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枸骨树下话育才——扬州慕究理学校寻踪
2012-06-30 11:41:06 来源: 作者: 【
导读:古城扬州,古运河畔,南通西路,育才小学外,每到上学、放学时段,这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除了学校的师生,很少有人知道,育才小学竟然有124年的校史,校内曾经办有一所慕究理学校。

   古城扬州,古运河畔,南通西路,育才小学外,每到上学、放学时段,这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除了学校的师生,很少有人知道,育才小学竟然有124年的校史,校内曾经办有一所慕究理学校。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所慕究理学校,前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张群的夫人马育英曾任教三年,新科院士徐銤曾就读半年。很少有人知道,这所学校在抗战期间扬州沦陷后一度成为难民的避难所。那么,慕究理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本文穿越历史的迷雾,为你讲述这所学校的那些陈年旧事。


始建于1888年,前身为真理女学堂
   
    1840年***战争后,教会势力渐入中国内地,***教、天主教等在城乡设立教堂,兴办学校。在此背景下,1887年,美国***教美南浸礼会国外传道部(西差会)传教士焦力·慕究理女士来扬办学传教。经一年筹备,1888年,在扬州城区寿安寺巷(今粉南巷)创立了真理女学堂,慕究理为校董会董事,主持执教。该校创办初期,没有统一固定的学制,开设的课程由教会自定,且只收女生,目的是培养教会女干部,教师大都为美国女***。据扬州作家朱韫慧在《育才小学仁爱楼》一文中介绍:“因当时的扬州为东南政治文化中心,士大夫阶层、政府官员强烈地抗拒教会势力的进入,慕究理只好从上海教会济良所带领七名女童来扬州,作为该校最早的一批学生。这位尊崇儒家思想、倡导仁爱求真的外国女传教士,让从未上过学的女孩子们接触到近代的科学文化,了解到世界的最新变化。”据了解,济良所是当时收容无依无靠女子的一种慈善机构。
    1907年,为纪念回国后病逝的慕究理,真理女学堂改名为慕究理女学堂,民国后又改名为慕究理女子学校。
    上世纪20年代初,慕究理女子学校调整学制,分设小学部和中学部,学制为“四四四制”,即初小四年、高小四年、中学四年。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14日,扬州沦陷。学校曾一度变为扬州难民的临时收容所。
    1938年7月,慕究理女子学校增设初中部,招收初中生;变只收女生为男女生兼收,结束了长达50年的女子学校的历史,学校也因此改名为私立慕究理学校(一说校名为扬州浸会慕究理学校);再次改变学制,变为“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计十二个班,一百多名学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慕究理学校校舍被日军占据,不得不停办。
    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重新开学,总校名仍为扬州私立慕究理学校。中小学分开,小学部在原寿安寺巷的校区,名私立慕究理小学;中学部在其西边,即原邗江县委党校校址,名私立慕究理中学。扬州城区的另一所教会学校-懿德小学复校,名私立慕究理第二小学。后这所学校又改回原名。
    1949年1月,扬州解放。2月,中国人民***扬州军管会接管学校。
    7月,私立慕究理中学并入区立扬州中学(即今扬州中学),不复存在。
    同年秋,市政府批准私立慕究理小学继续办学,并发给印章。
    1951年4月,学校改为公办,定名为苏北育才小学。
    1953年9月,苏北育才小学改名为扬州市育才小学。
   
中西结合  有机统一
   
    尽管私立慕究理学校源于外国教会办学,带有一定的宗教文化色彩,但又植根于中国大地,因而在诸多方面呈现中西合璧、有机统一的特点。
    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看,虽由少到多,逐步变化,但总体来说,既有教会学校的特色,又不离中国教育的实际。
    小学阶段教育,初小、高小均设国文、算术、劳作等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增设英语;初小学生在星期天做礼拜时宣讲圣经故事,高小则开设圣经课程;另有钢琴课和适合女童的刺绣课。
    中学阶段教育,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讲解教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礼拜、祷告等宗教活动。二是钢琴课。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数、理、化等新式科学课程。四是英语课。五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六是书法。
    从任课教师来看,一直有美国女***任教,借鉴的是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还有一些优秀私塾先生加盟,大力弘扬儒家思想,传承中国文化。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复课,则集中了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还聘请了一些***教师,如镇江京江中学历史教师江慰庐,既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扬州分会聘任为该会秘书,又被慕究理中学聘任为国文教师。
    校友顾公复在《私立慕究理中学》一文中,曾这样忆及当年的学习生活,忆及那些优秀的教师:我们于1946年9月开学。那时全班虽然只有二十多位同学,享受的教学质量却很高,有幸得到很多优秀老师的教导。如:美籍教士施坦士师母教英语,美语纯正,发音准确;校长姚尔玉先生亲自教译英语文法;教导主任张砚邨先生教授国文课;印象最深的是黄应韶先生所教数学课,三角几何,解题清晰,启发易懂,黑板上画图不用规尺而标准,粉笔字工整而美观,使我们继承了不少书写认真、刻求规范的优良学风。高中两年半时间的学习,给我们的学业水平奠定了扎实基础,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
    中西合璧、有机统一也体现在学校建筑上。校内建有一座小洋楼,青砖黛瓦,外观具有欧式风格,房屋的色系传承着西方教会建筑的特点,但建筑细节上又有着鲜明的中国元素。底层门窗均是半圆形拱券结构,窗户几乎跟门一样高大;二楼为中式方形木槅扇门窗;三楼为四个人字顶的阁楼,楼顶开了20个小阁窗。为纪念慕究理女士,此楼名慕究理楼,现称仁爱楼。
     
关于慕究理中学的几则资料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笔者惊喜地查找到几则资料,在此逐一加以介绍。透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慕究理学校及相关的一些情况。
    一是慕究理学校曾一度变为扬州难民临时收容所的资料。
    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日寇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慕究理学校利用其美国教会学校的特殊身份,为无家可归或来不及逃难的扬州市民提供避难场所。据扬州建筑专家朱懋伟回忆:当时学校收容了上百的扬州难民,一片狼藉。他的母亲和姐姐就曾在这个避难所躲避过,等到外面局势稍微安定,才战战兢兢地回家探视。慕究理学校的这一善举是对“仁爱”校训最好的诠释。
    二是第二任校长安德烈墓碑的资料。
    慕究理逝世后,传教士安德烈女士继任校长。她1929年逝世,其墓碑2006年在镇江南山风景区被发现。墓碑重达四五百公斤,用中英文清晰记载了这位传教士的经历:“安德烈女士,美国人也,远涉重洋来华服务教会,驻扬长慕究理女校,怜贫恤孤,育才培德,仁爱为怀,功垂不朽。生于1883年1月27日,卒于1929年3月2日。”扬州墓园当即花重金请人将墓碑运至扬州,用最好的石材安葬。扬州墓园办事中心吕主任说,这是感谢安德烈女士为扬州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窃以为,这应该也是对安德烈女士的继任者当年仁爱为怀、救助扬州难民善举的感谢。
    三是张群(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夫人马育英在学校任教三年的资料。
    李永铭、范小方两位作家在《时代的弄潮儿:43位战犯的后半生》一书中记载:“马家家境原本小康,不幸马育英7岁时,父亲弃世,接着她的两弟一妹也先后夭折,遗下育英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后来,其母去上海,入圣经学校,卒业后任传教工作,往来于上海昆山间。育英11岁时,得浸信会教士之助,进入上海浸信会主办的晏摩氏女子中学学习,13岁受洗。19岁毕业后,马育英应扬州慕究理女子中学之聘去教书。三年后返上海,再回母校晏摩氏女校工作。”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到,无依无靠的女童,得教会学校收养,接受教育,成为***,毕业后再到教会学校任教的全过程。
    四是新科院士徐銤曾在慕究理小学学习半年的资料。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銤,曾这样忆及当年的学习情况:“我上小学直接进了二年级下学期,当时进了城南一所教会小学,叫慕究理小学。学校是教会开的,里面还有个小教堂,每个星期天学生都要去做礼拜。”这段回忆提供的信息是,徐銤1947年在慕究理小学学习时,学校的小教堂仍存在;学校仍保有教会学校的特点,学生每个星期天都要去做礼拜。
    五是来自大洋彼岸一封“问候信”的资料。
    1988年,一封“问候信”来自大洋彼岸,提醒育才小学:慕究理楼已年满100周岁,到了它的设计使用年限,必须先经过专业人员的安全鉴定,方能继续使用。育才小学宋维强老师对此深有感慨:“当年设计和建设的人肯定不在人世了,但单位的继任者并没有忘记前辈所做的事,在慕究理楼100周年的时候,‘问候信’准时送到。建筑设计公司那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很受感动和启发。这就是传承,事业的传承,信誉的传承。”
   
一棵枸骨树见证百年老校焕发青春
   
    2000年出版的《扬州市教育志》记载:扬州市育才小学已有百年历史。该书还详细记载了其演变过程。
    育才小学也为此感到骄傲。2008年,学校隆重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活动。
    经过124个春秋,如今,在育才小学,我们依然可以寻找到当年慕究理学校的遗存。除前文所提仁爱楼外,还有一棵树。
    一棵树是枸骨树,树高4米,直径50厘米左右,树冠如硕大的蘑菇云。据载,是慕究理亲手栽植,也是江苏全省稀有、扬州仅存的三棵枸骨树中树龄最长的。
    慕究理女士栽种的这棵枸骨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原来,枸骨树又称圣诞树,是西方圣诞节常用的圣诞树种,特别受人青睐。西方的******在过圣诞节的时候,常常在枸骨树上缀满礼品、彩带、风铃,有的还用枸骨枝叶扎成彩门。红果绿叶,金铃少许,极富节日气氛。据扬州绿化专家孙如竹介绍,枸骨树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著名的亚热带树种,后来才传入欧洲。奇特的是,枸骨树处于开花期时,长两种叶子,树冠上层的叶子大多呈椭圆形,树冠下层的叶子大多呈鸭蹼形。同样奇特的是,它的叶子有尖角,飞鸟容易被刺伤,因此又有“鸟不宿”、“老鼠刺”、“猫儿刺”等俗称。
    育才小学的这棵枸骨树默默无语,却见证了学校从真理女学堂到慕究理学校,再到育才小学124年的风雨历程。
    育才小学的校歌名为《扬帆》,不长的歌词两次提及这棵枸骨树:“高大的枸骨树下,有我们张张愉快的笑脸。”“传承仁爱求真,绽放智慧芬芳, 洒下快乐绿荫,放飞心中理想,枸骨花儿含苞待放。”
    如今,百年老校重新焕发出青春。正如校歌的解读所说:古老的枸骨树笑了,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生机写在孩子们谦和的言行里,写在孩子们蓬勃的朝气里,更写在每一个孩子生动的面孔里。她仿佛看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仁爱求真”的种子,正在悄悄地生根、发芽…… 文/李友仁


房子: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校园




合影说明:慕究理中学高中部第一届同学合影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鸿源之夜群星演唱会 点燃扬州夏日.. 下一篇【后续报道】车辆无法进小区业主..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