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特别报道]共建文明城 争做文明人
2015-04-10 09:36:05 来源: 作者: 【
导读:一座城市的文明,是每一位市民文明素质的集中体现,2015年,是“市民素质提升年”,我市专门出台实施意见,引导广大市民。

    刘卫国:做一个快乐的志愿者
   
    4月4日清晨,伴随着雷电,扬州下起了大雨。
    家住泰安镇的刘卫国早早地起了床,床头的电话突然响起。“卫哥,这么大的雨,8点半还去烈士陵园扫墓吗?”电话那头传来了志愿者肖帅焦急的声音。“去!”刘卫国肯定地答道。
    决心既下,刘卫国和妻子郑丽立即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两个孩子。“大儿子已经11岁,每年清明节,卫国都要带着全家去烈士陵园扫墓。”郑丽告诉记者,刘卫国是名退伍军人,在他看来,扫墓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刘卫国说,他希望孩子们能够传承“军人世家”的优良家风,做一个正直、博爱、有责任,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1年,在部队荣获二等功的刘卫国复员回到盐城东台老家后,放弃了政策性安排的工作,只身来到扬州创业。十几年来,他先后在泰安、杭集、邵伯开办了洁丽特口腔门诊。生意越做越好,刘卫国也成为一名新扬州人,他常年坚持义务为弱势群体服务,多年来,向困难群体捐款、捐物近30万元,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称赞。在他的影响下,当地还成立了一支“卫国志愿服务队”。
    “卫国是个好人。”泰安镇五保户马老太见到记者,频频竖起大拇指。每隔几天,刘卫国都要带上水果和菜上门看望马老太,安排老人的生活起居。泰安敬老院也是刘卫国常去的地方,10多年来,他几乎每月都要带领员工去为老人们检查牙齿,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最美乡村牙医”。听说江都区丁沟镇盲人陈大姐家里生活困难,刘卫国送去了电磁炉、电饭煲和慰问金。上小学的儿子有一位同学家境困难,刘卫国悄悄登门送去学费,并叮嘱学生家长“不要声张”。
    “在外人看来,我们是事业有成的有钱人,但事实上我们是负债经营。”对于刘卫国的慷慨捐赠,妻子郑丽最初是一肚子的怨气。“做慈善不分有钱没钱,能力大多做点,能力小少做点,我们苦,有人比我们更苦。”在刘卫国的影响下,郑丽慢慢地理解了丈夫,她和两个孩子也主动参加到慈善事业中来,就连她们店里的员工们,也主动参与进来。“我们这里不能只有卫国哥一个好人,我们也都要成为扬州好人。”员工张倩告诉记者,现在店里就放着一面志愿者旗帜,只要一有时间,刘卫国就带着大家到孤寡老人家中、福利院做义工。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刘卫国对市区的很多公交线路都非常地熟悉,但在他的家中却停放着两辆小轿车。“现在只有出远门才开车,平时上下班、办事,全家都是坐公交车。”刘卫国向记者解释,乘坐公交既环保又省钱,“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做公益。”
    4月4日上午8点半,刘卫国一家与30多位志愿者如约来到江都区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和那些死去的战友相比,我们还活着,就应该秉承他们的遗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刘卫国动情地告诉记者,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困难群体,尽自己所能为扬州这座城市做点事,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
   
    陈翠华:义务文明宣传员
   
    4月3日下午,蒋王和月社区文体活动室里欢声笑语、鼓乐齐鸣。蒋王梨园社的社长陈翠华正带着大伙儿排练自编自演的大型扬剧《我们社区像花园》。
    “这是一出反映社区环境变美的戏,关注的是居民在小区里养鸡、种菜等不文明现象。”说起这出戏,今年已经65岁的陈翠华很是兴奋。她告诉记者,去年汊河胡庄社区架设路灯杆,占用了一户人家门前的空地,这户人家便与社区发生了矛盾。“说来也巧,就在这时我们到汊河演了这出戏,这户人家的老人看到了,第二天主动找到社区和解了。”陈翠华告诉记者,为此当地干部直夸梨园社改善了居民和社区的关系,也改善了邻里关系。
    陈翠华的蒋王梨园社成立已经16年,先后参加市、区、镇、村演出600余场,受教农民观众多达30万人次。她们编排的戏曲大都取材于老百姓的身边事,寓教于乐。像弘扬好人好事的表演唱《学习好人董爱军》;倡导市民安全出行、不闯红灯的《衣食住行讲安全》;反映扬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站西区》;宣传公厕改造,清水活水工程,反映城市环境卫生变化的《片区改造就是好》等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周围群众烦人欢迎。
    而在社员们看来,梨园社能取得这些成绩,社长陈翠华功不可没。“前年,老陈摔了个跟头,但她依然拄着拐杖坚持上台为居民们演出。”社员高翠文告诉记者,说起老社长的感人故事,就算说一天都说不完,自从她当上这个社长,已经前前后后贴进去了四、五万元,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奉献精神,也感动了社员们,梨园社才能够坚持16年为广大村民义演。
    “当时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让爱好戏曲、乐器的老人们老有所乐。”说起梨园社的成立,陈翠华觉得,离不开社里这些老扬州人对扬剧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社里需要添置设备基本都是大家“凑份子”,演出却从不收钱,“虽然大家都年纪大了,但我们都是城市文明义务宣传员。”    
    “16年坚持为村民们义务演出,这份坚持确实不容易。”蒋王街道宣传科科长那利新感慨地告诉记者,蒋王梨园社扎扎实实地为扬州文明城市创建、市民素质提升贡献了一份力量。作为梨园社的一员,蒋王文化站老站长严传坤告诉记者,梨园社的老人们已经从简单的老有所乐,升华到了老有所为。   
   
    市民素质提升:从身边事做起
   
     今年是我市“市民素质提升年”,最近,《2015年市民素质提升年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意见》以“共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为目标,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实实在在,在家和和气气、待人客客气气,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扬州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意见希望能够促进市民素质与城市建设相匹配。”市文明办综合联络处处长黄建军认为,城市建得再好,人的素质不高不行。扬州即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扬州人包容开放、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以及作为旅游城市的待客之道,都将通过市民素质提升活动呈现出来。
    黄建军表示,当前,文明城市创建的评选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公共秩序、农贸市场、过马路等方面,暗访将成为新常态,这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市民素质在于抓基层,落脚点在社区。”他认为,提升素质市民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卫生,传承优良家风等。
   “这几年,居民素质明显提高了,以前种菜的地方都被自发地补种上了花草。”在市区念香苑小区,卜桥社区党群书记姚英来感慨地告诉记者,小区这几年取得的变化,与红马甲义工队的劝导工作密不可分。志愿者队伍,是保障我市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力量之一,正是众多志愿者多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才铸就了扬州这座好人辈出的“大爱之城”。目前,我市已有11个志愿者分协会,26个专业总队(队、团),各类志愿服务组织1000多个,全市注册志愿者达29万人,市区注册志愿者16万多人。
    红马甲义工队队长王培华告诉记者,每一个市民都是古城扬州的一张宣传名片。提升市民素质很有必要,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精髓所在、魅力所在。古城扬州需要高楼大厦,需要宽广街道,更需要城市文明和城市精神。每个扬州市民都要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从最基础的文明市民规则、常识学起。“如果每个市民都能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文明城市前进的一大步。”美琪小区市民陈先生认为,每一个扬州市民在每一件小事中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这是我们每个市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文明创建在路上,没有终点。”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林斌认为,以建城2500周年为契机,致力提升市民素质将会大大提升扬州城市软实力的水平,市民素质提升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都将是广大市民,应当成为扬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与文明城市创建一脉相承。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闻调查]楼市“新政”观察 下一篇[新闻调查]旧衣回收,难在哪儿?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