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城扬州网 -> 扬州榜 -> 原创

TOP

工作30年,扬州老报人讲诉报社鲜有人知的过往
2018-12-20 14:58:00 来源:壹周看 作者:鱼子 【
导读:关于广电报鲜为人知的艰难创刊故事,一路走来,他至今历历在目。

没钱办报,只能预支广告费;
没有印刷用的新闻纸,只能去借;
一块旧木牌,成了报社的门头;
出去采访,每次都特别有压力;
报纸排版,需要搬40多斤重的铅版;
报纸印刷,每次都要提前一天过江住过去…
《扬州广播电视报》今年创刊30年,从1988年至今。而报社里有一位员工吴星明,从1987年就来到了报社。关于广电报鲜为人知的艰难创刊故事,一路走来,他至今历历在目。
 
广电中心大院综合楼406室,吴星明的办公室里,有一台老式的Artixscan2020扫描仪,光学分辨率为2000,因扫描的速度极慢,扫描时甚至有点卡,现基本停用。
“有人说这台机器可以报废了,我一直没舍得。”吴星明说,这台机器购于18年前,由广电局投资100多万元为扬州广播电视报社组建机房时购置,这台扫描仪花了6万多元,按照那个年代的房价,几乎可以购买一套房子。
 
 吴星明现在是扬州广播电视报社出版部的主任。
1988年,扬州广电报创刊,而早在1987年,28岁的吴星明就已经开始参与扬州广电报的筹备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30年。
 
 30年过去了,创刊时的一切还历历在目。  
 
创刊之初,资金短缺人员紧张,办公地点是老电台两大间旧的播音室。
 
大家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是要解决资金与纸张等迫切问题。
 
那时候,大家凭借着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关系,向企业先预支了部分广告费,来决解创刊报纸的首发资金。
 
那个年代新闻纸也特别的紧张,就算有钱也很难买到印刷所用的新闻纸。最终通过各种渠道关系,向《文汇报》借了一车皮的纸。
 
还有在本地印刷费用较高,出价低,印刷厂又不愿意承印,只能选择异地印刷。去《镇江日报》印刷厂印刷,才解决广电报的印刷问题。
 
在发行渠道方面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报社借助音像发行渠道和热情市民的支持与帮助,1988年2月6日第一期《扬州广播电视报》出版,五万份报纸销售一空。
吴星明回忆说,扬州广电报报头是由扬州著名书法家魏之祯老先生所题写。
 
数月过后,魏老一直没有和广电报提稿酬一事,吴星明记得和另外一名编辑送去30元稿费时,魏老一直说,“爱财了、爱财了!” 
 
1992年北京举办了一次全国报刊博览会,魏老题写的广电报报头获得了“报头奖”。   
 
创刊之初,吴星明是报社的美术编辑。那时候报社没有相机,报纸上的配图及广告设计都是由吴星明手工绘制完成。   
 
到了1990年,报社购置了第一台美能达700相机,从那时候起,报纸上开始出现了图片。
 
有采访任务时,吴星明就会拿着这台相机前去拍摄,“胶卷相机,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所见即所得。可能会出现拍摄模糊、曝光过度、后期冲洗不当等许多因素,一但技术上出现偏差,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每次出去采访压力还是很大的。”
 
黑白胶片时代吴星明还学会自己冲洗照片和暗房技术,报社也配备过冲洗照片的设备。  
 
2000年,广电报社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脑机房,全面实行了网络办公自动化。
 
在吴星明办公室里那台扫描仪一直保存至今,没有报废处理,同时代的设备都己不复存在了。
 
吴星明说:“这台扫描仪留着可以见证广电报历史发展的足迹,为那段历史留点念想。”
 
当时投资一台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大约6000元左右,现在看来这些设备都己是"老古董”,可那时广电报机房所配置的设备 ,应该来说是比较前端的。 
 
从“剪刀+浆糊”的创刊之初4开4版,发展到自己去采写内容;
 
从最初的“铅与火”的印刷时代到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
报社800期视频回顾
 
从最初的纸样画板到后来DOS系统下的排版,再到如今的视窗系统下排版;
 
从一个个捡铅字排版样,到如今的电脑输入;
 
从每周要提前一天住到镇江等待报纸印刷,到如今的网络电脑传版异地印刷……
吴星明一路见证了扬州广播电视报发展30年来的痛与乐,艰难与兴盛。
 
30多年来,吴星明始终坚持留守在广电报。
 
对于他来说,30年,所有的奋斗都值得纪念,所有的变化都值得珍藏。
 
30年风雨同舟
本期编辑:鱼子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阮元家庙,一位韩国教授突然双膝.. 下一篇扬州市残联通报2018年民生幸福工..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