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2024-04-01 17:28:08 来源: 作者: 【
导读: 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金沙人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为的是幸福家庭的团聚,为的是走亲访友的礼节,为的是忙里偷闲的放松,为的是聚少离多的友情,为的是阔别已..

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
 
□ 金沙人
(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为的是幸福家庭的团聚,为的是走亲访友的礼节,为的是忙里偷闲的放松,为的是聚少离多的友情,为的是阔别已久的乡音。每次都是抱着满腔热情返乡,但大多又是略带惆怅离家,总感觉到年味淡了。
 
农村年味淡了,不是个别人的感受,而是普遍共识。少小离家时的场景犹在,但怎么也感觉不到浓浓的年味了。年纪越大,对此反差感觉越明显。拿现在与过去比较,总想拥有现在的,还想留住过去的,也许是大家的普遍心理。甘蔗没有两头甜,劝人可以,慰己则于心不甘,于是在前后对比中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年味淡了会成为不约而同的遗憾。人一旦先入为主,其根深蒂固就难以改变。
 
平心而论,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弥足珍贵,无论是吃过的苦,还是遭过的罪,无论是岁月艰难时的温情,还是日子好过了的珍惜,无论是苦中作乐的自娱,还是助人为乐的善念,都已化为人生的阅历、成长的经历。今昔对比是人之常情,但是不是一定今不如昔呢?大可不必一概而论。就拿年味淡了来说吧,其实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准确地说,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变了。年味变淡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漫长的演进过程。
 
春运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典型的年味,从中可以看到年味变化的端倪。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远走他乡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投资创业也好,上班就业也罢,大多把异乡当家乡,成家立业,开枝散叶。每逢年根岁底,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上班一族,都早早地做好了计划,回家过年成了大多数人共同的选择。蔚为壮观的春运潮势不可挡,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回家过年的热情。过年就是过个家庭团圆,在把酒言欢中互诉衷肠,在走亲访友中重续旧情,在短暂假期中休整自我,在街头巷尾中回味过往,当然还有在众多美食中再尝妈妈的味道。所有这些都谱写成变与不变的美妙乐章。变的是年味的样子,不变的是对家乡的眷恋。年味变了,情有可原。
 
生活条件改善了,过年的选择在变。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般人家还是自家做,但也有不少城里的人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好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在饭店吃年夜饭,家的温暖享受了,择菜做饭、洗碗抹盆的劳累却省却了,这不是一样有年味嘛!精明的商家瞅准这一商机,专为上班族开发出盆净菜、预制菜,也许口味没有现做的那么好,但许多年轻家庭为图省事却乐享其成,把放假的几天变成放松的几天,过去的忙年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社会化服务这么便捷,好吃的好玩的多的是,打开手机,手指一划应有尽有,为什么非要为此忙得腰酸背疼,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时间的机会成本他们心中有一本账,把过去忙年的时间省下来,可以去探亲访友,可以去旅游度假,可以去强身健体,可以去学习充电,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过年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由,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生产方式改变了,过年的方式在变。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晚辈孝敬长辈,亲友之间出人情,红封礼包是过年最耀眼的年味。为有年味感,不少人从银行取出百元现钞,包成若干红封用于派送,但也有更为时尚的,用微信红包直接转账接受,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真说不清,这完全是由各人的习惯和喜好决定的。有人对微信红包转账颇有微词,认为这没有仪式感,甚至有的人上纲上线,认为这是破坏文化传统。在线支付、网上交易、包邮快递,这些都是由不得你选择的事。年货可以全国各地去买,然后由快递公司直接送到家,货到付款,还是付款到货,悉听尊便,在线支付成了主要交易方式,现在连卖烧饼油条、摆摊卖菜的都是扫码支付了,难不成过年就不可以了?好在红包还是红包,不过是虚拟的,但其中的数字却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币。随着用的人多了,在线支付的红包肯定会成为主流。有人抱怨年味淡了,主要是感觉过去的热闹劲少了,现在不动手不动脚就能表达心意,一切都有赖于网络。无论你愿意与否,这是一个根本改变不了的事实。
 
观念改进了,过年的心态在变。有钱天天年,无钱节节闲。不少老人认为现在是天天过年,因为现在吃得好穿得好。也许我们对年味的怀念,还是农耕文明时期的。孩子盼过年,大人怕种田。在农业社会,生活条件不好,过年意味着孩子们这几天吃好的穿新的,自由自在地玩。那个贫穷的年代,再穷的家庭也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做身新衣裳,打上几斤肉,买上几条鱼,改善一下生活。现在呢,吃穿已不愁,孩子们对新衣裳的渴望已不知是什么感觉了,对吃什么也不见得有多大兴趣,相反对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却欢呼雀跃,平常三四口之家的小家庭远没有大聚会那么热闹。至于大人,过去过年是农闲,年一过意味着又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而现在对大多数人而言,却是在单位上班,无所谓怕不怕种田的事。这种由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革,使过去的年味发生变化也是迫不得已。生活方式在变,生产方式在变,思想观念在变,一切都在变,年味的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年味淡了,那些记忆中的走亲访友的热闹没了,代之以微信拜年、视频祝福;乡风民俗的仪式简化了,代之以各人自主支配节日时间;大包小裹买年货的场景少了,代之以快递包裹到家;那些需亲戚邻居帮忙的大办小事少了,代之以社会化服务的一条龙包办,等等,这些与过去相比,年味似乎淡了,但也变得多元了。尽管这些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我相信不同时代的年味有不同表现。现在年味淡了,是好是坏,暂时说不清,有待历史检验。好在历史是一面筛子,它总会筛出社会需要的、淘汰掉落后的。再过若干年后,说不定现在大家认为淡了的年味还要更淡呢,因为网络社会智能技术的变量,让年味又增加了无限的可能性。其实,年味无论变还是不变,有一条肯定不会变,那就是大家都会欢欢喜喜过大年,一年更比一年好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瘦西湖第二届“梅花艺术节”开幕 下一篇打造城市内核 走好文旅上分路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