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城扬州网 -> 名城扬州网 -> 权威访谈

TOP

陈小奇:我与扬州,相看两不厌
2019-11-24 10:03:00 来源: 作者:刘晨薇 高笑天 俞晖 【
导读: 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陈小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作为音乐制作人,他推出了甘萍、李春波、光头李进、陈明、林萍等一批歌手,开创了广东流行乐坛的鼎盛局面。 作为词曲作者,他创作出《烟花三月》《涛声依旧》《我不想说》《九九女儿红》《大哥你好吗》《..

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陈小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作为音乐制作人,他推出了甘萍、李春波、光头李进、陈明、林萍等一批歌手,开创了广东流行乐坛的鼎盛局面。

作为词曲作者,他创作出《烟花三月》《涛声依旧》《我不想说》《九九女儿红》《大哥你好吗》《为我们的今天喝彩》等传唱度极高的歌曲。

他承接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象和空灵意境,为流行音乐注入古典文化内涵,他将古典的意绪与当下相结合,为我们的生活平添几分诗意。

香港流行音乐泰斗黄霑曾经说过,内地有陈小奇,我就不来了。同是音乐人,同为中国风大师,前辈的肯定之中,有种惺惺相惜的意味。


昨天下午,陈小奇作客扬州讲坛,带来精彩的讲座“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音乐的特征

流行音乐是世界范围内的主流音乐形式,它的出现,与城市化、商业化,和人的个性发展有关。流行音乐的特点包括人性化的内容、时尚的节奏与旋律、自然的发音方法和个性化的演绎等。流行音乐希望引起大众的共鸣,所以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流行音乐要跟着时代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变化自身;流行音乐强调个性,在发音上同样是如此,只有自然的发音方法才能做到;除此之外,在演绎方式上,也强调个性。

 

 

诗与音乐有很深的缘份

中国的诗歌本身是带有音乐性的。在历史上,中国的诗歌与歌诗之间不断轮回,从可以唱歌,到逐渐不再唱歌,再到发展出新的可以歌唱的形式。我们说的格律诗,其格律,就是对音乐性的一种简约,让更多的人可以创作。所有的诗都有很深的音乐的缘份

 

除了音乐之美,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造就内容之美;对仗、排比、双声叠字、通感等修辞手法,带来语言之美。这些都为中国风的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基础。

 

 

发展式传承创作出中国风

对古典诗词的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古董式传承,一种是发展式传承。古董式传承是保留原来的东西不作任何改变,比如为原有的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发展式传承则是化用古典诗词及其意境来创作流行歌曲,也就是古为今用,化用古典文化意象来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思考。这也是我喜欢的方式。 

 

 

讲座中,陈小奇带来他的中国风歌曲,《敦煌梦》《梦江南》《灞桥柳》《涛声依旧》《巴山夜雨》《白云深处》……一首首歌曲,将现场听众带进诗意的世界。

 

 

讲座尾声,扬州籍青年歌唱家汤非献唱《烟花三月》《月下故人来》。这两首歌均是陈小奇为扬州创作,一首是送友人到扬州,另一首是在扬州等友人,熟悉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引发全场合唱。

 

讲座结束后,陈小奇接受了会客厅专访。

 

 

记者很高兴在扬州采访到您。您是中国流行乐坛教父级的人物,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了甘萍、李春波、林萍、光头李进等一批歌手,使广东流行乐坛与香港、台湾、北京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高地。跟其他几处相比,广东流行音乐的特色是什么?
陈小奇一个是它起步在大陆来说比较早。从地理上说,离香港台湾更近,接触到那边流行音乐的机会更多。从发展历程来说,广东,从制作,唱片工业来说,是在香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它的开放性、务实性和审美趣味上也有所不同。创作上,广东流行音乐强调可流传性,会考虑适不适合在卡拉OK里唱,现代性和实验性的作品不多,还是会盯着市场,希望领先市场半步,可以带领市场向前发展。

 

 

记者2000年后,广东乐坛声势大不如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小奇两方面的原因。当时很多广东音乐人和歌手北上去了北京发展,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唱片工业开始走下坡路。当时盗版满街都是,我们压力很大,因为你做出来的正版还不如盗版卖得多。作为唱片公司来说,如果没办法回收资金,就不能继续下去,所以们一直反盗版,反了很久,最后盗版没了,但不是被我们反掉的,而是网络音乐时代来了,这对唱片工业是一个摧毁性的打击。那时候广东乐坛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表面上看,是因为音乐人的出走,但这不是最根本的,走了还可以有新人来,根本的原因是行业发生了变化,只是当时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事后回头来看,就很清楚了。

 

 

记者也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流行音乐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诗化的抒情方式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即兴的、碎片化的情绪表达,您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陈小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音乐。网络音乐时代,与唱片工业时代所需要的音乐是有区别的。现在写歌的人也很浮躁,听歌的人也很浮躁。而且现在听众越来越低龄化,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像以前那样,注重对音乐的品味,反复的品读,他们要的是节奏上的,感观上的东西,而这些人又是网络上最活跃的用户,话语权都在他们手里,所以网络音乐风格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时代是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在创作上肯定也会有所体现。有什么样的听众和观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记者:您认为流行歌曲能重新找回诗意吗?

陈小奇我觉得它一定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重新出现。现在网络里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中国风的歌曲。就这种风格本身来说,我觉得不会有多大的影响。我们担忧的是,这些作品,虽然叫中国风,但它能不能具备中国风的内核?现在人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有没有以前人那种心态,慢慢去打磨好一首歌曲,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我前段时间一直在提一个概念,叫为经典而创作这是一种态度,尽管它未必能成为经典,但你必须把它当成经典去写。我觉得这个时代,这是我们最需要去强调的。我相信只要有好东西,慢慢地大家都会喜欢,都会接受的,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出来而已。

 

记者:刚才在讲坛上,《烟花三月》的歌声响起,台上台下共鸣非常强烈。您这首歌,在李白的诗的基础上创作的。李白是扬州最大的IP,非常难以超越的巨人。您当时是怎样创作这首歌曲的,在创作的时候,在您心目中,扬州是个怎样的存在?

陈小奇这首歌是歌手命题作文,指定从这首诗里构思。李白这首诗很有名,我们小时候都会背了,我就利用这首诗表达现代的故事。我就想到,送别的瞬间有什么样的心态,怎样去表现。借由这首诗,自然而然就写到扬州了。今天在现场,听到这么多人齐唱《烟花三月》,我也很感动。

记者:扬州城庆2500年的时候,您再次为扬州创作了一首歌曲《月下故人来》。这首歌也是命题作文,您当时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陈小奇我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跟《烟花三月》错位,不能重复以前的东西,找到新的切入点。《烟花三月》是送人到扬州来,这次就写在扬州等友人来。把角度区别开。

基本风格上还是希望能保留原来的风格,在里面要出现有古典的中国文化元素,古典诗词等。歌里融入了《春江花月夜》《寄扬州韩绰判官》等诗的意境,最打动我的是徐凝《忆扬州》中所写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些诗里,月亮反复出现,让我决定要写月景。在天下月色最美的地方,等待热爱扬州的故人,表达了扬州对游客的欢迎的姿态。

 

记者您在写烟花三月之前都没有来过扬州,您今天早上乘游船游览了瘦西湖,看了扬州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陈小奇扬州对我来说是相看两不厌的感觉。来扬州已有四五次,瘦西湖是每次来必看。带状的湖,沿途游览,风景不断在变化,让人感觉这本书你老是没读完。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如果要为扬州画一幅诗意图,“诗.. 下一篇没有了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