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董仲舒:十年江都相,高风百世师
2022-07-16 09:52:13 来源: 作者: 【
导读: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儒学成为正统的过程中,董仲舒是一位关键人物,汉武帝采纳他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及于后世2000多年。汉初吸取秦代覆灭的历史教训,统治者崇尚黄老之术,采用清静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儒学成为正统的过程中,董仲舒是一位关键人物,汉武帝采纳他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及于后世2000多年。


微信图片_20220714151530.jpg


汉初吸取秦代覆灭的历史教训,统治者崇尚黄老之术,采用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治国之策。经过约70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国势日盛,但在之前的景帝朝,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如何治理一个强大的帝国,巩固中央政权,防止割据与分裂?时代呼唤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作为治国的根本方略。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各地举荐贤良文学之士百余人,探讨治国方略。作为春秋公羊学大家,董仲舒名列其中。在这次策问中,汉武帝连发三问,董仲舒连答三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儒学思想和治国方略,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加以继承和损益,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这场策问之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异母兄,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江都王,封地江都国即今扬州一带。史载刘非“素骄,好勇”,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意在让他教化刘非,避免重蹈吴王刘濞的覆辙。应该说,这一任命颇具眼光。刘非确实有称霸之心,董仲舒也适时予以规劝。有一次,刘非将董仲舒比作管仲,暗示董仲舒像管仲辅佐齐桓公那样辅佐他,实现他的称霸之心。面对刘非的试探,董仲舒引经据典,进行规劝,说得刘非不得不点头称是。正是在这次对话中,董仲舒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也成为儒家义利之辨中的经典,激励了后世无数士人。


董仲舒的治道思想将君臣礼仪、世道伦理、自然现象都包蕴其中,儒家学说由此形成了新的面貌。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从2000多年前的人们的认识水平来说,又是可以理解的,其中也包含了对王权的制约和对民生的关怀。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的主张。在江都国,董仲舒实践这一主张,力行儒家的仁义礼智,移风易俗,使社会走上正道。董仲舒任江都相十年,将江都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汉书·董仲舒传》中说,“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董仲舒在扬州虽只有十年时间,影响却非常深远。元代曾在瓜洲建有五贤书院和五贤祠,董仲舒与宋代的胡瑗、王居正、李衡和文天祥并称“五贤”。清代春秋公羊学复兴,扬州学派中,阮元、凌曙等学者,治公羊学均卓然成家。阮元在广州、杭州创立两所学校,悬挂由他亲撰亲书的一副对联:“公羊传经,司马记史;白虎德论,雕龙文心。”以阮元学界泰斗的地位,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微信图片_20220714151524.jpg


清代的两淮盐运使司,相传为董仲舒故宅,明代起在此建祠祭祀。后来将董子祠移至盐运使司西侧北柳巷的正谊书院中,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御赐“正谊明道”匾额,悬于祠内。此外,扬州正谊巷、大儒坊、贤良街(今萃园路)等地名,都与董仲舒有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位于东关街的武当行宫则开办了一所“仪董学堂”,“仪董”即是以汉代大儒董仲舒为楷模的意思。这座学堂,就是后来人才辈出的扬州中学的前身。


微信图片_20220714151518.jpg


文、图:刘明 高笑天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北护城河整治基本完工:打造扬州.. 下一篇楹联故事:平山堂与文章太守欧阳修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