以,慢慢地那条昆曲艺人聚居的小巷子就成了苏唱街。
 
苏唱街内设有“老郎堂”,堂内供奉祖师爷“老郎”,老郎是唐明皇的化身“戏神”。“老郎堂”隔壁设有“梨园局”,各地戏班到扬州演出,照例先拜“老郎”,然后到“梨园局”登记,才能在扬州进行商业演出。
现在,我们对苏唱街的认识,可能是1913年,交通银行在扬州创办分行,最初就是在苏唱街;
 
1927年,扬州浴室创始人袁炳元,花了10多万银元,采购美国、澳大利亚进口装饰材料,建造了这家浴室;
1942年,赵月秋在苏唱街创办了中国照相馆;
 
1949年,扬州新旅社在苏唱街19号开业;
 
上世纪50年代,苏唱街办起了青年补习班,先后改为民办第四中学、长江中学、扬州市第八中学,最后并入扬州市第五中学。
苏唱街的名字一直留到了今天。
 
经典不会随着时间而湮灭。2001年,昆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口头世界文化遗产”。
 
运河孕育了扬州戏曲的重要地位,扬州又反哺着顺水而来的文化,时至今日,依旧流淌传奇。
 
摄影/欢颜 勇哥 高笑天 鱼子
 
[参考资料]
[1] 李斗《扬州画舫录》
[2] 耿鉴庭《扬州昆曲丛谈》  
[3]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扬州运河世界遗产》
Tags:扬州、运河、苏唱街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今天,走进扬大!这场大赛吸引..... 下一篇2021“扬州游礼”文创设计大赛正..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