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门槛会没有,意思仍会在
2024-10-22 14:24:36 来源: 作者: 【
导读:日前,葛长益先生的《“门槛”不是无情物》发表后,不但给年轻人补上了忆苦思甜课,也给大家普及了文化知识。作为老报人的葛总,选题总是披沙拣金,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话题,角度总是独辟蹊径,从意想不到的材料中提炼出有意思的思想,表达总..

日前,葛长益先生的《“门槛”不是无情物》发表后,不但给年轻人补上了忆苦思甜课,也给大家普及了文化知识。作为老报人的葛总,选题总是披沙拣金,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话题,角度总是独辟蹊径,从意想不到的材料中提炼出有意思的思想,表达总是娓娓道来,从耳闻目睹的常识中讲出动人的故事。这次说“门槛”一如既往地秉持了既有风格,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门槛”一文读后感因人而异,我却生出另外的感想,门槛没了会怎样?会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吗?要不要恢复门槛?如强行恢复,社会不接受怎么办?这不过是我读后的胡思乱想罢了。
 
正如文中所说,门槛是过去老式房屋必备的结构。一座完整的房屋,除了要有四梁八柱搭架子,还要砌墙、上梁、铺屋顶、安门窗,这样房子才能完工。就大门而言,要有门框、门楣、门板、门闩,特别是在安装两扇门之前,必须装门槛,它上承门框稳定结构,下安户枢转动门板。小户人家门板并不重,需要的门槛也不高,大户人家庭院深深,房屋高大,自然门开得比一般人家要大,为使很重的门板转动自如且稳固牢靠,门槛自然比一般人家要高要厚。穷小伙追大户人家千金小姐一波三折,总要被揶揄,人家门槛高呢。意思是门不当户不对,你跨不进人家大门,因为人家大门大户条件高。门槛一词由此引申开来,成为前置条件、必备条件的意思。
 
我们这代人住过有门槛的小屋,现在的年轻人莫说没有住过,就是见也见得很少。如要去见识门槛,只能去古城的老宅子一探究竟。尽管见得少,但并不妨碍他们对门槛一词的理解。对其本意知道个大概,引申义“设置的标准或条件”也不会不清楚。随着门槛越来越少见,也许其引申义逐渐会成为意思的主流。
 
门槛废置是技术革命的结果。一副铰链将门板与门框紧紧地连在一起,没有门槛也不会担心大门不牢靠。时下,一般人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安装大门,至于极少数好古风的人家另当别论。当然,修复古建筑保持原门槛不变,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饶有趣味的是,门槛虽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出了,但门槛一词用的频率却很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其中的深文大意值得研究。我们生活中很多行当没有了,但其词汇还在,用得也很普遍。比如草台班子,本来是指民间艺人杂凑在一起,有吹拉弹唱的,有粉墨登场的,唱戏也不像正规的戏班子那样有头有尾,唱几段折子戏,有时唱词也丢三落四,唱腔也跑音跑调,但不妨碍大家自娱自乐。人们往往把不正规戏班子称为草台班子。再比如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原来是指挑担走村串户的卖货郞敲锣招揽生意,现在是指各干各的,互不干扰。诸如此类的词很多,行当消失了,意思还在,而且用得还很多。
 
科技改变生活,催生新行当,有的还会取代老行当,老行当从此消失。补锅锔碗,40年前一个到处可见的行当,现在都只能在故宫修文物的电视节目里见到,因为置一口新锅买一只新碗比修补还划算,既然这么方便,谁还会去找人补锅锔碗?像这样消失的老行当很多。过去年轻人结婚要三门橱斗橱36条腿,手艺好的木匠就很吃香,但工厂化生产家具,让这行既要心灵手巧又要体力过人的***傅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民歌号子过去农村比比皆是,插秧号子、打夯号子、拉纤号子、会船号子等等,名目繁多,但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这些生活场景也少了,自然会唱这些号子的人也就少了,逐渐就成了非遗,靠有限的几个传承人在口传心授。
 
但这些民歌号子并没有真正消减,会以不同的面貌融入新的城市歌谣里,或是某个词汇、场景、音符、腔调,只要能与当下社会相契合,这些流传多年的元素就会被提炼出来,化为古韵新貌的新民歌。我们有时会担心,这些传统一旦消失就难以挽回。是的,好的传统一定不能在我们手上丢掉,必须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使之薪火相传,不绝如缕。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文化的流变性决定了没有亘古不变的文化,只有与时俱进迭代演变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传统与现代融合,旧中有新,新中有根。就像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话本小说传承一样,呈现方式变了,文化传承不会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但文化是继承当中有创新,创新当中有继承,脉络清晰。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科技让社会演变的速度力度超出我们的想象,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会让一些行当、事物退场,但这些行当、事物的功能还会存在,不过它隐身于人工智能之中,一般人不必非得弄清其中的原理,心安理得地去用就行了。因为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的生活场景,只要我们生活中用得着的,人工智能里都会有,还会让我们用得更自如,活得更舒服。即或这些行当、事物真的没了,但其词汇还在,意思还会用,就像门槛一样,也许它会没有,但意思还会在,这就是文化顽强生命力的突出表现。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今天怎样纪念历史文化名人? 下一篇C位访谈 | 张建庭:两个西湖要加..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