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老产品改良的难题(一)
导读:近期,本报推出了系列文化主题报道《舌尖上的扬州》、《老字号之路》、《界首百年茶干品牌“陈西楼”之争》,赢得了读者好评,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期,本报推出了系列文化主题报道《舌尖上的扬州》、《老字号之路》、《界首百年茶干品牌“陈西楼”之争》,赢得了读者好评,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组报道从人文出发,对老产品的品牌、工艺、传承、产业进行了巡视,扬州美食深厚文化的聚焦引发了诸多读者共鸣,根据传统老产品的现状,社会产生了关注性思考--如何将传统老产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扩大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老产品的一个普遍现状是,工艺繁复、利润微薄、产业低微,其要不要改良,是保持传统还是走向向现代化,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焦点话题。




《舌尖上的扬州》受好评
 
      6月8日,本报推出了大型文化主题报道《舌尖上的扬州》,从人文的视角对扬州的餐饮文化进行了多层面的透视,从大量的事实背后传达出浓汤一般的文化气度。
    扬州的饮食与城市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种渊源在历史的流转中一再加深着饮食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浓浓的氛围又让生存在这里的人群对饮食始终怀有一种推崇——扬州,一座不折不扣的“吃货”们的城市!
    今天的扬州,传统饮食文化依然浓得化不开,而外来饮食文化也踏步而来,两者兼容并蓄并不排斥,可见饮食文化对扬州的影响如何巨深。
    《舌尖上的扬州》正是承载着这样一种文化传扬的使命出现,报道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形成了阅读***,当期报纸在很多报亭很快销售一空。
    扬州传统文化研究者陈金龙先生特地收藏了一份本报,在阅读了报道后他认为,《舌尖上的扬州》更多展示的是一种文化理念,从扬州饮食的记录中让扬州人更能体会到一种文化的优越感。
    高邮职中的李先生在致电本报时说,文化的力量更能形成一种震撼力,《舌尖上的扬州》让我感受到这种震撼。
    高邮界首镇的一位老先生与本报联系时称,界首茶干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但似乎从不为外地人所知,《舌尖上的扬州》向人们展示了界首茶干的历史秘密。
    引发社会对文化的思考和争鸣,是本报近期推出的文化主题系列报道的最大收获。
    高邮职中的李先生认为,《舌尖上的扬州》、《界首百年茶干品牌“陈西楼”之争》等报道在解密了很多老传统食品的文化之后,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老传统食品制作手段繁复,口味守旧,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老传统’在继承之后,要不要与时代接轨,走新型发展之路?”

时间的困惑

     时间蓄积了文化并任其长久地发酵,因此文化越积淀越深厚。但一个似乎无法避免的问题也将出现——某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仿佛形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断立面。在新时代中,传统文化是固守过去的领地,还是要进行改造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端午将近,大麒麟阁很忙。贾均良连重感冒也顾不上了,整天守在位于国庆路的店里。传统节日到来,大麒麟阁也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旺季,作为老店的掌门人,贾均良对这一商机比较重视。
     “21日还要做一大批绿豆糕。”19日,贾均良一边介绍一边联系购买新鲜的绿豆。
     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大麒麟阁是个标准的老糕点店,一直还沿袭着前店后作的传统。这一沿袭也让他们的产品口味很传统。
    “与西式糕点比较,我们的产品确实没有那么软和。”贾均良也承认他们的产品并不怎么受年轻一代的欢迎。
    但记者19日在大麒麟阁国庆路老点还是看到了顾客盈门的一幕,不过正如贾均良所说,顾客几乎都是40、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这些老食客已经形成了吃大麒麟阁的习惯。”贾均良把他们称着有些“怀旧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均良也有担忧,老食客很多年龄都大了,将来没有了他们,大麒麟阁该如何生存?
    同样的时间困惑在界首的“陈西楼”茶干生产厂也存在着,“陈西楼”茶干一直沿用传统的古法制作,秘方也是上百年流传下来的,而在今天看来,老茶干的口感确实不怎么样。
    “陈西楼”茶干的制作者王才富也承认他的老产品口味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外地人也曾向他表示过,口感不太好。“一个台湾人吃过我的茶干后曾骂我用劣质产品欺骗消费者,我向他解释了20多次,对方才明白了我们是传统手法制品。”
    “陈西楼”茶干包装上明确写着,如果消费者发现茶干有异味,那是因为里面有一种名为“莳萝”的食材所致,可以放心食用。
     不仅老糕点老茶干,就连大名鼎鼎的富春包子也曾受过外地游客质疑,认为点心太甜太油腻。
    《舌尖上的扬州》曾报道称,富春包子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方式制作,也保持着传统的口味。
    “我们一直用石碱发酵,与其它不少店用泡打粉发酵不同。”6月19日,富春茶社总经理彭在萍称,石碱发酵费时费人工,但这是富春坚持多年的传统。
    老产品在适应性上似乎无可避免都受到了一定的消费质疑,但在质疑声中,它们却有所坚持。
    “老产品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如果改为西式糕点生产模式,那我们就不是大麒麟阁了。”贾均良认为改为西式糕点生产模式,大麒麟阁将毫无特色。
    彭在萍也认为,富春的传统一直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部分,也是富春的价值所在。
    “但问题是,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老产品确实已经不符合年轻一代的需求。”6月20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赵涛老师认为,老的饮食产品很多都是在物质不丰富时代已经形成了口味风格,如今物质丰富时代,老口味如果不做改良,与时代之间的裂痕将会越来越大。 

 

Tags:舌尖上的扬州 品牌 工艺 焦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奢侈品的扬州之路 下一篇2012端午节扬州园林活动一览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