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新闻调查]养老,何处安放的晚年?
2014-11-15 09:18:45 来源: 作者: 【
导读: 10月26日,网络上一则“寻人启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不愿增加养女的负担,身患癌症的养父留下遗书出走,后被确认自杀身亡,令人唏嘘。事实上,近年来,类似悲剧并不少见,重病老人自杀频发,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老人晚年生存状态和医疗环境的关注。

 

    10月26日,网络上一则“寻人启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不愿增加养女的负担,身患癌症的养父留下遗书出走,后被确认***身亡,令人唏嘘。事实上,近年来,类似悲剧并不少见,重病老人***频发,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老人晚年生存状态和医疗环境的关注。

不愿给养女添负担
癌症养父留遗书***

    “爸爸,让我陪你走完最后一程。”10月26日,网络上一则“寻人启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寻找父亲的是扬州女孩静静,两天前,她发现父亲的电话一天都没人接,于是匆忙从扬州赶往其在江都租住的房子。只见出租屋大门紧锁,打开门,在桌上静静看到父亲留下的一封“遗书”,遗书中交代,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让静静好好生活不要找他。
    出走的老人名叫夏居茂,是静静的养父。20多年来,两人相依为命,尽管生活困顿,但父女俩感情一直很好,身边很多人都不知道静静是领养的。今年初,夏居茂被查出肺癌晚期,医生建议放弃治疗。怕父亲接受不了,静静一直瞒着他,但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夏居茂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出走前,细心的夏居茂把手表、钱包等值钱的物品都留给了养女,还细心地交待这个月水电费已经交了。
    “他养育了我二十多年,无论如何我也要把父亲找回来!”不愿给养女添负担,癌症养父留遗书出走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多媒体和微博大V纷纷转发,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寻人大接力。
    然而,好运却并没有眷顾这位善良的老人。几天后,噩耗传来,老人溺水身亡,尸体已经找到。养女静静悲痛不已,“他比较爱面子,在遗书中说让我不要找,也不要告诉其他人。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只想悄悄离开,他就是想走得有尊严一点。”


悲剧频发拷问医疗保障体制

    “水电费已交”,夏居茂遗书中的这句遗言,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这位感动无数网友的“好爸爸”,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希望他一路走好,那边没有疼痛。”有网友如是评论。但也有网友认为,“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有‘父爱’和悲剧,还应该反思悲剧的背后。”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并不少见。
    2013年8月2日,月明苑一名80多岁的老人,因患重病,想不开从家中跳楼;
    2013年11月18日,扬州施桥镇一居民家里,一名身患癌症晚期的妇女不堪重病折磨,服农药***;
    2013年11月19日,在开发区扬子生态园,一名60多岁的老人***。据调查,该老人患有癌症,为了不拖累家人,曾多次企图***;
    2013年12月13日,依云城邦小区61栋8楼,一名女子因为不堪直肠癌折磨,从8楼跳楼身亡。
    ……
    屡屡发生的悲剧,首先拷问的便是医疗保障体制。“近年来,重大疾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癌症患者,每天要用各种药,有些药一颗就要几百上千块钱,很多家庭都吃不消。而治疗期间还需要进行大量化疗,人也很受罪。”扬州五台山医院心理咨询室专家吴人钢分析,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家庭通常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救治。但常见的情况却是,病人受了巨大的痛苦,却并不能保住生命,最后人财两空。而对于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患者来说,治病就更显得困难。“有的患者担心巨额的医疗费用,会给家人造成负担。当经济压力、病痛折磨汇聚为巨大的精神压力时,就会想到寻死。”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医疗保障工作。百姓对照规定的看病用药目录,报销比率不断增加。”市卫生局基妇处副处长郑轶群介绍,随着新农合医保和新农合大病保险的推行,农民的医疗保障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新农合医保筹资水平较低,目前还只能实现低水平、广覆盖,解决基本保障。“对于大病、重病患者来说,经济负担仍然较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郑轶群坦言,医疗保障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除了依靠国家的医疗保障,个人更要加强医疗保险意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健康保险。”扬州五台山医院心理咨询室专家吴人钢认为。


“中国式”养老的尴尬

    除了医疗保障,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老人的养老现状。
    因为工作的原因,静静没法常常陪伴、照顾患病的父亲,但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给父亲打电话,陪父亲说话。每到周末,她也会去江都看望父亲,给他洗衣服做饭,这也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家庭养老是目前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然而,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再加上“上班族”工作的压力,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养老问题日渐凸显。
    1980年出生的张禹和老婆曾琳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儿子今年5岁,由岳父岳母照看,一家五口住在一套两居室里。“岳父岳母跟我们一起住,也算是照顾了老人。”对于张禹来说,他的难题是,自己的父母都已经60多岁,却独自居住在徐州老家。由于工作忙,他和父母主要靠电话联系。偶尔父母也会坐大巴来看看孙子,呆上几天。“老话说‘养儿为防老’,父母老了,自己却连陪伴他们的时间都没有。”现实的生活让张禹羞愧而无奈。
    而对老人们来说,他们所能想到养老的方法也无外乎依靠子女、请保姆和入住养老院。权衡再三,孩子们忙,请保姆太贵,进养老院似乎是最好的法子。但不容乐观的是,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设施好、服务好的民办养老机构价格居高不下,价格亲民的通常又条件简陋,老年人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
    “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社会化养老成大势所趋。”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陈钢告诉记者,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社区养老是目前探索的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载体。
    文昌花园社区的养老模式,在扬州颇具先进和代表意义。“为了满足各层次老年居民的需求,社区老年公寓完善了居家养老服务,把居家、日托、全托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无偿、微偿甚至***,小区老人可选择早上来晚上回家睡觉的日托,也可选择大包大揽的全托,大大减轻了独生子女夫妇的负担。”该社区党委书记郑翔告诉记者,这样的养老模式既能使老年人在社区得到照料,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又不会让老人远离亲情和天伦。


“医养结合”待起步

    11月7日,文昌花园老年公寓内,89岁的任奶奶坐在走廊上洗着衣服。“他们提供洗衣服、打扫卫生的服务呢,但我不需要,多劳动才不会‘锈’掉。”任奶奶一边麻利地洗着衣服,一边向记者解释。两年前,任奶奶的丈夫去世,她便从上海回到扬州养老。“女儿都60多岁了,家里还有儿子、媳妇、孙子要照顾。”疼女心切的她不想给女儿添麻烦,索性住到老年公寓。“各人有各人的家,这就是我的家。”任奶奶告诉记者,在老年公寓,可以唱歌、聊天、锻炼,生活很丰富,女儿也隔三差五地来看看她,这样很好。
    “子女要上班,老伴没了,家里就我一个人。”83岁的孟在兴“日托”在文昌花园社区的老年公寓,一个月交450元,一天三顿全包。“伙食不错,还可以看报纸、聊天、锻炼、娱乐,比一个人在家热闹多了。”对于社区提供的“托老”服务,他觉得“很方便”。
    对于没有重大疾病,且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而言,社区养老确实是一条出路。但另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护理人员待遇低、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不高,要找到与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相匹配的专业护理人员比较困难。
    “公寓里现有全托老人27名,同时为100多名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文昌花园社区老年公寓经理张兆荣介绍,社区养老受到越来越多的居民的欢迎。不过,老年公寓里,不管是日托还是全托的老人,基本都是生活能自理的。“公寓一共只有7个工作人员,要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烧饭、提醒他们吃药等一系列工作。”张兆荣坦言,如果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工作人员很难能照顾得过来。
    “对于失能老人,民办机构多不收住。”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陈钢告诉记者,尽管民政部门曾下发过文件,对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按人头给予补贴,但必须消防、卫生、健康等证件齐全。不少民办养老机构本身硬件陈旧,达不到标准,根本无法享受惠民政策。
    “建立健全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陈钢介绍,国务院和省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意见,“医养相结合”将成养老服务新模式,有望同时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减轻运营结构的压力和老年人经济负担。


“临终关怀”缺失

    “面对一起起相似的悲剧,我们还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个更加理性的‘临终关怀’。”扬州五台山医院心理咨询室专家吴人钢介绍,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扬州却很少有医院或养老机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临终关怀的基础是关注生命的宽度而非长度,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安详地离去。”吴人钢坦言,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下,临终关怀一不开刀,二不使用昂贵药物,三要占用床位和医疗资源,其所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低。
    而极少数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或机构,也都是由大学生志愿者或一些爱心人士来担当“守护天使”。苏北医院在2年前成立了“医务社工部”,以扬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肿瘤科、肾脏科以及老年病房,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用行动和言语温暖病人,缓解他们的病痛。
    “很多患有重、大疾病的病人住院时很焦虑、很痛苦,但医生、护士的工作都很忙,很难顾及。”今年就读大三的陈烨在苏北医院做社工近2年,在实际接触中,她感受到不少患者都特别渴望关怀和陪护。“其实病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身体,而是心理,当我们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关心,还有生命的尊严。”
    “典型的临终关怀照料应是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跨学科队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老师冯敏良介绍,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既没有相关制度的支持,也缺乏经济上的资助,社工介入十分困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会工作者、临终关怀都是陌生的词汇。“养老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和发展的标杆之一。”冯敏良坦言,临终关怀,不是小事,任重而道远。 

记者/朱小燕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调查]仪征土地征用中的“抛.. 下一篇[会客厅]多维黄菡:知性是怎样炼..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