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特别报道】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一):扬州的母亲河
2015-05-25 19:52:31 来源: 作者: 【
导读: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从此,扬州与运河同生共长。原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运河养育了沿河的城市,运河对于它身边的这些城市来说,不是生母,便是乳娘。”

          
   
    吴王夫差开凿邗沟
   
    清晨,当阳光洒在扬州城区的邗沟河上时,不远处古运河边的大王庙也开始迎来虔诚的祈祷者,大王庙里供奉着吴王夫差像和西汉吴王刘濞像。“这里每天都会有人来跪拜上香,有人来求平安,有人来求财运。” 68岁护工毛勤仁一边打扫庭院,一边认真地告诉记者。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便于运输士兵和粮草,开凿了邗沟。”文史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邗沟是运河的起点,扬州是运河的诞生地。大运河始于邗沟,源于战争。“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是真正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继邗沟之后,扬州由西向东又开凿了第二条运道,即运盐河,相传为西汉吴王刘濞开凿。刘濞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矿铸钱,煮海水为盐,使吴地富裕起来。这条运河西起扬州东北茱萸湾的邗沟,东通泰州及如皋磻溪,使江淮水道与东边的产盐区连结,在运盐和物资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扬州最初繁盛的时期。
    大王庙内的楹联上写着“一殿两王天下少,庙门朝北世间无”。民间的庙宇正门皆朝南,但坐落在古运河东拐角的这座大王庙却是朝北。大运河申遗办资深专家顾风娓娓道出个中原委,“这是因为庙门朝北面对古邗沟石桥,也是意喻夫差北上与齐争霸志在中原。”
    公元197年,广陵太守陈登鉴于邗沟曲折迂回、舍近求远,对它作了改道与疏通,拉直了原樊良湖至末口的弯曲水道,大大便利了航行交通。在农耕文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古人用血肉之躯开凿运河,把一座座城镇联系起来,运河的形成又为沿河城镇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让城镇得以成长和兴旺,同时还不断催生出新的城镇,运河不断积累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经验,也不断促进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正如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所说,“运河养育了沿河的城市,运河对于它身边的这些城市来说,不是生母,便是乳娘”。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   
   
    隋炀帝扬州看琼花的故事广为流传,传说为了方便到扬州看琼花,隋炀帝下令开挖一条浩瀚的大河——也就是大运河,看琼花的地点就是现在市区文昌中路的琼花观,因观内有一株琼花,故俗称“琼花观”。
     “事实当然不会是这样的。”以“中国历史大散文”而闻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梅毅表示,“隋炀帝三下扬州,主要是考虑到扬州政治、经济和战略的独特地位。”隋炀帝即帝位前,曾任十年扬州总管;在位十四年中,先后三次巡幸扬州。第一次来扬州,驻跸半年多,在安抚江南的同时大大炫耀隋朝功业;第二次来扬停留近一年,主要为了带外国使臣游览锦秀江南,同时酝酿讨伐高丽;最后一次,隋炀帝避乱来到扬州,生活一年多时间,直至宫廷政变被弑。相传扬州的观音山的“鉴楼”便是当年隋炀帝的江都宫遗址,也是他被勒杀之处。在琼花观九曲碑廊上有一组仿石刻碑,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隋炀帝与扬州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604年至610年,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开挖了通济渠、邗沟、水济渠和江南河运,用人工方式将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连接起来,将邗沟扩展成为2700多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形成了一个全国水运大动脉。大运河的修建,为当时社会的持续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史专家黄继林介绍,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对外贸易的港口,人文荟萃之地,促进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形成了“东南繁华扬州起”的格局。杨广为扬州的繁荣发展做出过历史的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剑光认为,隋炀帝疏通运河,主要是出于政治上控制南陈统治的东南区域,但客观上拉近了闽、岭南与中原间的距离,为人员往来、粮食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更为扬州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唐前期扬州经济的发展,扬州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与运河交通运输有关。当时的运河是全国南北交通的大通道,承担着北货南运,南粮北运的重任,而扬州就在运河的中间节点,南北货物在扬州转运过江。因此,扬州商贾云集,商贸发达,形成了“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盛景。 
    在瘦西湖小金山关帝庙前院,有一块高大的钟乳石,这块奇石北高南低中间凹,好似一条长湖,湖内还有起伏的山峦,绵延曲折。相传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是宋徽宗时“花石纲”的遗物,也就是各地为了庆祝皇帝生日而进贡的奇珍异宝,通过运河运往当时的都城开封,但在运输过程中恰好碰上方腊的农民起义而遗落在扬州。这块钟乳石初见于扬州古城东圈门壶园,后移至瘦西湖,也从侧面说明了扬州当时漕运的发达。
   
    大运河的疏浚改道   
   
    现在扬州有两条运河,一条是经过裁弯取直后的大运河,一条是流经扬州城区的古运河。事实上,因为航运、防洪等原因,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扬州段运河的整治以及城市水系的调整几乎没有停止过。早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将大运河南北取直,缩短了900多公里,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京杭大运河。 
    位于长江、运河交汇处的瓜洲,唐代以来即是著名渡口、交通枢纽。但由于淤沙扩展,瓜洲面积增大,过江船只被迫绕行,不仅增加了60里水程,而且容易被风浪掀翻。上世纪五十年代实施京杭大运河整治工程,扬州城区段大运河被裁弯取直,从瓦窑铺开河至六圩入江。这一方面便于船只航行;另一方面,北面淮水经运河直接入江,也减轻了扬州的水患威胁。1960年,在运河上建成的万福闸为确保淮河流域安澜、改善邵伯湖沿湖地区灌溉用水条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如今,万福闸的拓宽工程正在进行中,位于万福闸附近的廖家沟,是南水北调的水源保护地。中科院院士茆智说:“扬州拥有中国古今两个最大的水利工程。一是古运河,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和源头。”
    一部扬州发展史,也是一部运河发展史。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坦陈,“因大运河而生、因大运河而繁华的城市确实很多,但扬州极具代表性,扬州与大运河一样,有着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是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在运河的航运、水利、文化传播、人类迁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 【新闻调查】仪征后山区土地流转.. 下一篇[会客厅]董平:全能大儒王阳明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