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长生寺阁火灾再敲警钟
2015-05-12 19:07:04 来源: 作者: 【
导读:4月26日,“市级文保单位”长生寺阁再遭火灾,木结构部分被烧得面目全非。然而,这一把火也让市区众多文保单位的管理和保护问题凸显。

   
    百年古建再遭火灾
   
    4月26日,位于古运河畔跃进桥附近的长生寺阁遭遇火灾,消防官兵经过一个多小时奋战,火情才得到控制。但是,这座始建于晚清时期的古建筑,木结构部分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化为焦炭。
    据了解,长生寺曾多次失火,寺内仅存的“弥勒阁”1982年被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并被命名为长生寺阁。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修葺一新的长生寺阁,因为拾荒人员用火不慎,在2000年毁于大火。2002年7月,长生寺阁复建竣工,修旧如旧,还请了邵伯铜匠精心铸造了宝葫芦,没想到如今又焚于一旦。
    4月29日,记者再次来到长生寺阁,发现阁楼已经被封闭起来,但是无人看守。从远处看去,内部所有木结构和装饰物全部被烧毁,楼面的亮化设施也被尽数焚毁,外墙有不同程度开裂。阁楼外,原本绿油油的树枝,有的也已经被烧成了黑色。
    “太伤心的,如果我父亲在的话,肯定更着急。”市民萧女士望着被烧毁的长生寺阁伤心地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对长生寺阁有着特殊的感情。原来,萧女士的高祖母叫萧唯昇,当年因为听了长生寺方丈为可端和尚讲***,决定出资修建“弥勒阁”。这些年来,萧女士常常到长生寺阁,睹物思人,这里的现状让她既心酸又无奈。“2002年,花了那么大的代价重建,但是却没有很好地管理,如今又遭火灾。”   
    目前,对于长生寺阁失火的原因,文物部门表示要等消防部门的调查报告。“没有人管,进出长生寺阁也没有限制,出事是迟早的事情。”在附近工作的程先生忿忿不平地告诉记者,原本长生寺阁的门是锁着的,但白天经常看到一个在古运河边巡逻的保安在里面休息,阁楼的一层放着一些沙发,二楼则放着一张席梦思床垫。“都是当做垃圾扔掉之后,被流浪汉捡过来放在里面的,晚上流浪汉就睡在里面,也没有人管。”程先生告诉记者,大火一直从下午1点烧到5点左右,“我们下班的时候还看见楼顶在冒烟,可见里面有多少杂物。”
     
   “以前,早上锻炼结束,就坐到周围的长石凳上休息晒太阳,现在烧了太可惜了。”晨炼的市民吴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这几天打完太极之后,老伙伴们大多各自回家,因为少了聚会的地方,所以真心盼望能够早日将长生寺阁重新修建起来。  
   
    老城区古建安全隐患多
   
     因为疏于管理,市区有不少古建、文保单位均被无情的大火吞噬过。1981年,市区清代卢氏古宅,因工厂在其中炒面粉蓄热自燃,诱发火灾,一座面阔七间七进的楼厅文物古建筑化为灰烬;1992年,位于仁丰里的文物保护单位旌忠寺藏经阁被烧毁,其中,一部成于雍正年间的扬州仅存的大藏经也化为灰烬;2000年,因电线路老化,大草巷15号发生火灾,文物保护单位东荣园范围内,四进古建筑毁于大火;2004年,知名古刹重宁寺藏经阁忽然起火,整座建筑几乎全被烧毁;2013年12月,有着近百年历史、江苏第一家的扬州蚕种场旧址遭火灾,附属的老建筑在大火中损失惨重……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老城区的很多名人故居、特色古建的安全隐患不容乐观。“如果里面有个老鼠咬咬啃啃,只要把电线一咬断,或者有人隔着破窗扔个烟头什么的,里面的全木结构肯定就烧起来了。”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盐商住宅”,附近的街坊郭先生担心地告诉记者,这片大宅子长期大门紧闭,无人管理。记者透过破损的窗户看到,里面杂草重生,十分荒凉。而在丁家湾的“国保单位”贾氏盐商住宅,这所身居窄巷的全木结构老宅子,多年来无人问津,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引起火灾的原因要么就是没人住没人管,要么就是人太多都不管。”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湾子街210号,居民陈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大院子就是住的人太多了,到处堆放着旧家具等物件,电线四处私搭乱拉,全院子十几户人家仅有的一只干粉灭火器上早已落满了灰尘,锈迹斑斑地躺在角落里,安全状况十分让人揪心。
    在位于丁家湾的四岸公所,原本是盐商们议价、***场所,也是扬州盐业繁荣的缩影,如今看上去,满目仓夷。“这门楼当年原物很漂亮,现在不知道谁又在门外砌了一道墙,砖雕也被砸得差不多了,就算再来修复也没有以前的味道了!”老居民吴先生心疼地告诉记者,这个大杂院里同样住着十几几十户居民,“杂乱差”现象非常普遍,煤气罐被随意地堆放在院子里。“原本以为评上文物保护单位后,卫生、安全状况会有所改观,但是依旧还是个没人管的大杂院。”
    “我们对保存比较好,具有特殊的或者比较高的历史价值的建筑会进行评估。”市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张静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省保”、“国保”单位分别达46处、21处,仅城区就有市级文保单位259处,加上仪征、江都等县市区更是多达411处。但由于历史原因,市级文保单位产权复杂,有的是单位宿舍、廉租房,产权涉及30多个不同的单位,管理错综复杂。“目前,文物部门只能定期联合公安、消防进行安全检查,也会定期联系主要使用单位,让他们对文保单位定期养护。”
   
    莫让产权成“文保”拦路虎
   
    探寻古建筑事故的原因不难发现,“***”多于“天灾”。“2002年长生寺阁的修复就是用的我的设计图纸,再次焚毁,我也很心痛。”我市古建专家潘叶祥告诉记者,保护古建筑,首先是要完善电子监控、烟雾报警器等防火安全设施,这些在国家级文保单位都是强制标准,但在省市级文保单位相对较为薄弱。
    潘叶祥认为,相比“技防”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单位应当加强监管,定期排除线路老化、使用明火等安全隐患,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防火培训等。今年2月1日,扬州市《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提出古城应当设置消防站,在历史文化街区和离消防站较远、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社区,应当设置消防执勤点。
    “消防问题是所有古城存在的共同难题,消防的管理责任主要在产权使用单位,关键在于‘人防’。”我市文保专家樊余祥认为,深巷中的一些文保单位要作为文博场馆开放,均难以达到消防要求,所以目前空关着更好。
    目前,我市文保单位的产权、使用权主要集中在房管、国土、教育、名城公司等多个部门单位。“表面上管理比较繁杂,但是文保单位的管理遵循‘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其实产权很清晰,管理责任也很明确。”樊余祥认为,文保单位的管理制度已经很健全,相关政策也很明确。“文保单位的管理权不一定非要归在文物部门,关键是管理的人要负责。”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调查】南河下,下一个东关.. 下一篇【新闻故事】“前男友”伤人背后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