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城扬州网 -> 扬州榜 -> 原创

TOP

把一件事坚持30年,会发生什么?
2018-12-21 15:42:00 来源:壹周看 作者:龙娟 【
导读:30年来,广电报一直在“谋变”——调整定位,优化版面,变化内容,改变行走方式。

如同一个人的生命一样,
扬州广电报今年30周岁了。
 
30年来,广电报一直在“谋变”——调整定位,优化版面,变化内容,改变行走方式。
 
从最初的4开4版,扩到高峰时期的64个版;从黑白印刷,变成彩报;从“剧情节目预告”发展为集“新闻”“文化”“健康”“生活”为一体的都市生活周刊;也从单一的纸媒,发展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互融的多元化媒体平台。
 
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为创刊十周年题辞:“架声屏金桥,做读者知音”。
原江苏省广电厅厅长、时任省广电学会会长周顺生为出刊800期题辞:“相伴着广播电视,服务于扬州人民”。
我们是旧的:
还是那份报纸,也初心未改;
我们又是新的:
媒体生态的改变,
让我们不再圄于“一周一见”,
从此可以“每天都见”。
 
 
1999年,开展读报有大奖活动
2000年,广电报同仁合影
   
1000期报庆,总编陈敏“庆生”
2008年,创刊20周年,郭德纲来扬演出
 
 
30年来,扬州广播电视报作为记录者,认真记录下扬州城市发展的点滴,依靠媒体优势积极宣传发展中的城市,积极引导舆论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扬州历年的“两会”和“4·18”、“南水北调”、润扬大桥通车、宁启铁路运行、扬泰机场首飞、扬州建城2500年城庆以及打造中的扬州公园体系……一张张珍贵的扬州广播电视报记录着过去的30年,每个扬州人心中的“大事件”,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巨大改变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前不久,作为《扬州广播电视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壹周看帮你忙”栏目正式上线。
 
其实,在《扬州广播电视报》创刊30周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把这个城市里的温度传递给大家,很多人也感受到了我们带去的温暖。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选取了一些帮助过的人,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路:有悲有喜,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意,对平凡的尊重和扶持。
 
 
30年,很多位文化“大咖”在广电报发表文章,或开设专栏。从最早的文化版块“虹桥飞絮”,到后来的“文化长廊”;再从由文化长廊升级而成的“画舫”,到“文昌阁”,再到如今的“文化专栏”。用一位老读者的话说,扬州多数文化名人与广电报都有一段情缘。
    
因为一个故事、一篇文章,或是一个专栏,广电报读者的记忆里留下了他们的名字:韦明铧、丁家桐、马家鼎、熊百之、王资鑫、李保华……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空间距离:公众距离可以达到360cm之远;社交距离大概由120cm到360cm;个人距离 是由45cm到120cm,彼此之间虽然认识却没有特别的关系;亲密距离由45cm到零距离。
 
30年来,作为媒体人,我们广电报记者很多次以45厘米之内的距离接触到许多公众人物,和他们在很近的距离里聊天。我们亲密接触过的那些一直出现在公众距离里的人,都有什么故事?
 
 
 
是的,如你所见,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让这份报纸能在“停刊”的寒潮里挺过去;努力让这份报纸,不仅仅只有“纸”;努力让你感受到,我们提供的不仅是“阅读”,更是“悦读”。 
 
回望来路,纸短情长。惟愿诸君,万事顺遂。
 
30年,感谢有你!
 
原创内容,转载联系壹周君授权!
编辑:龙娟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扬州酒席上,同桌客人“嗦”完自.. 下一篇许中姐姐,我想请你帮个忙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