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生活·深度】“用工慌”的喜与忧
2014-02-20 17:49:05 来源: 作者: 【
导读:春节后,多场招聘会连番举行。一边上千家企业伸出招聘“橄榄枝”,数万岗位虚席以待,一边求职者依然抱怨工作难找。从“求职难”到“用工慌”,折射出扬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新趋势。

    春节后,多场招聘会连番举行。一边上千家企业伸出招聘“橄榄枝”,数万岗位虚席以待,一边求职者依然抱怨工作难找;企业招聘薪资再提高,可诱人福利依然难招人,招工难加剧企业用工慌;从“求职难”到“用工慌”,折射出扬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新趋势,记者深度调查,揭开“用工慌”背后的喜与忧。




   
   
    【招聘会上演“抢人”大战】
   
    2014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八。年味还没有散尽,但不少企业已开始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
    “2014年扬州市新春首场人才招聘会”、“国展中心新春招聘会”、“扬州市2014年‘送春风’人才招聘会”、“邗江区2014年新春人力资源大型招聘会”……不到十天的时间,扬州已连续举办多场招聘会,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上千家企业上演“抢人大战”。
   
    普工需求最大
    工资普遍上涨
   
   
    “你要是决定了,我们现场就能录用。”2月15日,在扬州市2014年“送春风”人才招聘会上,江苏璨扬光电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杨丽正在催促一名有意向的求职者,但对方依然有些犹豫不决。
   
    “春节过后,公司操作工有80人的缺口,我们的任务就是到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去‘抢人’。”杨丽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对于招聘的员工学历要求普遍都不高,生产线工人只要求初中及以上学历,销售和一线技术工人为中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为了能顺利“抢”到人,公司还特地提高了待遇标准,但遗憾的是,招工依然很困难。
   
    据扬州市就业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前后,我市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为1573家,用工总需求达3.96万个,比去年增加4.21%。据了解,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随着光伏产业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开发区新能源、光伏、LED等新兴产业全面复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招工人数也较往年大幅提升。”据市人社部门介绍,在“2014年扬州市新春首场人才招聘会”上,川奇光电、晶澳太阳能、协鑫光伏等多家公司的招工规模都在百人以上,其中,普工需求最大,是光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对象,也是最紧缺的对象。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今年大部分招聘企业的起薪均在2500元以上,其中中集通华、中德物流等单位月薪则高达5000元,此外还有津贴、补助及奖金等,与去年同期相比薪酬标准普涨幅度达10%以上。很多招聘单位将“提高薪酬”作为稳定应聘人员的首要条件,并通过提供晋升平台,努力实现“待遇招人”。
   
   
    高新技术人才紧缺
    求贤若渴条件放宽
   
   
    “现在企业招人太难了,求职者对薪资、福利要求都比较高,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技术工种,我们开出的待遇真的很好,除缴纳‘五险一金’外,薪资就达到5000元,并且还是每周双休。”2月15日,扬州市2014年“送春风”人才招聘会现场,永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人事部门刘经理正忙着在身后的招聘简章用笔加上“条件优秀者可放宽要求”这句话,试图通过降低门槛的方式,揽到合适的员工。
   
    据了解,为了能够尽快招到人员,该公司不仅派出了人事部门负责人,还派出了一名负责企业生产的刘经理,希望“二刘组合”能在招聘现场“抢”下企业需要的人才。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招聘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招聘数量大幅增加,且职业素养要求较高,有需求高级机械工程师、照明设计专家、工艺工程师等高新技术人员的,也有需求人力资源部部长、业务经理等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的,其中底薪待遇从3000元起,对应聘者极具吸引力。
   
   
    招聘的矛盾
    应聘的纠结
   
   
    “站在企业的立场,当然希望能招到经验工最好了。”2月15日,位于江阳工业园的上市企业扬杰电子的招聘人员姚先生告诉记者,考虑到招经验工的困难度较高,他们也扩大了招聘范围,愿意招收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并承诺在职业生涯上给予较大的上升空间,如提拔为小组长或技术骨干。
   
    尽管试用期工资已经开到了2480元,转正期工资为3100-5000元,但应聘的依然寥寥无几。“现在毕业的都是90后,这一代很多人都不愿意在工厂从事一线操作工作。”姚先生既无奈又尴尬,只能自我解嘲地表示“理解,理解。”
   
    “有的时候企业招聘是很矛盾的,有些有经验的操作工没有学历,看不懂精密仪器上的说明;而有些学历高的又没有操作经验,更不愿意到基层干。”在江阳工业园区附近进行招聘的扬州日精电子的招聘负责人蒋女士如此表示。
   
    在扬州市2014年“送春风”人才招聘会上,求职者小胡是扬州槐泗人,作为一名数控机床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坦率地告诉记者,当初学工科完全是被家人逼的,所以找工作绝不会找机床操作工一类的,“太累了,哪有坐在办公室里舒服!”
   
    与之相反的是,40多岁的跳槽者鲍先生则更希望能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左右的基层操作工的工作,因为这相对于过去的销售工作看上去更稳定。“之前做销售的时候,有时每个月最多可以拿到近万的工资,但有时却只能拿到一两千元。所以感觉找个正经的一线操作工作显得更靠谱些,我们上年纪的人不怕吃苦。”但令老鲍感到遗憾的是,招聘的用工企业普遍认为他年龄较大,且没有任何实际的操作经验,所以均将他拒绝了,这让他有些一筹莫展。“实在不行,只能去找份保安的工作了。”
   
    看到记者在招聘会采访,一名带着两位亲戚来找工作的黄姓市民向记者抱怨:“两个小侄子今年都是18岁,在市区某职业学校学的钳工专业,虽然马上就要毕业了,也不知道现在学校教的都是些什么,两个侄子连图纸都看不懂。”
   
   
   
    【从“招工难”到“用工慌”】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地区分布看,目前“两难”(招工难、就业难)现象正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从人员构成看,出现了技能人才和一线普工双短缺的现象;从产业和企业来看,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制造类和一些服务类的企业里;从时间上看,缺工问题基本覆盖了全年,但是元旦、春节这种时候更加突出。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随着扬州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招工难”现象日益明显,这一点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企业准入门槛一再降低,薪酬不降反升,却还是难以吸引人才。
   
    周而复始地出现“招工难”,不少企业经营者也有些“慌”了,他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从“招工难”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招工难”促产业转型升级
   
    杭集镇被称为“中国牙刷之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牙刷、酒店用品等行业的用工需求格外旺盛。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感到了危机:订单倒是不少,但工人越来越难找,多数牙刷企业甚至一年到头都在招人。
   
    春节过后,杭集镇上的多家牙刷及酒店用品企业按惯例在临近的328国道南匝道边设摊招聘工人,记者注意到,这些企业在招工待遇方面比往年均有所提高。除了办理相关保险外,普通生产工人的月薪都在3000-4000之间,而且企业免费提供食宿。为了吸引工人,很多企业甚至开出了以往少有的条件,如新员工入场以后,将配备手机;四月份,公司还举办踏青旅游。尴尬的是,今年除了部分附近人来咨询外,几乎看不到外来的应聘者。据了解,往年在杭集的务工人员,大多来安徽、河南及省内的淮安、盐城等地。但近几年,这些地方外出的人员越来越少。
   
    “主要是工作单一,需要不断重复同一个步骤,年轻人干不了几个月就走了,现在一个月没有3000元根本留不住人。”制作牙刷产品的新华笔刷公司负责人阮家强告诉记者。
   
    其实这样的招工难,并非杭集一个地方有。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招工难已经成为不少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而像杭集镇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所受的影响更大。目前,整个杭集镇用工缺口达到近万人。
   
    “招工难”倒逼杭集牙刷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开始,杭集镇的牙刷产业开始尝试用“牙刷机器人”代替人工——即给注塑机装上机械臂。安装了“机械臂”的“牙刷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牙刷注塑环节,大幅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以往一个工人只能操作一台注塑机,如今最多甚至能操作5台,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除了注塑机器人,技术公司还抓住商机开发出了植毛机器人、磨毛机器人、牙刷柄风冷气动剪刀、超声波洗毛机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因为技术、价格等原因,有些机器人设备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阮家强肯定地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在不久的将来,牙刷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届时杭集的牙刷企业将再也不用为招工而心慌。”
   
    事实上,牙刷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机器替代人工劳动将会进一步普及,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加快。电子等适合机器人产业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将率先实施,涉足电子焊接之类的工业机器人有望最先普及。 
   
    “招工难”其实是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的“警示”——劳动密集型企业恐怕已经不适应这里的“土壤”了。作为企业,要紧紧跟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自身做起,做好“升级”的文章,如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普工”的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招工难”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现在企业在招聘时确实不像过去那样,可以随便挑拣甚至压价,现如今,不仅不能压价,反还要涨价。”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桂元分析认为,“招工难”其实是外出农民用脚在“投票”。农民不愿意到这个企业来,或者干了一阵之后还是想走,那至少说明这个企业对工人的吸引力不够,应该为本身的劳资关系、为企业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而“心慌”。如果企业依然停留在用低工资雇人,而且不愿意为员工上各种保险,不关心员工的福利状况,那就只能为“用工”发慌。
   
    对于“招工难”,杨桂元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因为这种“难”恰恰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企业“慌”了,才能用战略眼光看待布局,设身处地地人性化管理,并根据法律规定善待员工。为了能招到员工,留住人才,不少企业都自发地通过多种举措关爱员工。
   
    2月16日,在邗江人才市场举办的“邗江区2014年新春人力资源大型招聘会”上,扬杰电子的招聘公告显示,转正后公司将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为员工提供宿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网络),免费提供工作餐,公司生活区包括单身职工宿舍、职工公寓,以及各种服务措施;节日和员工生日发放超市购物卡或小礼物;公司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项活动,包括:公司周年庆祝活动、春节晚会、郊游等;加班费按照劳动法规定发放:按照平时加班1.5倍、周末2倍、法定节假日3倍计算。
   
    除此以外,该公司还明确标示了员工的晋升发展方向和空间——对于经过培训并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将提供技术、管理及技能三种发展途径,如生产线操作工可以走技术路线,逐步晋升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而生产线的操作工也可以走管理路线,从一线做起,上升为班长、领班、经理、总监、总经理;此外,还能走技能路线,从一星级员工逐步晋升到五星级员工。
   
    “我看中的不仅是该企业的福利待遇,更主要的是以后的晋升发展空间。”招聘会现场,向该企业投过应聘简历的孙先生明确地表示。
   
    “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有需求的企业员工的月平均全额工资为2248元,2013年员工的平均全额工资为2530元,比2012年增加12.54%。2014年春季新招员工的全额工资平均为2660元,比2013年增加5.14%。”扬州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德江分析认为,尽管扬州的用工条件在逐年优化,但当“招工难”或“跳槽”成为一种常态,求职者有了更多诉求和选择的当下,用工企业也应冷静分析和思考,在提高用工待遇,增加福利的同时,更要从求职者的需求出发,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让求职人员感到单位不只是工作的地方,也是实现梦想的港湾。
   
   
   
    产业发展吸引求职者返乡就业
   
   
    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还存在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成为劳动力市场中一种典型的结构性矛盾。
   
    “一线工人所需要的技能都比较简单,大学生受过多年教育,人力资本可能没有办法充分利用,同时从长远来看对大学生的发展也不利,所以即使提高工资和待遇,大学生也不会选择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对于不少大学生的选择,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桂元表示理解和赞同。“过去十年,我们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现在,我们以提升就业质量为主要目标,希望更多的学生能找到人才匹配、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2014年扬州“一号文件”提出,今年扬州籍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要达到100%。为呼应“一号文件”,我市将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并将在近期举办多场大型招聘活动,而国展的新春招聘会将在2月份的每个周末都举行一场,并将举行应届生专场招聘。除此以外,人社部门还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创业援助服务,以及就业培训等。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也发现,不少外出求学或打工的扬州人,如今更愿意回家乡工作。
   
    “我更愿意在扬州本地的企业上班,扬州目前的工资水平并不比南京、苏州差,回到家里生活上更方便一些。”90后扬州人小车毕业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他已在招聘会上“敲定”了一家扬州本地电子企业的销售工作。
   
    “学生在找工作时也都更加务实,不再只青睐大城市。”杨桂元告诉记者,如今大学生找工作逐步抛弃了以往“一步到位”、要求“铁饭碗”等“眼高手低”的思想,转变到先就业、再择业或创业的思路上来,就业观念也逐渐从“少要离家”变成“回家乡就业、创业”。
   
    据了解,有的企业到学校来招聘时,甚至提出,希望能推荐些本地生源,“一方面文化比较接近,另外一方面,更能留得住人才。”
   
    杨桂元分析认为,一方面,地区、城乡差异日渐缩小,尤其是本地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新技术产业都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在外大生活成本的提高,以及家乡现成的血缘、人脉关系等,都成为学生选择返乡就业或创业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务工者也选择返乡就业或创业,这也被认为是出现“招工难”的原因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务工人数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据了解,在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等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江都区一直是我市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用工待遇的逐年提高,劳务输出之乡正悄然转换风向,大批在外打拼的熟练技工返乡就业。
   
    “十年前,春节一过,就开始组织各地劳务输出,而现在,更多的工作是吸引大家返乡就业,甚至是到外地帮助本地企业招聘工人。”江都人力资源市场的负责人奚建平表示,随着企业用工的规范,特别是更多央企、跨国企业的入驻,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特别是江都融入扬州以后,各种用工待遇逐渐和扬州并轨,这也是吸引外来务工回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外出打工,远离家乡,挣的钱可能多一些,但异地开销大,夫妻两地分居,孩子、老人留守;留下来,少挣一点,但是可以照顾家庭、照顾孩子。”江都人力资源招聘会上,应聘者孙先生表示。
   
    近年来,由于重大工业项目的带动,江都本土企业对熟练技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汽车、船舶、机械等领域的缺口尤为集中。据了解,江都仅一场招聘会,提供的岗位数就超过1万1千个。
   
    我市人社部门通过对35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人力资源信息网的数据比对,总需求3.5万个岗位中,制造业需求占到41.58%,制造业仍是我市需求的主体行业。“目前用工也反映了扬州产业结构的调整。” 扬州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德江告诉记者,按行业分类,机械加工需求占27%,电子操作需求24%,商业服务业需求占20%,食品化工需求占16%,服装缝纫需求占11%,电子与机械需求仍占主体地位。
   
    “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外招聘就业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想方设法,将返乡就业人员留住。”市人社部门表示,将通过落实政策解读、信息发布、薪酬引导、环境宣传等措施,吸引本地富余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吸引返乡人才留在本地就业。同时,重点加强与劳务输出地对口部门合作,在当地设立劳务合作机构,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及时引进外地劳动力来我市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Tags:扬州 用工荒 喜与忧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生活·新剧】《结婚的秘密》:.. 下一篇【生活·人物】当代扬州人物谱之..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