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城扬州网 -> 扬州榜 -> 原创

TOP

一张温暖的小纸条
2019-09-18 09:28:00 来源: 作者:鱼子 【
导读: 2015年,潘在芳租下了荷花池南街18号,开了一家小超市,叫潘食记。 2019年9月13日,中秋节。她在超市的玻璃门上贴了一张纸条。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张A4纸打印的纸条,让她火遍了全国。 前天,她与小纸条的故事登上了澎湃新闻; 昨天..


2015年,潘在芳租下了荷花池南街18号,开了一家小超市,叫潘食记。

 

 

2019年9月13日,中秋节。她在超市的玻璃门上贴了一张纸条。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张A4纸打印的纸条,让她火遍了全国。

 

 

 

 

前天,她与小纸条的故事登上了澎湃新闻;

 

昨天,人民网讲述了她与小纸条的故事;

 

今天,《人民日报》又讲了她的故事……

 

 

她火遍全国的消息,都是同学朋友发来的链接,她才知道。

 

她有点纳闷,“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啊。”这是潘在芳的日常。

 

这张小纸条上写着: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如果你真有需要,请你小声告诉我。我能解决你一顿温饱。不求回报,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他人。

 

 

那一句“小声告诉”,让人动容。

 

潘在芳说,每隔两三个月,会有一名老年乞丐来到店里,抓出一把零钱,兑换成一张100元现金。潘在芳每次都会给他水和面包,“给他一袋面包,他不要,只要一两片,说能吃饱。

 

 

潘在芳明白,如果有能力,谁愿意去求人?处于困境当中的人,也希望能够保持体面。

 

她从来没有问过老乞丐,为何流浪乞讨。一年中仅有的几次交流,仅仅是兑换钱,递上一瓶水和一片面包。

 

 

潘食记距离苏北人民医院大约5分钟的步行路程,经常有住院的病人和家属来到她这里买一些日常用品和食物。

 

 

她见到过太多的不容易:一名脸色灰暗的小伙子与一名头发花白的男子来到店里,两个人只买了一瓶水。潘在芳见状,又递上一瓶。

 

小伙子来过店里很多次,后来,他主动说起,他是一名鼻咽癌患者,在苏北人民医院就医。

 

 

有一天,一名老人来到他的店里,在超市里看了半天食品的价格,没有买东西。犹豫地走到潘在芳跟前,问了一句话,“有没有过期的吃的,不要了的?”声音轻得几乎只有他自己听得到。

 

潘在芳从货架上拿了面包和水递给老人。老人诧异地看了看潘在芳,用干枯的双手接过面包,走到门口,大口大口吃了起来。

 

 

 

 

说起贴这张小纸条的初衷,是因为中秋节那天看到一则报道: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他的父亲向人求助,希望得到一杯白水、一片面包……

 

想到平时来自己店里的人,她写下了那几行字,贴在店门口。

 

9月18日,是小纸条贴出的第6天,潘在芳说,看了小纸条来求助的,并没有几个人,“如果没有困难,谁愿意向别人开口?”她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纯净的。

 

 

潘在芳小时候生活在邗江北郊的公道镇

 

她在赤岸小学念书时,那时候上学的路都是泥巴路,又很远。许多同学都骑自行车上学,她也是。班上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境不好,潘在芳每次都载着她一起去学校。

 

 

1995年,她考上了邗江中学,念高中。

 

 

她喜欢那种集体生活,12个人的宿舍,大家都相互分享。每周都有同学的家长送饭菜来,每次不会送一人份,都是一个宿舍的量。

 

 

我们上学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在一个集体里,懂得分享与互相帮助。”潘在芳特别感谢在邗中的3年生活,认识了许多同学,也给了自己许多帮助。

 

 

5年前,有同学打电话告诉她,班上有个同学得了白血病,需要医疗费用。“我的同学都出人头地,就我最闲,我就去挨个联系同学们。”她乐呵呵地自嘲。

 

潘在芳读高三时的照片

 

20年没有联系的同学,她用大半个月的时间全部找齐,筹到了10多万元。那位同学配型成功,现在恢复得很好。

 

潘在芳自己是扬州第一批登记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尤其我同学配型成功了,他康复了,我更加坚信要等待需要我去配型的人!”潘在芳的话很质朴。几年前,她的骨髓也曾配对成功,但深入配型没有成功,说起这件事,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好遗憾!”

 

 

 

 

潘食记里卖的东西,产品质量比较高,价格并不低。

 

 

有时,有人来买日常用品,看到价格比较高,没有买。潘在芳送给他们,他们并不要。

 

潘在芳懂他们:他们不需要施舍,只是希望承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消费。潘在芳去进了一些便宜的日用品,供有需要的人去选择。

 

 

在开超市之前,潘在芳是一名业务员,经常要各地奔波。“我出去都带盒饭,有次带了饭没地方热,有一位摆摊的大姐特意招呼我去她家热饭菜,还夹菜给我吃。

 

潘在芳的超市里,养着一只叫潘小狗的狗,一直叫潘细咪的猫,都是她捡回来的。

 

 

前些天,她听店员说,有一只猫在树上下不来,好些天了,她尝试了许多办法无果之后,花了200元,请专业人士把小猫救了下来,还给它取名叫“小老虎”。

 

 

在潘在芳的超市里,经常能看到新鲜的瓜果蔬菜,有的是潘在芳从老家带过来的,有的是店员颜兴兰从高邮临泽老家带来的,“老板娘对我们很好,对别人好是相互的。”

 

厨房里有一个很大的冬瓜,就是颜兴兰从老家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我每天要送孩子上学,老板娘准我送完孩子再来店里开门。

 

 

遇到有需要的人,潘在芳不在店里,颜兴兰也可以做主,这份善良的信任,让她感动。“都是从货架上直接拿东西给有需要的人吃,老板娘不会特意把送人吃的东西单独放在框子里。

 

潘在芳不想用“特殊框子”来框定受帮助人的“特殊性”。

 

她坚定地认为,他们也和别人一样,只是暂时遇到的困难。

 

 

就是这样的吧,最纯粹的善良,是让人觉得体面。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北护城河:扬州城市更新“新名片” 下一篇“富有”的扬州人朱玉龙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