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争先倒逼实干
2024-03-27 10:18:56 来源: 作者: 【
导读: 争先倒逼实干 □金沙人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去年的“发力奋进年”,将全市上下发展的劲头鼓得足足的,思想的解放、思路的拓展、思维的活跃,对此变化大家感同身受。部门服务在改进,营商环境在优化,招商引资在推进,项目落..

争先倒逼实干
 
□ 金沙人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去年的“发力奋进年”,将全市上下发展的劲头鼓得足足的,思想的解放、思路的拓展、思维的活跃,对此变化大家感同身受。部门服务在改进,营商环境在优化,招商引资在推进,项目落地在加快,投产达效在提速,企业在变多变大变优变强,这一点有目共睹。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大好形势,市委将今年定为“实干争先年”,可谓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为“走在前、做示范”再次吹响了冲锋号。
 
从“发力奋进”到“实干争先”,不仅是状态的转换,而且是内涵的丰富,更是标杆的拉升。实干才能争先,争先倒逼实干。如何实干、怎样争先?虽是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但实干为要。
 
新时代的硬道理硬在实干上。尽管矛盾万千,困难重重,但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化危为机、开创新局。面对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全面这个老问题,需要我们学习新思想,贯彻新理念,打破思维定势,冲破成功束缚,来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对标先进,排找差距,借鉴经验,勇于创新,走出一条扬州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尽快实现从过去的工商名城向现在的产业科创名城的跨越,切实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以此带动经济量质齐升。
 
文化是扬州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但不完全代表扬州文化。扬州城市文化的特质在于创新创造。扬州历史上的每一次繁盛,都是工商业高度繁荣的结果,所有这些都积淀为丰厚的历史文化。我们引以为荣的古建见证了历史的经济繁华,流传至今的非遗记录了时代的变革创新。古代人的文化格局很大,可惜我们有时将其窄化,误以为“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就代表了全部文化。殊不知,文艺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娱己悦人,优秀的文艺总是吹响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我们的文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部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科学理解文化,我们就会增强文化自信,把文化的软实力化为发展的硬支撑,就会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就会更好地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出力献策,把工业这一根基打牢,喊响“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口号,营造好大抓项目、大兴企业、大力招商的浓厚氛围,使科技创新有抓手,工业发展有保证,项目招引有妙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新型工业化上,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实效,使新时代的硬道理有更为形象直观的表达。
 
城市工商基因激活体现在实干上。因贸易而孕育城市,因分工而催生产业,城市向来是产业高度集聚的地方,集聚规模越大、层次越高,城市也就越大越强。对城市搞什么产业,应因地制宜,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城市发展快的,大多都是工业强的。因此,扬州的工业强市战略需锲而不舍。现在不少城市利用新媒体搞网红,这是他们的自由,我们也用不着跟风。城市发展哪有随随便便靠个网红就能成功的?我一向认为,城市发展最终比的是以科技为支撑的大工业。
 
“大工业”是个俗称,现在叫新型工业化,一个城市少则上百万人,多则几百万上千万人,没有一个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不行的,而大工业则又是重中之重。一拳打得百拳开。工业发展了,经济基础厚了,什么都好说,反之,则处处为难。有了大工业,大量的优秀人才就会“良禽择木而栖”,科技创新项目因有落地的载体便会构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围绕其配套的生活服务业自然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也会因南来北往的商人增多而形成庞大的商务游群体,城市的老龄化也会因新增优质人口而得到有效缓解。你说发展工业重要不重要?如果说要实干,那就要捺下性子、扑下身子,不做黄粱美梦,多下苦功夫,一门心思抓工业,持之以恒抓科创,为城市发展蓄势赋能。
 
其实,扬州这座城市天生就流淌着工商基因。江河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先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创业精神、创新勇气,是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无论是汉代煮盐铸铜造就的富可敌国,还是唐代依托繁华港口大力发展手工业,抑或清代利用垄断优势形成的盐运漕运,无一不是以经济促进城市繁荣发展。我们扬州城天生就澎湃着工商基因,发展经济、抢占产业制高点,一直有着优良传统,20世纪90年代,我们便是以“八龙起舞”形成了全国关注的规模经济现象。时至今日,经过“发力奋进年”的准备,在“实干争先年”,我们就要把实劲用在激发城市文脉中的工商基因上,把工业搞上去。
 
尊重企业家、善待企业的成效靠实干取得。人民是城市的主人,企业是城市的支撑,企业家更是稀缺资源。我们是为人民实干,百姓既有烦心事操心事,更有端上好饭碗的就业大事。改善民生福祉义不容辞,发展经济则是最大的实事。只有把工业搞上去了,经济发展了,百姓才能端上好饭碗,改善民生才有财力保障。善待企业,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企业好,城市就好,我们才能好。政府部门如何理解企业发展的苦衷,化解企业发展的困难,既体现工作能力,也体现思想认识。规范管理、高效运行、不出差错,是企业发展的理想状态,但百密一疏,任何企业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用简单的管制思维,还是带温度的法治思维去解决问题,思路不同,结果迥异。我们究竟是要解决企业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有问题的企业?是把企业管死管了,还是把企业管好管大?这不是一个部门执法管理的问题,而是事关城市未来发展的生死问题。法不等于罚款,管也不是关停,法用于保障,管为了规范,既要履职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又要尽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这才是真正的善待企业。
 
企业家队伍这几年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企二代”顺利接班,“创二代”粉墨登场,新生代势头强劲,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相得益彰。年轻一代的企业家继承了稳扎稳打的优秀传统,也彰显了见多识广的独特优势,对产业发展的趋势、技术革命的线路、链式发展的把握、创新变革的规划、企业管理的优化等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的服务团队勤学好问,多谋善断,少一点高高在上的长官意识,多一点倾身恭听的服务姿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难,在润物细无声中使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受尊重,使这一稀缺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如果说企业是城市实力的象征,那么企业家则是城市形象最好的代言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是激发城市文脉中流淌的工商基因的试金石。能否通过实干把企业盘多盘强,形成企业家队伍人才辈出的格局,应是一个很形象的指标。
 
只要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把对的事情实干了,争先就会成为百舸争流的状态,领先就会成为真抓实干的姿态,率先就会成为文化自信的心态。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发力奋进年”的精神洗礼,“实干争先年”的奋斗会更精彩。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烟花爆竹“禁”还是“放” 下一篇执笔共绘美丽景区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