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老城南,大舞台
2022-10-28 16:44:35 来源: 作者: 【
导读: 烟火气,一个快被嚼烂的词。 扬州哪里最有烟火气?没有标准答案,但老城南的答案里一定有大舞台菜场。 如果摊开上世纪的地图,会发现,大舞台菜场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这里是扬州的城南,围绕着的是:城南小学、南城根、南门遗址。现在,是C位的市中心老城..

烟火气,一个快被嚼烂的词。
 
扬州哪里最有烟火气?没有标准答案,但老城南的答案里一定有大舞台菜场。

 
如果摊开上世纪的地图,会发现,大舞台菜场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这里是扬州的城南,围绕着的是:城南小学、南城根、南门遗址。现在,是C位的市中心老城区。
 
穿行在这里的巷子间,高高低低的充满年代感的房子,没有翻新的旧菜场,一切仿佛是九零年代的样子,路边的小店里,食物的香气飘散出老远。
 
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年轻人,住在这里的人和房子一样,早就历经岁月的洗礼,就像歌里唱的,“老了就老了”。
 
而从巷子里出来,在下一个拐角,却有热闹的学校,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生活在这里的地理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
 
烟火与市井交融,这,就是大舞台菜场。
 
 
 
 
甘泉路,南城根。

 
沿着甘泉路一路向西,在一处不起眼的叫南城根的巷子口,拐进去继续向前。
 
巷子不长,没走多远就看到写着“大舞台菜场”的旧址门牌,不知有多少故事留在了这里。
 
屋子老了,纵深空间也小,街坊邻居相遇于树和屋的阴影中,已是多少年的老相识了。走在遮天蔽日的柳树下,穿行在光阴的故事里。
 
早晨七八点,大舞台菜场照例熙攘起来。
 
没有过多翻新的痕迹,也没那么多门类讲究,不修边幅的市井气拉满。菜场被分隔成两片区域,地方都不大,却也是人来人往。
 
附近的老街坊是这里的忠实顾客,“玉米棒头今天便宜了啊?”以菜价开始,从家里的娃,再聊聊今天的出行见闻,家长里短,好像老朋友一般。
 
秋天的阳光透过大棚,洒向水灵灵的新鲜蔬菜,洒向懒得摘下的电动车头盔。
 
不贪睡的大爷大妈赶早涌入菜场的廓道,趁着最新鲜的时段,踏进这生鲜气息浓郁的烟火人间。
 
小茉菜、上海青、汤菜……都是青菜选哪个,看到藕和辣椒又忍不住想一锅呛炒,扁豆、芋头、南瓜在万绿丛中挑染出秋天的味道。飘着气泡的水缸里,鱼虾鲜活翻滚,摊主一网兜起,不知会在谁家的锅里配一锅杂鱼炖。
 
到了肉类区,又是另一番光景。
 
卖肉的师傅手起刀落,铿锵有力。
 
“再来一两吧,凑个整。”
 
“行行行。”
 
还有熟食、水果、生鲜、水产……共同组成了大舞台菜场。
 
油盐酱醋,一日三餐,生活似乎在这里就可以被满足。这里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也承载了一方烟火。
 
 
从菜场走出来,两旁的烟火气同样精彩。
 
老邻居们买完菜,晃荡着来吃个早饭。小吃遍地的小巷子,全都在咫尺半径里。
 
著名的大舞台烧烤就在附近,只有肉和排,没有蔬菜。每天新鲜采买的肉排,食材新鲜,吃起来的肉感就是不一样。
 
烧饼油条店原先在仁丰里,后来搬到大舞台菜场。一块烧饼一剖两夹根油条,能顶饱一上午。
 
旁边是一家同样开了几十年的从父辈手里传承下来的面店。现包现下的馄饨,会是你小时候最爱的味道。
 
简简单单的青菜面,让老板面条多养一下,再加个炸鸡蛋,是已经不多见的家常的味道。先喝一口汤底,降温的寒气瞬间被驱走,面条顺滑,汤色清亮,吸溜上的每一口都夹杂着清鲜的香气。
 
吃完面出来,这里依旧热闹着,人和人的距离,拉得很近。
 
 
 
这是一个在老城区深处的菜市场,很接地气。
 
老城区很多的菜市场在变更的洪流中已经消失了,但是大舞台菜场还非常新鲜有活力,也没有要动迁的迹象。
 
老一辈依旧能闲遐地晃膀子、择菜、唠家常……
 
大舞台菜场是不大,甚至你很难说它很特别,但这样的家常感,在不经意间化成一针一线,绣进每个大舞台人的生活中。
 
找个清晨,跟上老城区大爷大妈老练的步伐,也许就能碰到时光机的按键,找到记忆苏醒的暗号。
 
 
 
注:特殊时期,逛菜场请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图文/沈晓敏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八里:小镇蝶变,风味依旧 下一篇雕版线装《红色典藏》致敬二十大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