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新闻动态

TOP

清明话柳
2018-12-18 16:30:53 来源: 作者: 【
导读:清明时节,杨柳青青。盈盈绿柳为清明增色,朗朗清明赋柳诗意,赏柳、咏柳、话柳,当属清明。1200多年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在清明的前一天漫游长安街头,写下《寒食》名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城,飞..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盈盈绿柳为清明增色,朗朗清明赋柳诗意,赏柳、咏柳、话柳,当属清明。
1200多年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在清明的前一天漫游长安街头,写下《寒食》名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城,飞花,寒食,斜柳,寥寥数言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灵动鲜活的清明杨柳图。唐德宗十分赏识 “春城无处不飞花”名句,亲自提名任命韩翃为皇帝的秘书知制诰。
清明,绿柳,天作人合。清明结缘于柳,至少可追溯到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国外,随臣介子推割肉啖君,生死相随。当重耳做了国君(晋文公),介子推却隐居老家定阳绵山。为逼迫介子推出山接受封赏,晋文公下令烧山。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抱着老母在一棵大柳树下烧死。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到绵山祭奠,发现烧枯的老柳树竟然活了,并长出翠绿嫩条。文公坚信是介子推英魂显灵,赐老柳树为“清明柳”,要求百姓家家门前插上柳枝为介子推招魂。清明节由此而生,并渐渐产生了不少与柳树相关的清明习俗,有些习俗至今犹存。
戴柳就是清明的一个习俗。杨韫华《山圹棹歌》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在清明到来的日子里,沿街都可听到柳条的叫卖声,邻家姐妹相约,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插于发髻游春踏青。《梦梁录》称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清明节前一天,“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䈂者,以此日上头”,戴柳成了成年标志。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青青春柳,象征青春,表现出人们对芳华珍惜与留恋。
除了戴柳,还有插柳。大诗人陆游在《春日绝句》中写道:“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可见清明插柳早在宋代就已广泛流行。传说柳是“鬼怖木”。佛教中,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称“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为了驱邪避灾,纷纷在门前插上柳条。
“柳”与“留”音相谐,因而古人以折柳相赠方式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霸陵桥边绿柳堆烟,人们多于此送别亲友上路,折柳为赠。施肩吾《折杨柳》用“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接去年处,不见去年离别人”感叹柳枝年折年长,去年折枝处不见去年人。李商隐《杨柳枝》云:“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希望柳枝不要折尽,一半赠给离别之人,一半迎接路人归来。
与“折柳送别”一样,“植柳留念”也是清明习俗。晋代诗人陶渊明既爱菊又爱柳,他亲自在宅前栽柳五株,称己为“五柳先生”。唐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不但亲自种柳,还鼓励百姓在柳江广植柳树,几年后,翠柳成行,绿荫婆婆,作诗自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爱柳至深,任扬州太守期间,在平山堂种下著名的欧公柳,并在一首词中一舒胸意:“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疏浚西湖、修筑长堤,继而在堤上栽植大量柳树,打造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可见“全民植树”由来已久,当时,他们堪称绿化模范。
 
撰 稿 人:程广德                   联系电话:0514-84666526
单    位:高邮市公路管理站         手    机:15189895528  
联系地址:高邮市文游中路218号     邮    编:225600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邗江公路站:”巾帼文明岗”交通.. 下一篇4月4日上午,邗江实验小学开展养..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