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会客厅]郑石岩:禅是觉悟
2014-08-01 10:21:51 来源: 作者: 【
导读:人物名片:郑石岩,台湾宜兰县人,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作家、心理与教育学家。郑石岩从小学佛,对禅宗、唯识有相当的研究。1983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清心与自在》起,先后出版著作数十种,受到读者欢迎。

人物名片
 
    郑石岩,台湾宜兰县人,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作家、心理与教育学家。郑石岩从小学佛,对禅宗、唯识有相当的研究。1983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清心与自在》起,先后出版著作数十种,受到读者欢迎。


缺了一角的饼干
 
    郑石岩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出身低微,七岁与佛结缘,拜在星云***门下,因家境贫寒,边读中学边贩卖水果。做过生意,当过建筑工人,也曾任台湾“教育部”训育委员会常委,既是教授,也是心理专家。自谓早年未发现写作才能,后来却成了名作家。其经历之丰富,远过常人。之所以能如此,原因只有一个字:禅。
 
    禅是什么?郑石岩给出通俗的答案,禅是觉察。因为学禅,郑石岩总能觉察到生活中那些极细微的东西,感受比别人更丰富。譬如同样是写作,有人枯坐终日,无从下笔,郑石岩却从不会为写什么而犯愁。推而广之也是一样,世务纷繁,很多人忙忙碌碌,内心难得宁静。郑石岩说,七岁开始学佛,他也一样会烦恼,但学禅,就是要让人觉悟。有一次,他做生意赔了钱,回到家里,也是愁眉苦脸。母亲对他说:“你做生意赔了钱,本来已经很惨,你要再为这些发愁,不是更惨吗?”一句话,就扭转了他的心境。渐渐地,他体悟出一个妙喻,一套办法。
 
    人生就像是一块饼干,人生难免会有缺憾,就好比饼干有时也会缺一角一样,但饼干缺了角会影响它的风味吗?很多人听了郑石岩这个比方,都有种顿悟的感觉。在我们的人生里,难免会遇到种种障碍,但要学会怎样面对。郑石岩说他摸索出一套办法,把困难区隔起来。比如说,有的人,家庭有一点不圆满,就愁苦不已,影响到工作。“这是颠倒过来了,”郑石岩说,“你要想到,这是夫妻的沟通出了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出了问题。只是沟通不好,两人在讲话时会互相批评。其他的部分看一看,你发现感情还好,也有自己的小孩,两人还合作无间,共同经营这个家庭。”这样仔细一想,就好象眼前的这片田地里,稻子麦子都很好,只是其中一块有问题而已。“要把困难区隔起来,不要把它放大。”
 
一句***度人
 
    从与佛学结缘起,郑石岩就学得很认真。有一次,星云***对郑石岩说,“郑老师,你不只是要学佛,还要进一步才行。”然后拿了一幅墨宝送给郑石岩。郑石岩打开一看,上面写了两个字:行佛。一个行字,给郑石岩很大的启发。
 
    1983年,郑石岩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清心与自在》,受到台湾读者欢迎。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台湾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们遇到的心灵上的困惑自然越来越多,需要有人来解惑。郑石岩的这本书一纸风行,以及其后的著作,也均颇受好评,被称为“以书度人”的典范。近年来,郑石岩的著进入大陆,也同样受到读者的喜爱,其间的轨迹,历历分明。
 
    郑石岩认为,一个社会要前进,一定是某一个部分先向前迈一步,然后其他的部分再跟上来。比如说,经济起飞的同时,就可能引起道德的失范,心灵的焦虑。当人们认识到自身的有限与狭隘,把眼光放得更大,就会想到,做一个产品就要把它做得更好一点,实际上就是道德的重建的过程。在家庭来说也是一样,因为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老人家退休后赋闲在家,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于是郑石岩在台湾创办了社区学校,让社区里的家庭都参与进来。小孩子放学之后,到社区学校来,有人指导他们功课。社区学校也会带领孩子去参观学校、企业、山林等。同时,社区学校也鼓励父母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多多参与社区学校的活动。在社区学校,老人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孩子也可以彼此交流分享,而父母也能够尽可能的照顾孩子。因此这个模式受到了欢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来学习和观摩这种模式。“我是觉得社会进步到了这种程度,我们一定要去面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有创意,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50岁起,郑石岩开始从事临终关怀,接触安宁病房的工作。有一次,他接触到一位医生。这位医生工作非常努力,常常晚上九点还在病房与病人交流,安慰病人。有一次,医院发生火灾,他冲进病房去救病人,结果病人得救,他自己却受了重伤,心肺功能都严重受损,躺在病床上只能用呼吸机帮助呼吸。很多人去为他进行开导,可是他都不满意。郑石岩前去时,他问郑石岩,世上有没有因果?如果有,为什么我努力行善,结果却是这样?郑石岩告诉他,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有一句***:“菩萨为众生病病”,就是说,菩萨为救众生的病而自己病倒了。听了这句话,这位医生的眼里突然流出泪来。纠缠他多日的心魔,就此消散。
 
来到扬州就觉得很感动
 
    现在的郑石岩,每年要进行两百场以上的演讲。对于一位七旬老人来说,这个工作量相当巨大。但郑石岩却不觉得。因为学禅,能够体察更丰富细腻,郑石岩自谓“一天比别人几天还丰富”,再加上做一件事情时,又会兼及其他事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多方面经营”,因此,加上有一套比较好的区隔难题的办法,时间自然不是问题。
 
    此次作客扬州讲坛,郑石岩也顺道去了江都,探访星云***的足迹。在仙女庙跟当地的工人攀谈之下,他感觉扬州人生活的步调,跟其他地方比起来,真是有所不同,要比别的地方的人更从容、优雅。“能够生活在扬州,真是令人羡慕”,郑石岩觉得,扬州人既感受到现代文明的优点,又能保持自己的步调,值得作为很多地方的典范。
 
    对于扬州的景色和风致,郑石岩更是赞不绝口,觉得来到扬州,以前所读过的关于江南、关于扬州诗文名篇、历史知识,“一下子都立体起来了”,看到这里的建筑物、看到大运河,都会想起隋炀帝,想起扬州历代的文人雅士。“特别是象我这样一个学佛的人,来到这里,想起鉴真东渡这样的伟大史诗,会觉得很感动。”
 

本报记者/刘晨薇  高笑天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会客厅]蒙曼:时代纵有曲折,总.. 下一篇[“12345热线”调查] 望月路步行..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