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 名城扬州网 -> 扬州榜 -> 原创

TOP

“应运而生”系列 | 古埠繁华全依水
2020-09-11 11:39:43 来源: 作者: 【
导读: 有人说,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有一个巨大的“人”字,一撇是万里长城,而那一捺则是运河。 这条浩若长虹的大运河已纵贯大江南北,成为了各个时代水上物资运输的交通枢纽。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河道遗产27段..

有人说,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有一个巨大的“人”字,一撇是万里长城,而那一捺则是运河。

 

这条浩若长虹的大运河已纵贯大江南北,成为了各个时代水上物资运输的交通枢纽。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点58处。扬州境内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这其中就包括邵伯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古堤、高邮盂城驿、刘堡减水闸。

 

千帆过尽,舟楫往来,大运河宛如一条玉带,将沿途众多的文物遗存、历史古镇串联起来。 

 

1

 

大运河淮扬运河主线上的邵伯古镇,西傍浩渺的邵伯湖,古运河穿境而过。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百姓将之比作西周贤臣召伯(古“召”通“邵”)而因此得名。迄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 

 

 

作为大运河跨过长江北上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北方和南方船载过来的各种货物汇聚到这里,邵伯成为重要商埠,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现在,大运河主航道上南来北往的货船依然川流不息。在主航道东侧与之平行的那条安静的河流和镶嵌在河堤水边的码头就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古堤、古码头。

 

 

另一边就是淮阳运河主线。

 

 

古堤高四五米,自下而上,是杉木桩,石条,石块,最上层是大石砖。

 

 

一路走,两边有许多保护完好的老宅子,墙连着墙,檐挨着檐。

 

 

如今,沿古河道由北向南依次保存有竹巷口、大马头、朱家巷、庙巷口四个古码头。每个码头大小不一,功能也不一样。有专门卸货的,有供人行走的,有专供官宦上下船的。

 

扬州博物馆现存的《邵伯运河揽胜图》,就描绘了当年邵伯运河码头繁忙兴盛的景象。

 

清代的邵伯码头,舟船云集、人声鼎沸。河道里有红顶的官船,民间的商船、渔船;河岸上人来人往,卖粮的、卖鱼的、唱戏的、杂耍的、吃面条的、喝茶的,各种市井风情,民生百态都呈现在画面上。

 

△《邵伯运河揽胜图》,被称作邵伯版的“清明上河图”

 

每个码头有巷道通往东边的老街,形成了“鱼骨状”的肌理构造,类似于机场设置的若干登机口。人们可以在四个码头同时上下船装卸货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段河道。

 

更有意思的是,码头通往老街的巷道和堤顶道路实现了既相对独行又能绕行相同的立体交通,有现代“过路天桥”之功能。

 

 

其中在邵伯老街的入口处就是乾隆皇帝登过的“大马头”,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 )修建。它与镇江的“小码头”、扬州的“御码头”称为“江南三大码头”。

 

△沿着石板路,穿过牌坊往下走到大马头,就可以登船了

 

因为邵伯的码头,是要接待皇帝的,天子马前怎能有石头挡道 ?所以,大码头也就成了大马头。扬州天宁寺的御马头石碑,用的也是这个“马”字。古人想问题就是深刻。

 

老街两侧有油火巷、长生巷等多条深邃的小巷与街道交错相连四通八达,像是清晰的筋脉。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有的只容两人侧身交会。

 

 

再穿过大马头回到古堤,沿着古堤走到中段,有一处水坝,叫滚水坝。图中能明显的看出两边的水位差。

 

 

因节制闸上游大运河水位比下游里下河水位高8米,为减轻水压差,保护节制闸,故建此坝。

 

 

现存的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主航道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运河主河道向西面的邵伯湖移动,新修了1—3号邵伯船闸,从而使这一段运河成了“故道”。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庙巷、朱家巷、大马头、竹巷口码头。

 

走过滚水坝沿着河道向北走,能更直观的看到四个码头,用于卸货的大马头最大,其他三个码头相比较更为秀气。

 

上午的阳光轻轻柔柔的,走在西侧的河道上,花正红,柳正绿。微风拂过,传来一阵浓郁的桂花香。

 

 

16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还遗留下斗野亭、镇水铁牛等古迹。

 

位于邵伯镇西的斗野亭,始建于宋朝。古人将天上星宿分为二十八宿,扬州分野属斗,故有此亭名。

 

斗野亭在大运河堤之上,可远眺运河波光帆影 ,吸引过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

 

 

相传康熙年间洪水暴发,为永绝水患,就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熔铁铸就“九牛”并石雕“二虎一只鸡”,分别放置在邵伯、高邮、瓜州等运河险要河段上,除用以镇水还是水位测定标志。

 

斗野亭的这头铁牛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头,呈横卧状,铸工精细,神态可鞠。

 

自从铁牛一出现,当地人就喜欢上了它,以前视它为神物,现在视它为吉祥物。

 

 

朱自清先生曾经骑在牛背上玩耍过,那段童年的快乐时光,在他的文章中,清晰地描写过。所以,这铁牛除了镇水还有了才气,每年高考前好多家长来这里祈福,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

 

当地人眼里,铁牛还是长寿的象征。谁家生了孩子,都会抱着摸摸铁牛,祈愿平平安安健康成长。

 

2

 

如果把邵伯的运河故道、古码头、古堤、老街比作古朴恬静的大家闺秀,那么与之相邻的大运河主航道上的船闸就如同威武的卫士,庇护着过往的船舶。

 

 

南侧主航道靠东堤是建于1934年民国时期的机械船闸,这座船闸1979年已经废弃,只能看到一部分遗存。

 

 

现在的大运河主线上由东往西又修建了一号、二号、三号船闸。三个船闸的过闸量曾连续两年排行世界内河第一。

 

 

三座船闸连为一体,横卧在大运河上,气势夺人。

 

船只驶入闸室后,按照一定的距离排列好,然后闸门缓缓关闭。水被慢慢注入,水面渐渐上升,等到和近处闸门外的水面持平,这边的闸门开启,船只依次驶出。

 

 

站在将邵伯湖、邵伯闸相连的天桥上放眼远望,不时有船只驶过,远处波光粼粼,一望无际。

 

 

在陆路运输高度发达的今天,水路运输因运载量大等原因依旧在货运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运河并没有黯然失色,反而因科技注入新的活力,肩负起新的使命。

 

 

在运河沿线同样守卫堤防安全的还有刘堡的减水闸。起到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作用。是重要的水利遗存。

 

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如今减水闸青石砌筑,堤坝、闸墙都基本保存完好。

 

 

当水量太大时,水闸开启,沿途灌溉农田。当水量太少时,闸门紧闭,为河储蓄水量,保障漕运舟船往来。

 

它见证了大运河水利惠民的重要历史。

 

3

 

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乡》中回忆:“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

 

如今,汪老童年时玩耍的河堤已经成为了运河遗产点,同时还有河堤东侧的盂城驿。

 

 

驿站是古时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或补给、换马的处所。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邮驿,称之“国之血脉”。

 

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取意于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孟”的诗句,意思是高邮象一只倒扣过来的水盂。后人就根据这首诗的诗意,把高邮称为盂城,因而高邮的驿站就叫盂城驿。

 

 

孟城驿位于南门大街,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也是中国邮驿“活化石”。

 

史料里的记载相当了得。驿站鼎盛时期有厅房100多间,正厅、后厅、库房、廊房、马房、前鼓楼、照壁楼、驿丞宅;有驿马65匹,驿船18条;马夫、水夫200多人。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传送重要急件的驿使都身背公文袋,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

 

 

孟城驿有过几次大修整。1993年市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2013年又扩容,面积是原来的3倍,恢复还原了不少建筑物。

 

 

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皇华厅。

 

以前的州志记载皇华厅在驿站前,临运河堤。“皇华有堂,堂构峨峨”,皇华厅就是高邮民间俗称的接官厅,是州官迎候、宴请水路过往官员的厅堂。

 

 

高邮盂城驿鼓楼与仪征鼓楼、南京鼓楼为江苏省现存三大鼓楼。

 

登高望远,站在鼓楼里,随便推开一扇窗,驿站恢弘的气势都能窥见一二,不难想象驿站曾经的忙碌和重要。

 

 

明洪武元年规定,六十里或八十里置一驿,重要驿站设马50匹至80匹不等。

 

盂城驿鼎盛时期有马60匹,驿站东南有一天然水域,既可运粮行船、泊船,又可供马饮水吃草,民间俗称马饮塘。

 

 

礼宾轩是驿丞接待过往官员的会客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在这里居住过。

 

 

马可·波罗游历至高邮,称赞“此城很大,很繁华。凡是生活必需品都十分丰饶富足。”故后院还有马可·波罗像。  

 

 

驻节堂又称后厅,“驻”是停留的意思,“节”是指过往的使节。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是古代驿丞接待各路使节及四方宾客的场所。

 

整个建筑的梁柱为明代驿站遗存,是整个盂城驿保持原状最好的一进房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厅、梁、瓦、柱都没有动过,完全保持了当年的风格。

 

△驿卒舍,为驿臣休息之所

 

从驿站出来,便是运河大堤,奔腾的运河水源远流长,一路向远方。

 

 

4

 

作为运河上的交通要塞,高邮邵伯自然也少不了烟火气十足的美食。

 

笋肉馄饨在酱油汤里肆意沉沦,铁长鱼在滚烫的铁板上滋滋作响,老鹅被老卤子浸得油亮金黄,熬面的配料铺了满满一碗……

 

吃,在这里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舒舒服服。

 

 

高邮这家开了二十来年的巷子小店:国兰饭店,店里没有菜单,老师傅直接对我说,看人配菜!

 

 

点一盘铁板长鱼,端上来就见出功底——嫩!

大火滑油嫩炒,浓油赤酱。粒粒分明的泼辣的胡椒,配上鲜嫩的长鱼,绝了!

 

 

被一层熟猪油覆盖的汪豆腐,吃时一定要小勺子吹着才敢下嘴。烫!也鲜!

 

 

高邮人的小日子每一天都逸逸当当,比如下午的暗茶就要去吃碗馄饨才行。

 

 

粉软的笋肉馄饨,放到这么一碗浓墨重彩的酱油汤里,一口就能让人浑身暖烘烘起来。

 

 

老鹅是扬州人的心头好,漫步街头巷尾,走着走着,不时就露出个老鹅摊来。邵伯的丁记老鹅,不知道勾起多少人的馋虫? 

 

 

邵伯美食很多,论名气响并且长盛不衰的,丁记算其中之一。我们去的早,没怎么排队,两个人剁了四分之一。

 

 

水乡随处可见的邵伯菱,和太湖红菱、嘉兴南湖风菱并称为中国三大名菱。生吃脆甜,熟吃甘绵。

 

 

剁了胛老鹅,再搭碗熬面。水乡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惬意。

 

 

熬面是水乡特色,配料选用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肉等,另据季节辅以笋片、小青菜、茭白片、菠菜等,配料甚是繁复。到了邵伯,熬面得以改良,配料只加笋片、肉、木耳、青菜等 ,功夫全在那一锅汤。

 

做好的面条,面汤因为吸收了丰富的食材的味道,鲜美醇厚,面条出锅快,爽滑有劲。一碗端上,大快朵颐,面吃完不算,还要把汤喝完,这才心满意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和扬州博物馆

采访 | 恬静 李科

 

Tags:
上一篇“应运而生”系列 | 顾风:运河申.. 下一篇“应运而生”系列 | 世间的盐,扬..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