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老街韵味]2015,湾子街即将繁华转身
2015-02-19 18:02:07 来源: 作者: 【
导读:羊年新年的到来,给有着2500年历史的扬州古城增添了迷人的韵味,古城风貌保存完整的湾子街,拥有最迷人的城市肌理,也见证了扬州城市发展的兴衰。

   
   
       最迷人的古城肌理
   
    新年前,天气晴好。六百米长的湾子街上,散发着浓浓的年味:筛子里晒的半干的馒头、挂在墙上的咸鱼咸肉、门上喜气的福字与对联、随风缓缓飘动的被单……“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在洗床单的李奶奶说,她在湾子街住了四十多个年头,每年过了腊八,就开始掸尘、年蒸,张罗过年。
    湾子街是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整个街区位于扬州老城的中部,南至广陵路,北至文昌路,东接皮市街,西接国庆路,以手工业、商业命名的传统街巷众多,数量名列扬州各街区之首。湾子街是四四方方的老城街道中唯一的斜街,保留着浓厚的市井气息,曾是扬州新城繁华的商业街。
    现在,湾子街的居民五成以上是老人,说起这条街曾经的繁华,他们称之不负“盛况”二字:民国期间,湾子街上有20多家香粉店,如45号的万花春、51号的刘顺和、83号的杨源茂、185号的陆馥春、209号的黄玉东等;百货商店10多家,比如16号的明生、37号的王道记、65号的广盛、70号的久隆、129号的陈万兴、138号的恒兴祥、186号的吴祥记等。湾子街41号原本是一家豆腐店,40号和248号是旅馆,112号是一家颜料商店……如今,昔日的热闹与繁华只剩下斑驳的墙壁、清净的街巷。
    “进入湾子街,一路弯到头。”老人们眼里,这条街连接东关街与小东门的繁华市肆,有许多可以回忆的过去。
    “小学时,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排着长长的队伍,从东关小学斜斜地穿过长街,去小东门红旗电影院看电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导师朱宇晖是扬州人,回忆起关于湾子街的记忆,他嘴角浮现一丝笑意,“湾子街有扬州老城最迷人的段落肌理,这种‘斜向肌理’在国际上也很罕见,是妙趣天成的巴洛克风。”
    摊开一张扬州老地图,扬州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韦明铧说起湾子街的形成过程,“明朝早期,湾子街作为连接钞关和东关的便捷通道而出现。”他指着图上四四方方的街道中唯一的斜线感叹,“这就是湾子街,很‘另类’,是人们当时为了抄近路走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形成。”随着道路的形成,湾子街两侧的市场也陆续出现,到了清朝、民国年间,这里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区,商业、手工业和宗教功能不断集聚,街区围绕湾子街生长形成独特的“向心式”弧形空间肌理。湾子街见证了扬州那段繁华的历史。
   
     清代新城商业街的寂寥
   
    湾子街是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斜街。《扬州画舫录》记载,“新旧二城斜街,唯湾子上一街,如京师横街斜街之类,盖极新城东北角至西南角之便耳。”湾子街旧时称为“湾子上”,明清及民国初时,湾子街的商业繁华,店铺林立。
    湾子街西南入口处衔接的打铜巷,因这里曾聚集了很多铜匠铺而得名。旧时百姓生活用的铜器,如桶盆的腰箍、底箍,取暖用的汤壶,蚊帐上用的铜帐钩……都在这里经过铜匠们悉心敲打之后精制而成。不少湾子街的住户,还保留着旧时打铜巷里的什物。年逾七旬的王奶奶家有一对如月的铜帐钩,上端镂空图案,除了它的功能性,这也一件艺术品,“是我婆婆留下来的。”王奶奶语气里透着一种骄傲,如同在说一件稀世珍宝。与湾子街相接的打铜巷最后一户人家,门牌已经脱落,两层的小木楼上是满墙的爬山虎,里面传出“哗哗”的洗牌声,对面的邻居介绍,这里是一间棋牌室,承载着老街上多数人的闲暇时光。
    进入湾子街,第一户人家的墙面上有干枯的蔷薇枝,遮住了半面斑驳的青砖墙和剥落的门。蔷薇的花语是思念,这是对老街曾经繁华的追思吧。如今湾子街上的店铺多不过十间,多是一些棋牌室与足疗店。
    湾子街45号,原本是一家叫“万花春”的香粉店,几经转手,现在是一位外地的七旬老大爷和他的儿子居住,老人对住所的过去一无所知。45号对面是一栋旧楼,不少窗户的玻璃已经破裂,能看到楼内年久失修的残破,这里原本是扬州地方国营鞋帽厂,厂倒闭之后,成了部分职工的宿舍。住在宿舍里面的何大妈1967年进厂时,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如今,她的孙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听老一辈说,我们这鞋帽厂的前身,是大户人家,我们进厂时,周围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亭子,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有人在亭子里被批斗。后来,亭子就被拆掉用来建厂房了。”何大妈告诉记者,眼前这许多现代建筑,前身都是精美的古建筑。
    湾子街51号原本是一家叫“刘顺和”的香粉店,如今已经被一栋两层小楼的现代建筑代替。65号的广盛百货店,现在是一家制衣厂,顺着门望进去,停满了工人的电动车,灰黄色的瓷砖切断了历史的繁盛光景。
    湾子街中段,原本是一个很大的马市口。那时,买马就如同现在人买汽车般审慎,要经过相马、试马,最后到水边去洗马。与湾子街相交的灯草行,旧时因售卖灯草而闻名,老人们说,以前没电灯,老百姓照明就靠灯草。如若遭遇火灾,就要从水仓运水去救火。湾子街的水仓原址在66号,水仓有四口大水缸,用来储备水,以备救火之用。这一切现在已被残旧的民居所代替。
    95号的门上挂着白底红字的“南北货商店”招牌,透过半掩着的玻璃门,里面是几张棋牌桌,展示着老街人逸当的生活。再往前的一个巷口写着灯草行,灯草行41号住着戈宝健一家,他的父亲戈湘岚是中国著名画家,伯父戈公振是著名报学家,堂兄戈宝权是著名的翻译家,外交家。老街还留下过很多名人的足迹。与湾子街相邻的板井巷、宛虹桥,曾走出清末民初通俗小说家李涵秋;湾子街71号曾是浙江大学教授、扬州一代才女盛静霞生长地……
    湾子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老人居多。他们的生活有着一层不变的安逸:老人摆着棋盘对弈,围观者不顾观棋不语的君子风范,不时指画一番,下棋的老人也不恼他,笑眯眯地按照自己的路数接着下;推着老伴溜达的白发老人,一路絮絮叨叨地说着听来的趣事,不时放声笑出来;有老人伺弄门口的花草,浇上水,凝神看着,好像多看几眼花儿会回应他的深情照顾;街上的一爿小店门口,放着几张竹藤椅,两三个上了年纪的人坐在店门口,闭着眼睛听曲儿,时而晃头哼两句,声音轻绵悠扬,“扬州城,巷子深,户对户,门对门……”
   
     堙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气魄
   
    湾子街210号,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小楼,目前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梦园的外花园。据扬州学者朱江在《扬州园林品赏录》中记载,“梦园,在湾子街南东岳庙西,乃清代光绪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所筑。”在扬州做过两淮盐运使的方浚颐,改革盐务,修缮平山堂、天宁寺、盐宗庙等一批毁坏的建筑,兴办淮南书局、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他一生去过很多大城市,但对扬州的感情最深,退休后没有回定远老家,而是回到第二故乡扬州,在湾子街197号住下,取名为“梦园”。梦园的旧址,已被两栋现代建筑代替,完全不见梦园当年碑廊精巧、黄石嶙峋的气势。
    210号共居住着十几户人家,楼内木栏上精美考究雕花清晰可见,叙述着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楼内有一口古井,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在井边染黑自己的头发。“刚住进这里时,我才是一个20多岁的姑娘。”住户王奶奶接上她的话,“刚搬进来时,我女儿才10岁,现在她都50多岁啦。”王奶奶说,时间就像泥鳅,滑溜溜的,握不住,一转眼,时间就从指缝间溜走。这清末民初建造的小楼是木结构,很招白蚁,“想搬出去,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王奶奶的心底,还是不愿离开湾子街。她指着小楼内的木雕,啧啧感慨,“不少被白蚁蛀空啦,真可惜。”小楼在王奶奶的眼中,如同一位迟暮的美人,从精美的雕栏中依稀窥见它秀美的曾经。
    老人们对陌生人毫无抵触感,无论问起什么,都会热情地反复说上几遍,生怕你记不住。
    王奶奶介绍,210号后面,就是扬州评话***王少堂故居。但无法直接走过去,要穿过一个巷子。王少堂故居在三多巷10号。三多巷长百米左右,巷宽不足两米,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王少堂故居大门紧闭,住在隔壁8号的方奶奶守着门口的煤炉炖红豆,小锅开始冒热气,她时不时打开锅盖看看豆子开花没有。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还沿用着煤炉。“他家很少有人回来,门一直关着。”方奶奶热情地招呼记者,“来我家看看,我们这里每家格局都一样,三间两厢一个天井。”方奶奶领记者进屋,介绍说屋子是母亲留下来的,清朝所建,只是现在分了一半给家中兄弟,只有一半大了。“王少堂故居迟早会开放的。”方奶奶说起王少堂,声音都响亮了几分,王少堂是湾子街居民的骄傲,“老先生说书,可传神了!”
    湾子街的北段,224号,原本是东岳庙,也就是旧城明代东岳庙(现扬大附中对面)的下院行宫,清咸丰年间遭到毁坏,同治年间又重新建立。历经时间的洗礼,雄伟的殿宇与庄严的神像已不复存在。旧时,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庙会,热闹的场景不亚于现在的观音山庙会。“庙会前一天就会进行排衙。”老人们介绍,排衙就是彩排。庙会当天,三声炮响之后,钟鼓齐鸣,十六个壮硕的男子抬起东岳菩萨,沿途的居民焚香叩拜,鞭炮乐声杂耍声,此起彼伏。如今,224号门口已经完全看不出这里是东岳庙的遗址。谁也想不到,这里曾有热闹的庙会。街上的老人说,几年前,发生过火灾,也没有修复。没有被火烧毁的地方,依旧作为宿舍。东岳庙旧址内有一棵140历史的银杏树,见证着东岳庙的繁华与寂寥。
    
    湾子街规划方案即将出炉
   
    历史上湾子街范围内原有34处老字号,其中湾子街沿线的25处均已消失;原有的13处宗教建筑,现在仅剩4处。这条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街将重新规划整修,引起各方关注。2014年年初,规划部门对湾子街进行调研,并公布了“一轴两片四个功能区”的初步规划,征集群众意见。
    如何让这条老街更好地与东关街、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融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扬州人秦佑国表示,“湾子街老字号密集,还有不少名人故居、宗教建筑,规划过程中,要将历史保护与旧城改造更新相结合。在保护历史文化、城市肌理以及街巷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街巷商业式经营模式。”同时,秦教授还提到,要提高原住民的居住生活环境。
    扬州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韦明铧表示,“湾子街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改造过程中保持古城真实的风貌,不要任意拓宽街道,否则在没有拔高两边建筑的基础上,会显得房子很矮小;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对近几十年来建立的违章建筑予以拆除;不能为了开辟主干道,而封闭两边的巷子,每个巷子的名字都记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要刻意将左右邻居的房屋纳入名人故居,要保留名人故居的原貌。同时,韦明铧还提出,在王少堂故居恢复之后,可以在附近建立一个“少堂书场”;恢复一些街巷的功能性,“以打铜巷为例,可以恢复一些店铺,用来制作铜器,作为旅游纪念品。”
    规划部门表示,具体规划方案已经提交省厅审批,最终的方案将今年4月公布。假以时日,湾子街将拂去岁月的尘埃,以厚重而灵动的风情,回归另一种意义的繁华。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活动纷呈]春节游园休闲活动精彩.. 下一篇[回家故事]春运,回家的故事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