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国际

TOP

何以言热爱: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构成分析
2024-12-25 10:39:24 来源: 作者: 【
导读: 何以言热爱: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构成分析 杨郑一 摘 要:青年从业者是城市广电媒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也是当前媒体职业生态下承压最重、变化最大的群体。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当前媒介生态下影响青年从业者..

何以言热爱: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构成分析

杨郑一


摘  要:青年从业者是城市广电媒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也是当前媒体职业生态下承压最重、变化最大的群体。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模糊集定性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当前媒介生态下影响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探讨提升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多组态路径。研究发现:青年从业者在职业韧性体验上存在认知差异,在职业韧性生成路径上存在策略差异;组织支持、团队文化与价值驱动的联合效应是影响其职业韧性的最佳路径;职业情感对维系职业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多组态路径
 
在数字化技术驱动媒体业态迭代升级的生态底色下,国家提出了加强媒体融合发展,建设融媒体人才队伍的顶层设计。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主题进行集中学习,在深刻阐明媒体融合发展已是时代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2022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创新人事和分配制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事实上,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含技术维度和内容维度的颠覆性创新,也包括了建制化管理模式的颠覆性创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国内城市台普遍面临较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作为中间层的青年从业者正遭受多重职业挑战,针对青年从业者的职业压力承受能力研究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探讨提升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多组态路径,为为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优化媒体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研究模型建构
1.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心理学研究认为:韧性是一种人格维度,可以抵抗心理压力的负面影响,是个体应对压力时产生的保护机制。职业韧性是个体适应复杂工作环境,将职业压力转变为职业动力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维持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广电青年从业者而言,职业韧性不仅是个人提升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的有效特质,也是支持青年从业者持续参与媒体机制改革的重要动力。根据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探索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影响因素,可以从内在维度和外在维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1)内在维度
职业韧性是个人的人格维度,因此个人特质是职业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伦敦认为职业韧性由自我效能、冒险和依赖性三个维度组成,自我效能包括了个体特征如自尊、自律、内控性等,冒险包括了冒险倾向、安全需要、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等,依赖性包括个体对职业被认可的渴望和职业依赖性;科拉德认为职业韧性的6个关键特征中就包括自我意识(个体对自身能力、特征的清晰认知)、灵活性(能否快速适应变化)和价值驱动(明确的价值追求)。对于从事媒体工作的青年人而言,自我效能、价值驱动和角色灵活性无疑是维持其工作动力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媒体工作者是公认的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会船头的瞭望者”,这样的职业角色和价值观会增强青年从业者从事媒体工作的责任感与信心,而较高的角色灵活性可以促进他们加快媒体融转型实践中的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实现个人发展。
(2)外在维度
工作组织是个人职业韧性发展和作用的主要空间,也是影响个人职业韧性的重要外在维度。虽然大部分研究者从职业韧性本体论出发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个人特质上,但是也有学者看到组织的改变、鼓励职工自主性、对学习和技能开发持支持态度、拥有建设性的绩效反馈等会影响个体职业韧性。对于处在转型实践中的城市广电媒体来说,媒体工作是一种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青年从业者的职业行为与组织的内部控制紧密相关,尤其在“事业身份、企业化管理”的情境下,青年从业者不仅要承担好“专业角色”的任务,同时还要履行好国家、政府、现代企业多重“职员角色”的使命,媒体融合就是需要青年从业者实现“组织模板”下的角色融合。这无疑给青年从业者带来了普遍性职业压力,在此情形下,组织能够给予的职业支持、团队文化、绩效反馈等可以使青年从业者在严峻的工作环境和高度的职业压力下多些安全感,少些焦虑感。综上,基于职业韧性理论,本研究从内外两个维度构建青年媒体从业者职业韧性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青年媒体人职业韧性研究模型


在本研究模型中,职业韧性为潜在变量,自我效能、价值驱动、角色灵活性、组织支持、团队文化、绩效反馈为观察变量,同时提出以下假设:
H1:自我效能对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2:价值驱动对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3:角色灵活性对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4:组织支持对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5:团队文化对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H6:绩效反馈对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2、模型运算
(1)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程序如下:(1)对既有研究成果、测量量表等进行归纳分析,选择最适合本研究的量表,如诺埃等编制的职业韧性量表、莫里斯等设计的职业韧性量表、李霞编制的职业韧性量表以及凌文辁等编制的组织支持感量表等,结合城市广电实际与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改补充,编制完成初始问卷;(2)邀请8位青年从业者开展访谈,请他们对初始问卷题项进行讨论分析,反复修改确保题项没有歧义;(3)进行小规模预测试,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同时根据预测作答情况对问卷的部分题项进行调整优化,形成正式问卷。
(2)样本收集
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方法和封闭的量表式问题收集数据。借助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城市广电学术研究基地和青年从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面向全国十余省份、五十多家媒体机构的青年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82份,调查对象年龄均在35岁以下,男女比例分别为52.75%和47.25%,工作年限1至10年,工作性质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网站、移动APP)等,均衡性、覆盖性和代表性良好。
(3)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所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各测量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标准值0.6,表明测量项目可以有效地反映各维度;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1、0.947、0.916、0.949、0.947、0.950、0.874,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单个维度内各测量项目的内部一致性较为理想,数据信度较高。对于区分效度,本研究中自我效能、价值驱动、角色灵活性、组织支持、团队文化、绩效反馈、职业韧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小于0.0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即皮尔逊相关)均小于各维度AVE值的开平方根,说明各维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区分度,即说明本研究数据的区分效度理想。

二、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多组态路径分析
本研究选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主要原因在于青年从业者的职业韧性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素间的组合和叠加作用构成了青年从业者的职业韧性。定性比较分析创始者拉金曾提出为了形成质变,必须要将因果条件接合起来考虑,只有在研究中通过对多重因素的交互效应的统计分析才能实现此观点。因此,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产生既定结果的要素组合,确认青年从业者产生职业韧性“质变效应的因果关系”,由此分析总结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提升的作用路径和优化方法。
(1)必要条件分析
根据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要求,首先对条件变量(自我效能、价值驱动、角色灵活性、组织支持、团队文化)是否为结果变量(职业韧性)的必要条件进行检验,即一致率检验。一致率是衡量某一条件变量影响结果变量的显著程度,当一致率结果大于 0.9 时,可以认为该条件变量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同时测量各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覆盖率,即必要条件对结果的无关紧要程度或切题程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必要条件分析
条件变量 一致率(consistency) 覆盖率(coverage)
SE 0.882785 0.842684
~SE 0.539693 0.569281
VD 0.847039 0.903192
~VD 0.580921 0.549186
RF 0.822807 0.856230
~RF 0.583004 0.563480
OS 0.815789 0.823737
~OS 0.547697 0.544830
GC 0.825219 0.836780
~GC 0.556688 0.551487
注:“~”表示非,即取原变量的相反值。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SE)对职业韧性的显著影响程度最高,一致率结果为0.891028,但所有条件变量一致率均未超过阈值0.9,说明没有单一条件变量可以单独成为解释职业韧性的必要条件,职业韧性是多因素组合共同促成的结果。
(2)条件组态分析
本研究将一致性阈值设为0.8,频数阈值为1,通过fsQCA3.0软件进行标准分析,生成三种解: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QCA的研究者较多倾向于在复杂性和简约性之间获得一种平衡的解释,因此多使用复杂程度适中的中间解,以平衡理论和实际情况。本研究以中间解为解释标准,辅以简约解,将同时存在于中间解和简约解中的条件作为核心条件,仅在中间解中存在的条件作为边缘条件,得到条件组态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实心圆“●”表示核心条件,实心小圆“●”表示边缘条件,空心叉“U”表示条件不存在,空格表示条件与结果无关可缺席。
 

表2 条件组态分析结果  
前因条件 组态
S1 S2 S3 S4 S5 S6
自我效能   U  
价值驱动      
角色灵活性 U       U
组织支持 U U  
团队文化 U U
原始覆盖率 0.470943 0.453509 0.700548 0.414254 0.420833 0.441447
唯一覆盖率 0.0077852 0.00394738 0.213378 0.0196272 0.0254386 0.00668854
一致率 0.856943 0.858447 0.942469 0.814751 0.895683 0.949753
总体覆盖率 0.869***
总体一致率 0.828145
 
 
通过fsQCA3.0分析获得组态解6组,不论是单一组态还是总体一致率均超过标准值0.8,总体覆盖率为0.869***,说明组态解释力和解释范围均较为理想。将具有相同核心条件的组态进行归类,可以较为明显地将组态分为两种类型:外部驱动型和内部驱动型。
外部驱动型包括组态S1:~PF*OS*GC、S2:~SE*OS*GC、S3:VD*OS*GC,一致率分别为0.856943、0.858447、0.942469,核心条件为组织支持和团队文化,自我效能、价值驱动、角色灵活性呈现为不存在或不相关,说明组织支持和团队文化等外部驱动力量是维持青年媒体从业者职业韧性的重要力量,在自我意愿不够强烈时,如果组织和团队能够给予个体一定的支撑力量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依然可以激励个体在职业环境变化中维持较好的适应能力和水平。
内部驱动型包括组态S4:SE*VD*~OS*~GC、S5:SE*PF*~OS*~GC、 S6:SE*VD*~PF*GC,一致率分别为0.814751、0.895683、0.949753,核心条件主要为自我效能,价值驱动、角色灵活性分别呈现为边缘条件,组织支持和团队文化在S4、S5中呈现不存在,团队文化在S6中呈现为核心条件,说明在内部驱动占主导的人群中自我效能是激发职业韧性的主要力量,辅以价值驱动、角色灵活性,或者良好的团队文化,是促使青年媒体从业者适应环境变化维持职业韧性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1.“热爱从何而来?”: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多维组态解释
首先,青年从业者在职业韧性体验上存在认知差异,在职业韧性生成路径上存在策略差异。组态分析显示,青年媒体从业者对职业韧性生成的路径存在外部驱动(S1、S2、S3)和内部驱动(S4、S5、S6)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当前媒介领域轰轰烈烈开展的“元技术”革命对城市广电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巨大作用力,影响了青年从业者的职业认知和路径判断。一些青年从业者认为媒体融合改革完成后,传统媒体将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其职业韧性组态路径偏重于对组织的期望及依赖;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现有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发挥自我效能实现个人的发展期望,导致其对团队文化和组织支持的漠视(S4、S5中均呈现非关联性关系),并关联更高的离职率和更低的情感承诺。
第二,组织支持、团队文化与价值驱动的联合效应是激发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最佳路径。在分析获得的6个组态中,组态S3的原始覆盖率为0.700548,为各组态最高,一致率为0.942469,为各组态中第二,说明组织支持、团队文化、价值驱动是当前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最为重视的职业因素。在媒体融合走向深水区的环境下,城市广电机构的组织机制与行动策略被重新定义和改写,既有运行体制中的结构性问题正形成对改革进程的巨大拖累,产生了如劳动强度过大、职业定位模糊、发展空间狭窄等若干问题,拉低了青年从业者的职业体验,形成了群体性的职业认知危机,而来自组织的路径说明与价值支持能够帮助从业者有效应对环境冲击和保持从业意愿,因此组织支持、团队文化成为生成青年媒体从业者职业韧性的核心条件。
第三,职业情感在维系青年媒体从业者职业韧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组态S5原始覆盖率为0.420833,一致率为0.895683,均为各组态最低值,说明S5为青年媒体从业者职业韧性生成的非常规路径,该路径中自我效能呈现为核心条件,角色灵活性为边缘条件,组织支持与团队文化均呈现为不相关,表明在自我效能的促动之下具有灵活应变能力的青年从业者能够更好地维持职业韧性。实际上,既有研究已经发现,青年从业者在复杂改革环境中遭遇了职业价值危机,体现为心理压力和职业挫折感的上升,因此更加希望通过文化和情感建设来对冲职业实践中的情绪压力。可以预见,在推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实践中,青年从业者仍将面对相当一个时期的高压环境,因此有必要在心理建设层面拿出更加现实和有效的举措。
2.“何以真心言热爱”:提升城市广电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的方法讨论
通过多组态路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韧性生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并非单一路径能够实现的,准确归因不同从业群体职业韧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与认知引导就具有了客观必要性。因此,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如下建议:
从宏观层面来说,要准确定义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青年从业者职业训练的“元问题”。所谓“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即如何认识青年人才实践在媒体融合发展总体实践中的位置与价值。虽然技术变革正在驱动现代广播电视业的路径转向,但是总体性的广播电视实践最终还需要落脚到人的创造性劳动上。因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青年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路径,申明他们在改革实践中的劳动价值,引导他们清晰认识到国家宏观规划与个体职业劳动间的结构关系,认识到广播电视业在本质上依然是以“现实”为对象的“价值”行业,是为人民的文化需求、为人类的文化生产服务的劳动实践,以此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与职业文化,创造与维系青年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职业韧性。换而言之,当青年从业者的职业实践与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实现同频共振时,“何以言热爱”才能被真正确立成为一个可论述的命题。
从中观层面来说,要加强城市广电机构的人才治理能力,积极建构青年从业者职业韧性支撑体系。人才实践在广播电视融合改革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也是容易被忽视和旁置的课题。在数字化智能化情境下,广播电视行业正在遭受巨大冲击,从算法驱动的新闻机器人,到自动运作的平台型媒体与算法型媒体,再到人工智能赋能的预训练大模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催动下的生产模式变革让广播电视行业曾经引以为傲的专业技能堡垒被逐个攻破,很容易让青年从业者陷入“我们还能够做什么”的迷思之中。为此,广播电视机构作为组织主体,需要系统加强人才治理和人才培养的能力,通过结构性的知识更新帮助青年从业者适应新的职业环境,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要引导青年从业者准确把握人机协作生产的新常态,加强对青年从业者数智化业务能力的训练,持续丰富从业人员的技能包,缓解从业者的“职业焦虑”“技能焦虑”;要把握融合化、智能化生态下媒体从业者实现职业价值的新路径,强调以媒体业务专家为身份的复合型媒体人才培养,实现他们的技能价值与经验价值,进而形成较高的从业意愿和职业承诺。
从微观层面来说,青年从业者要持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形成投身职业实践的充分自觉。诸多学者已经指出,在推进媒体融合的实践中,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生产周期最长的生产资料。在职业实践中,播电视机构要高度重视情感和组织动员的作用,引导青年从业者将职业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让青年从业者能够关注、跟进并努力实现组织发展愿景。同时,要实现职业实践中的和谐秩序,建立更公平的利益分享与绩效分配机制,完善从业者职业荣誉体系和职业技能评价体系,通过更多地获得感与价值感消解职业实践中的挫折与失落,让青年从业者获得源源不断的职业发展动能。从根本上说,只有员工视组织为 “家”的时候,他们才会不由自主地逐渐产生抗拒个体化的行为,与那些不断产生归属感、产生共识的组织中凝聚到一起。
 
(作者系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文化品牌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扬州广播电视总台副研究员、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文系 2020年江苏省哲学社科规划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2024-2025年度扬州大学工会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工会组织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韧性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贺词里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梦.. 下一篇“周五下班去中国”,开放与自信..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