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 农产品平价店如何走得更远?
2014-09-05 11:56:50 来源: 作者: 【
导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省取消农产品平价商店“直补”,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整体平均补贴比过去有所降低; 房租、人员工资、低价销售的“硬性指标”等多重压力,使得平价店在与农贸市场的竞争中几乎没有优势,举步维艰; 当初平价店在特定时期带着辅助平抑物价、降低CPI(物价指数)的任务上路,如今的物价早已回归正常的稳定状态,平价店的路又将走向何方?

“姜你军”时期出台的惠民应急措施,如今政策性补贴逐步降低——
                    农产品平价店如何走得更远?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省取消农产品平价商店“直补”,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整体平均补贴比过去有所降低;
    房租、人员工资、低价销售的“硬性指标”等多重压力,使得平价店在与农贸市场的竞争中几乎没有优势,举步维艰;
    当初平价店在特定时期带着辅助平抑物价、降低CPI(物价指数)的任务上路,如今的物价早已回归正常的稳定状态,平价店的路又将走向何方?
   
    政策性补贴减少
    平价店的考验来了
   
    前不久,市物价局公布了《扬州市平价店2013年下半年—2014年上半年考核结果》,市区63家平价店仅有7家店获得“优秀”,获得“良好”的14家,其余42家为“合格”。按照《江苏省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考核奖励办法》,以及《扬州市区平价商店考核奖励实施细则》,获“优秀”、“良好”、“合格”的店每年可分别获得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此政策代替了之前财政直接对平价店的补贴,因此被称为“以奖代补”。对这个奖励额度,不少平价店均反映“力度不大”。
    “现在我的店光电费每月就得近2000元,奖励的钱刚够电费。”8月31日,位于西区的“半岛农产品平价店”的负责人赵忠尧告诉记者,在前不久的考核中他的店获得了“良好”。“港湾农副产品平价店”的刘先生也向记者表示,与整个平价店的经营成本相比较,这点奖励显然解决不了大问题。他介绍,他在文汇东路的一家店光房屋租金一年就是20万元,而这家店在考核中只获得了“合格”。
    市物价局工农产品价格处处长曹欣生介绍,目前每个平价店每半年平均奖励只有7000元。他承认,“这确实有些少。”
    据了解,过去办一个平价店由省里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补贴,而办一个平价集贸市场则补贴50万元。2011年7月底,扬州开始推进“平价店”项目,当年9月有24家通过省验收的平价店获得了补贴。
    一位先期开平价店的朱女士说,过去有了10万元补贴,经营压力还是小一些的,如今补贴没有了,大多数店一年都只有1万元的奖励,将来经营的压力会大很多。“很多店能不能坚持下去,或者还能坚持多久,是个考验。”
   
    “平价”的紧箍咒下
    经营成本大风险也增大
   
    平价,顾名思义,就是价格相对低。根据当初开办平价店的条件,店里出售的蔬菜品种不得少于15种,零售价应该低于本地同规格同品种市场平均售价15%。此前的大型超市直销区除了经营不少于15种平价蔬菜外,还要求每天应该推出不少于5个蔬菜品种以低于每斤一元的价格销售,也就是15+5,累计20个品种。另外,还要求平价店里所有的其它产品也应低于市场平均售价。2012年6月将粮食、食用油、猪肉、鸡蛋和豆制品也纳入平价范畴,要求售价低于市场同质同品种规格平均价5%以上。
    如今这近乎“苛刻”的限制已经有些松动,但市物价局工农产品价格处的曹欣生处长表示,“双15”是个“硬杠”,平价店必须达到。
    “我们的好多蔬菜都比菜场低很多。”“半岛农产品平价店”的赵忠尧表示,价格卖得低,利润就比较少。但又不能卖高,否则客源会更少。
    8月31日,记者对比了几家农贸市场和平价店的菜价、客流,发现平价店的许多蔬菜确实比农贸市场的便宜,也有很多菜价格差距不大,但农贸市场的人流明显很多。在西区柏祥园南的一家农贸市场,一位张女士向记者表示,她基本不去平价店,那里品种不多,很多菜也不太新鲜,而农贸市场摊位多,可以货比三家。
    一方面是薄利,另一方面各项固定成本却非常高。“房租、人工、水电等各种成本一样都不会少。”赵忠尧说,他投资搞这个其实是冒着风险的。更让他郁闷的是,他是今年5月刚从原店主那儿将店盘过来的,当初开办的10万元补贴他一分钱都没拿到。
    根据开办条件要求,平价店必须设在居民方便到达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房租也非常高。“半岛农产品平价店”位于宝集半岛小区南门的商铺,70平方的面积每年租金5万元。“港湾农副产品平价店”文汇东路店一年房租高达20万元。   
   
    生存压力持续
    平价店良莠不齐   
   
    据了解,市区原有平价店70家,目前已经减少到63家,有7家店因经营不善和考核未通过悄然关门。而这两天从市物价部门传出消息,又有4家店关门歇业。物价部门有关人士分析,生存的压力之下,一些不赚钱的平价店无奈退出,更有不少平价店出现转包。而63家平价店,仅不到10%的考核达到了“优秀”,有70%为“合格”。
    记者走访多家平价店发现,很多店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确实存在问题。8月31日,在市区一家店里,记者看到产品区并没有平价产品标识,价格公示对比表也没有,后来一位销售员拿出一摞平价产品标识,连称还没来得及贴上。在另一家平价店,记者发现价格公示对比表上的日期还是8月28日的,而且所列品种仅有14个。
    更让记者感到大惑不解的是,有些平价店所标平价的产品反而客人买得少。仔细一看发现,不少标平价的产品是海带、生菜等滞销品。而这些菜本来市场均价就不高,平价与市场均价相差无几。记者也发现,食用油、猪肉、鸡蛋等几乎没有被列为平价产品的,有销售人员说,这些东西列入平价肯定亏本。   
   
    特定时期产物
    今后路该如何走?   
   
    2010年底,包括扬州在内的国内各城市的CPI上升较大,其中蔬菜的上涨幅度最为明显。民间甚至将涨价幅度较大的黄豆、大蒜、生姜等戏称为“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蔬菜价格的上涨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稳定菜篮子价格,保障居民生活,2011年5月份,我省出台了扶持平价店的政策,平价店应运而生。经过3年多的运营,整个扬州市已发展各类平价店101家。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平价店销售平价农副产品1.12亿斤,销售额3.29亿元,惠民3423.7万元,为农民增收436.6万元。
    有人分析称,当初刚刚设立平价店时,是物价上涨比较快的特定时期,政府开平价店是一项惠民政策,平价店带着辅助平抑物价、降低CPI的使命,政府扶持的力度很大。如今物价已经步入平稳,平价店最基本的使命已完成。
    对于平价店的未来之路,市物价部门表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并提出将平价店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到市政府的“菜篮子工程”,以便于平价店的长效管理和提档升级。“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资金建设电子检测平台,实现平价农副产品品种、价格、销售等数据的电子联网检测。”市物价局一位人士表示,他们还考虑打造网上平价商店。
     “最初平价店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执行惠民政策比较到位,如今随着物价的逐步的稳定,政策的扶持力度放小,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向市场化的生存法则,如何很好生存还能继续惠民,这也是平价店面临的难题。”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张爱武教授如此认为。
    一位行业人士也认为,平价店在继续秉持惠民宗旨的同时,要逐步考虑走市场化、品牌化之路,“目前已有‘润泽’、‘万禾’等连锁经营的平价品牌店出现,连锁化可以在经营成本上实现集约化。”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调查]“中秋”礼品市场扫描 下一篇[评论]“冰桶挑战”的意义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