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高邮何以多“汪迷”
2024-06-24 14:26:44 来源: 作者: 【
导读:“汪迷”实则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高邮文风炽热,文人辈出,文脉赓续,一方面靠名家大家的作品引领,另一方面靠百姓大家的阅读分享。有书读的地方精神不会荒芜,书有人读的地方文化不怕寂寞,读书人多的地方充满希望。他们读书,无形..

“汪迷”实则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高邮文风炽热,文人辈出,文脉赓续,一方面靠名家大家的作品引领,另一方面靠百姓大家的阅读分享。有书读的地方精神不会荒芜,书有人读的地方文化不怕寂寞,读书人多的地方充满希望。他们读书,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展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学修养、世界认知,在代际传承中发扬光大。
 
高邮人对文学情有独钟,哪怕饭吃不饱,文学还是能下饭的。囿于圈子,我接触的高邮人大都是喜欢写的,有的写得非常好,在业内还小有名气。之所以如此,可能与其文学传统有关。历史上,秦少游的两句情诗足以胜过千言万语,越过千山万水,传承千秋万代。“二王”父子的千秋绝学历经岁月洗礼,根脉依旧,历久弥新,光彩照人。在当代,汪曾祺虽已离开人世,但存世的鲜活文字让汪老依旧活在人间。各种体例编排的文集每次印数不多,但过几年还会重印,说明汪曾祺的书是常销书;学者的学术视野总有人聚焦汪曾祺,从文学流派、学术思潮等方面去解读,从文化史、民俗学、语言学等角度去透视;高邮人则大有“开口不谈汪曾祺,读尽诗书也枉然”之势,那些以阅读推广汪曾祺为乐的人自称“汪迷”。
 
“汪迷”的执着有时让人为之动容,更多的是人难以理喻。他们对汪曾祺的顶礼膜拜,对其作品的阅读欣赏,对其推介浓墨重彩,对其学术研究、寻根之旅等活动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迷恋?我向高邮的朋友讨教过,但始终未找到清晰的答案。
 
汪曾祺的小说固然别具一格,但还不至于到了迷恋的地步。不要说放在历史的文学长河里去衡量,就是放在现当代文学的平台上去考量,大家也会自有公论。我上大学时,好小说多得来不及读,汪曾祺的小说也仅读过《大淖记事》,其他的也不想读,因为之前读过沈从文的《边城》,就像喝过大麦烧再去喝米甜酒一样,似乎没劲。这是40年前一个麻木青年的肤浅认识,“汪迷”们犯不着向40年前的幼稚偏激思想猛烈开火。
 
正因为有这样糊涂的认识,到高邮总想顺便刨根究底,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朋友,知道久不联系的老朋友也在研究汪曾祺。其实,高邮的“汪迷”也是有传承的。那个80开外依然活跃的陆建华可能是国内少数最早研究汪曾祺的,其成果既得地理之便,也领风气之先。由兴化进入高邮的王干可能是与汪曾祺交往较多,得到指点最直接,研究领域最宽的文学评论家,《尘界与天界》是专门研究汪曾祺的最新著作,就是畅销书《人间食单》里面也有不少汪曾祺喜欢的美食。有这么两位重量级的研究汪曾祺的学者几十年不断加持,在高邮出现那么多“汪迷”也就不难理解了。
 
日前受到高邮姚维儒先生惠赐的《文学家的秘境》,读到杨早和苏北两位学者的序言和作者的后记,似乎为我心中的答案找到了路径。我向来不粉饰自己的无知,也不讨好别人的兴趣,只关心自己需要的理解。我不会赏析汪曾祺的作品,只对“汪迷”现象好奇,总想找到背后的原因。而《文学家的秘境》有索引功能,启发思考,其序言和后记功莫大焉。
 
“汪迷”实则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高邮文风炽热,文人辈出,文脉赓续,一方面靠名家大家的作品引领,另一方面靠百姓大家的阅读分享。有书读的地方精神不会荒芜,书有人读的地方文化不怕寂寞,读书人多的地方充满希望。他们读书,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展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学修养、世界认知,在代际传承中发扬光大。一个人读书影响了一群人,志趣相投产生放大效应,波及城乡。一个人读书影响了一家人,家庭氛围产生示范效应,代代相传。一个人读书影响了一代人,文化传统产生蝴蝶效应,改变生活。为文脉传承,高邮人各展所长,方式多样,而“汪迷”则是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汪迷”有时是精神家园的守护者。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文化在传承。汪曾祺人在北京,心系家乡,作品烙上了深深的高邮印。只要看过他的作品,便能感知汪曾祺浓郁的思乡之情。风土人情、市井生活、日常美食的抒写,无不衬托出他对故乡的感知,东城门、东大街、咸鸭蛋、慈姑汤、大淖河、晚饭花等,在特定环境的营造中,在典型人物的言语中,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显得那么有高邮特色、高邮气韵、高邮味道。而所有的这些在变化中保持不变,唯一的途径就是记录。古老的年代靠文字和绘画,当下除此之外,又多了全息技术的数字化。汪曾祺笔下的风物有的模糊依稀可辨,有的却面目全非难认。“汪迷”凭借汪曾祺的作品,靠着档案局的材料,打捞记忆碎片,拼接还原历史,守护精神家园。“汪迷”的作品,无论是读后心得,还是考证索引,无论是直抒胸臆的创作,还是条分缕析的理论,无不在用绵薄之力守护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汪迷”可能还会是精神苦旅的孤独者。对一般人而言,文学不能当饭吃,只能作兴趣爱好和个人修养。想靠文学出名又谈何容易,别以为在什么期刊上发过什么作品,就真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了。如果“汪迷”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那只能一笑而过了。对汪曾祺作品的阅读欣赏、传播推广,其中很难有名利可捞,为搞一场活动,为出一本书,为一次研讨,基本上拉不到赞助,更多的是贴上了本该有更多选择的时间,赔上了本该改善生活的钱财。在我等世俗之人看来,这些活动不过是茶壶里的风波,作品是镜子里的俊影,研讨是圈子里的自嗨。要做一个真“汪迷”,还真得有修行,能不能承受得住我等世俗的偏见,能不能耐得住清贫寂寞的煎熬,能不能看得开世俗红尘的诱惑。做“汪迷”是有代价的,要付出的,甚至注定是孤独的前行者。
 
高邮何以多“汪迷”,从《文学家的秘境》中能找到蛛丝马迹,是值得高兴的事。写下读后感后,准备再细细学习这本“汪迷”著作。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广陵潮——纪念大运河成功申遗.. 下一篇文化也能当饭吃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