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冶春门前看小秦淮
2025-04-03 09:29:50 来源: 作者: 【
导读: 小秦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引人注目,各种评说纷至沓来。无论怎么说,大家都想把一个心目中完美的小秦淮交给下一代。有人感叹现在做得很难,抱怨无论怎么做都有人批评,心中甚是郁闷。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适应在聚光灯下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善于听取意见,勇于反..

    小秦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引人注目,各种评说纷至沓来。无论怎么说,大家都想把一个心目中完美的小秦淮交给下一代。有人感叹现在做得很难,抱怨无论怎么做都有人批评,心中甚是郁闷。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适应在聚光灯下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善于听取意见,勇于反省得失,不断加以改进,力求大家认可,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做事求一致认可,只能是发自肺腑的态度,自始至终的追求,但往往却是难以企及的理想。尽管难,还得按这样的目标去做,这才是做事者应有的态度。
 
    生发这样的感慨,是重游冶春触发的。那天晚上,顺道走到冶春茶社,被美轮美奂的灯光秀吸引。站在红桥上,极目四望,心生疑惑,这是历史上的冶春吗?按史料记载,冶春位于天宁寺西侧河边,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原为冶春花社故址,南临护城河,北依丘阜。大门向东,入门沿河筑平房14间,偏西有水榭两座,苇草盖歇山顶,是为水绘阁,阁西有弧形长廊接西南香影廊,临水有草顶水榭,隔岸远眺,颇有村野之美。园西为庭院一组,有餐英别墅、问月山房等建筑。内设茶社,河南岸有小苎萝村等景点。
 
    显然,冶春沿袭了传统,又走进了现代。昔日的餐英别墅、问月山房已挪了地方,代之以供人休憩的广场,似乎并无不妥,反而觉得更疏朗。那些屋顶上的苇草十多年前还成片,碍于茅匠绝迹,现在只剩下一点茅屋的迹象,大多以小瓦代之,文人眼中的野趣顿失,但市民心中的传统仍在,与古城风貌一脉相承。以种草养花为营生的主业存封于历史,文人雅士偶尔垫饥的小点心却成了主营。14间平房犹在,历史记忆重新复活,临河散客区还是叫作餐英别墅,新砌的两幢三层建筑分别叫作问月山房和丰市层楼。广场上还开了个露天戏台,旁有草台班子自娱自乐。冶春已成为扬州的一个文化地标。这里是扬州早茶文化的典范,垫饥的点心成了淮扬美食文化的标杆。这里是扬州园林的窗口,小中见大,移步换景,美不胜收。这里是市民广场,地方戏剧同台竞技,民歌小调自拉自唱,民间艺人展示才艺。
 
    这还是那个以花社起家的冶春吗?这还是那个以茶社著称的冶春吗?谁也不能否认,这就是历史上的冶春,当然更是当代的冶春。文脉犹在,传统与现代连接,美食与美景交融,人文与商业共美,这才是一个不失传统又富有时代魅力的冶春。冶春百年品牌经久不衰,其奥秘也许正在于此。
 
    站在冶春门前,不免触景生情,想到一河之隔的小秦淮。小秦淮河上的舟楫已不在,繁华落幕,恢复往日盛景是多年的梦想,城市更新正当其时。怎么去做,市民自有期盼,文人更有梦想,专家会博采众长精心规划,部门也会集思广益慎重推进。我等不是专家学者,自然也提不出真知灼见。但看到不远处的古籍书店,想到40年前对此的议论。
 
    古籍书店是一代人的回忆。那时我刚到扬州上学,常去那儿买书。在书店就不止一次听到议论,说古籍书店是穿西装戴西瓜皮帽。言下之意,该建筑不伦不类,是冒牌的仿古建筑。时至今日,再看这座建筑,好像也没有这样的想法了,古籍书店已很好地融入古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扬州古城更新幅度最大的年代,石塔路、三元路、琼花路相继穿城打通,毁坏文物、葬送古城的议论不绝于耳,主事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打通由上述三条路连成的文昌路是迫不得已的高明之举,既留下了历史记忆、保住了珍贵文物,又畅通了古城交通、方便了市民出行。现在的文昌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又有谁说之不好?
 
    好与不好,由历史说了算。眼下叫好的,有的未必真好,说不定会因无奈的妥协留下发展的隐患。当时被骂的,有的未必不行,说不定会因大胆的创新成为城市的荣光。现在走在车水马龙的文昌路,我们得感谢那时的规划建设部门,是他们不畏人言,为古城做了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小秦淮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有序更新,“留改拆添”让小秦淮河变了模样。样子变了,议论自不可避免。虚心纳谏有助于完善方案,有的建议富有建设性,对提升文化品位大有裨益;有的意见充满挑战性,对完善规划方案不无帮助;有的批评含有火药味,对主事者的心智是一次考验。对这些批评要客观辩证去看,不能因言辞激烈回避矛盾,相反要充分考虑其阅历背景、学术素养、批评本身的道理,反躬自问,批评者有无道理,有几分道理,对有价值的部分如何吸引到方案里,对无道理的批评如何予以科学引导,决不能装作鸵鸟。对现有实施方案,讲清留的方案、改的理由、拆的道理、添的必要,讲清历史渊源、本地条件、外地经验、未来展望,讲清新理念、新模式、新特点、新成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面对面交流,可以拉近情感距离,真心交换意见,增进相互理解;键对键沟通,可以树立专家亲民形象,及时释疑解惑,凝聚价值认同。只顾埋头做事的专家应把沟通交流作为科普的最好机会,将新中式设计理念广而告之。
 
    文史学者、热心市民对方案好坏、建筑美丑自有衡量。有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会提出一些主张,要感谢他们说出了心声。正因为这些看起来偏激的言论,激发了大家对古城的热爱之情,掀起了保护利用古城的建言献策***,这本身就是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一次最好的宣传。经过这次思想交锋,大家对守正创新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古城更新的基本准则;造福于民,传承文脉,是古城更新的不懈追求。我想,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市民,对此都不会有异议。
 
    此时,我们不妨站在小秦淮河边,看对面的冶春,一些疑惑也许会豁然开朗。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把科创做成旅游 下一篇樱运而生—2025鉴真樱花季开幕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