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大实惠巷:百年四眼井甘泉不竭
2022-08-11 10:20:18 来源: 作者: 【
导读: 对于明初名将常遇春,扬州人不陌生。历史名人在扬州留下的遗迹,按数量算,常遇春数第一。教场、辕门桥、古旗亭、得胜桥、东营、西营、张甲桥、卸甲桥……均与这位明朝开国元勋有关。关系最密切的,要数甘泉路南的常府巷和粉妆巷,分别是将军与女眷的..

对于明初名将常遇春,扬州人不陌生。历史名人在扬州留下的遗迹,按数量算,常遇春数第一。教场、辕门桥、古旗亭、得胜桥、东营、西营、张甲桥、卸甲桥……均与这位明朝开国元勋有关。关系最密切的,要数甘泉路南的常府巷和粉妆巷,分别是将军与女眷的居所。

微信图片_20220811090935.jpg

乾隆《江都县志·卷三》记载,“明鄂国公世袭长子茂,洪武元年赐宅于扬州小东门内榆柳巷,今俗称粉妆巷,巷南有常府左巷、常府右巷,巷内有四眼大井一口。”

记载中的四眼大井在甘泉路南侧的大实惠巷中。实惠巷是当年常府的厨房所在,家大业大人口众多,所以如同《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一般分了大小厨房,唤作大实惠巷和小实惠巷。

四眼井的四个井口,呈不太严谨的田字形,都没有井栏,井口与地面持平。四个井口中西北角靠近路口的略大些,青石的井沿,洁净光滑,一定是用的人最多,因为是四个井口中唯一留有沟痕的。在没有井栏的井口留有沟痕并非三年两载之功,虽然只是浅浅的四道,也足以无声地显示着曾经的兴旺。

微信图片_20220811090917.png

其他三个井口稍小,仅仅是一个普通家用吊桶的直径,井口的石料与西北角的那个不同,灰白色,质地也粗糙些,井面上均有人工凿出的麻点。

四个井壁上都布满了潮湿幽暗的藓类植物,有些还生长着蕨类的锯齿状叶子,砖与砖之间为了水源渗透而未曾勾填的缝隙把布满青苔的井壁划成一格一格的,下去一米多的距离可以看到水面,古井无波。

微信图片_20220811090921.jpg

常府人口众多,用水频繁,一口井显然不能满足厨房需求。凿井时就根据地形将井坑凿得很大,井口上安装一块很大的石板,石板上再凿出四眼,每个眼都能汲水,使用率显著提高。

井眼多了,用的人也多。由于水质清澈,离四眼井几百米之远甘泉路的居民也常常熟门熟路地提了桶来打水,热闹时井台上围了好几家的人,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是淘米洗菜的可以离井口近一些,洗衣服的要离远一些。不过这种远近的距离完全不妨碍邻里之间的交流。也有把水打回家拖地浇花的,打了就走,遇见有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一边走一边搭话。

对于每日里忙于烧煮洗涤的老城区平头百姓来说,尤其是那些不上网、没QQ、不会刷微博用微信的老人们,井台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交平台。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信息碎片,在淘米洗菜、消暑乘凉的有限时光里拼接缝补,劳作中的乐趣就这样通过交流弥漫开来。就如同看似各自为政的四眼井水,悄然相通,永不干涸。

微信图片_20220811090939.jpg

由于井口不大,所以四眼井没有设置井栏。周围的居民说,这么多年也没有小孩或者小动物掉下去过。四眼井神着呢,就像长了眼睛。

夏天傍晚的井台比其他季节都要热闹,来乘凉的人先顺手打一桶井水浇湿地面,被烘烤了一天的暑气瞬间散去。更妙的是,没有井栏的井口,有丝丝的凉气往乘凉的人身上跑,比关在空调房里舒服多了。

没有井栏的四眼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像是仰望着天空的眼睛。六百多年来,它看见扬州老城每一天的日出日落,每一年的雁来雁往;看见当年常府上下的一日三餐,看见井边人家的生活百态。六百多年时光流过,四眼井本身也成了这座古城中独特的一处市井风貌。

微信图片_20220811090925.jpg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一代儒医耿鉴庭:春蚕到死丝方尽 下一篇邗:一个生僻字 一座城市的DNA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