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观点聚焦

TOP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观点聚焦】农村脱贫少不了基层干部的担当
2017-02-23 14:41:39 来源: 作者:李问水 【
导读:最近,扬州市作风建设大会一结束,市级机关干部就响应市委号召,纷纷深入基层开展“聚焦富民·走千村访万户”大走访活动,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只有察民情、知民意、顺民愿,才能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这次大走访就是传承我市以往党政领导..

最近,扬州市作风建设大会一结束,市级机关干部就响应市委号召,纷纷深入基层开展“聚焦富民·走千村访万户”大走访活动,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只有察民情、知民意、顺民愿,才能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这次大走访就是传承我市以往党政领导干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的好做法,力求在新春伊始就先把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搞清楚、把扶贫富民的路径理清楚,把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问清楚。
然而,在实际走访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群众甚至基层干部在反映情况时,只是简单地抛出困难和问题,却没有相应地拿出克服困难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这种状况,既有其平时思考不足的原因,更有其思想深处存在“等靠要”等惰性思维,这也是多年来一些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工作陷入机关干部“人来村旺、人走村荒”怪圈,始终没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的主因。
大走访的目的固然是让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改进作风察民情,但要真正取得显著效果,就绝不应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还需得到广大群众尤其基层干部的积极配合与良性互动。自助者天助之。只有当基层干群主动策应机关干部的问政问计和问需,超前把化解困难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实施这个思路或办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想明白、说清楚,才不会让大走访虎头蛇尾走过场。
基层干部长年置身农村,熟悉基层情况,可利用自身这一优势,围绕“农村富民党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带头摒弃依赖意识和惰性思维,发动群众开动脑筋理思路、想办法,惟其如此,外来的帮扶力量才能帮到关键处、扶到点子上,农村群众才能早日脱贫致富全面奔小康。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观点聚.. 下一篇【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观点聚..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