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城扬州网 -> 名城扬州网 -> 权威访谈

TOP

阎崇年:大运河对明清史太重要了
2019-03-17 09:29:00 来源: 作者:刘晨薇 高笑天 沈晓敏 【
导读: “上有天堂,下有苏扬,这句话是阎崇年说的。”——阎崇年 昨天下午,2019年扬州讲坛正式拉开帷幕,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带来扬州讲坛第十二年首讲,主题为“明清的士人”。讲座中,阎崇年通过一个一个真实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扬,这句话是阎崇年说的。”——阎崇年

 

昨天下午,2019年扬州讲坛正式拉开帷幕,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带来扬州讲坛第十二年首讲,主题为“明清的士人”。讲座中,阎崇年通过一个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士人的风骨和情怀,让听众大受感动。

 

“士农工商”最早是“士商农工”

 

阎崇年老师首先回溯了“士”的历史,甲骨文中就有“士”,用今天的话说,士就是读书人是。从商代一直到清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士一直是四民之首。历史上,四民的排序是不断变化的,夏朝没有文字记录,商代的时候,四民的排序是士商农工;到了周朝,成了士农商工;后来到了汉朝,成了大家熟悉的士农工商。几千年来,不管怎么变,士排在四民之首没有变过。为什么?因为士有文化,有社会地位,有傣禄,有话语权,有修养。

 

过去对立言的重视不够

 

士就总体而言,有理想,有胸怀,有情操,有正气,有风骨,有丹心。正气之源,在于理想,宋代张载说过“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左传》中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认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对立言重视得不够,立言至少应该跟立功并列。

 

 

扬州明清士人故事

 

蒋衡

 

蒋衡是江苏金坛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扬州,中举后进士不第,把精力都用在了书法上,到处寻师访友,观摩碑帖,后来发愿写“十三经”,在扬州的琼花观专心写经,写了十二年,终于写完,共计62万字,书写工整,前无古人。写完后,受到马曰琯、高斌等人的帮助,手书“十三经”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下令将它刻成石碑,共190块,放在国子监。蒋衡手书“十三经”楷法工整,笔力雄健,国内仅有,世界无双,堪称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前些年李光耀特意前去参观,我为他作了解说,他看后非常高兴,赞叹中华文化之伟大。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蒋衡在扬州也留有墨迹,大明寺前的“淮东第一观”几个大字,就是他写的。

 

王念孙

 

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雍正二年的一甲二名进士,他登第后拜谒大学士朱轼,朱轼对他说,“学人通籍后,惟留得本来面目为难”。王安国此后数十年,衣服器用都与过去读书时无异,他担任过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官职,父亲死时,却无力归葬,最后是同僚赞助,才能安葬。在这样的家风熏染下长大,王念孙非常优秀,年仅八岁就能通读“十三经”,今天很多号称有文化的人都读不下来,王念孙8岁就能通读,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人。王念孙也是一个耿直有胆量的人,乾隆死后,王念孙第一个上疏弹劾和珅。敢于扳倒当朝大学士,非常不容易。

 

王引之

 

王念孙的儿子,嘉庆四年一甲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业余时尚研究训诂,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高邮王氏的著作,不仅仅是扬州,也不仅仅是中国,而是国外汉学家必读的著作。

阎崇年向扬州讲坛赠送书法作品

 

在讲座的最后,阎崇年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士人”,也是忠奸并存,良莠不齐。既有理想壮志、爱国情怀、顽强毅力、风骨丹心的积极面、阳光面,也有贪名图利、重言轻行、尔虞我诈、患得患失的消极面、阴暗面,现代的士人,既应继承先贤遗泽,发挥自身优长,又应弘扬先贤光辉、制约自身不足,扬善抑恶,纳清吐浊,奋发学习,与时俱进,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而贡献力量。

 

 

讲座结束后,阎崇年接受了中国移动·会客厅专访

 

讲士是星云大师“命题作文”

 

阎老师,您这次为什么选择“士”这个主题?

十年之前我到佛光山,星云大师说,想请我到扬州讲坛讲一讲中国的士。我说大师你这个题目很重要,也很好,但是士不大好讲。星云大师非常智慧,他当时就说,你讲士的爱国精神。我想,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讲了。我说好,让我准备一下。

从那之后,我就记住了这个事情,常常放在心上。我到台湾,在北京,或者去其他地方参加活动,到书店里看到有这方面的书,我就买下。平时看书的时候,遇到相关的资料,我就随手记下来。我电脑里专门建了一个文件夹,名字就是“士”。算起来,积累了有十年的时间了。

士,过去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士的本义是什么,是文化人。这个文化,不是指舞蹈、体育,它第一个意义,就是数、算,跟历法占卜有关。后来有了文字,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就跟史有关关。但在当时,士还很少,不能形成一个阶层。士形成一个阶层,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转化的关键,就是科举考试。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成为士,这样士的阶层就慢慢形成了。到明清,士阶层的力量就更壮大了。 

您用十年的时间,梳理了士的历史。

为什么这次讨论限制在明清呢,因为一次讲座时间有限,要从古说到今,就说不清了。时间所限。

 

85岁写原创历史著作

去年您85岁,推出新著《森林帝国》,被评价为一部原创性历史著作,为什么推出这样的一本书?

因为我研究清史,经常面对“赫图阿拉之问”。这些年,我借到各地演讲的机会考察,走遍了东三省,走遍了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往北到贝加尔湖,往南一直到三沙市,我就发现一个问题。过去学界通论,认为东北是草原文化,我去东方考察,发现东北的森林,根本不见天日,并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所以您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看更加纵深的历史。

随手拿起一只盒子比划

地球很奇怪,南半球先不管它,从北极往南,这里是北冰洋,然后是冻土带,一年四季不化冻;然后再往南,是森林带,北亚、北欧、北美都是一个森林带;森林带往南,是草原带;草原带往南,是农耕带。现在有卫星图,看到的就是这样,整个地球这一圈都是森林带。我也研究日本、北美,这个森林带有没有共同文化?在古代,共同文化主要就是祭祀。祭祀的主神,就是文化的主神。汉族祭祀时,是社稷坛,社是土地,稷是五谷杂粮,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蒙古是祭天祭地,有天有地才有草原,这是他的衣食之源。森林民族祭什么?祭杆子,树杆。北美印第安人也是,欧洲古代也是,日本古代也是。树林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就祭杆子,代表树木。森林就是他的衣食之源。所以,2014年,我就写论文,提出森林文化。提出中华文化是由五种文化组成的,分别是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海洋文化。

无论是在媒体还是著书立说,阎老师都是在给我们带来更加纵深的历史观。

我老是强调海洋文化。从夏商周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海洋文化一直是我们的短板,一直没能成为主导文化。但是将来五十年到一百年,人类的竞争主要在天空和海洋,陆地的竞争是常规的竞争,如果不能在天空和海洋占有优势,将会很被动。

 

53年前骑女式自行车来扬州

您上一次到扬州来接受采访,说您对扬州有感情,1966年的时候,就曾骑着自行车考察运河,就来过扬州。为什么关注大运河?

我学明清史的,大运河对明清史太重要了,我就一直想找机会看看大运河。我当时骑着是一辆女式飞鸽自行车,是辆旧车。出发前,我到车铺检修。车铺老师认得问,我我干嘛去,我没敢说我想骑到杭州,只说要骑到天津,老板说这破车能骑到天津吗?担心我撂在半路上。后来事实上一路骑过去,都没事。骑到杭州,用了半个月。

1966年第一次来到扬州,有什么印象?

基本上没有新的楼房,但是风景还是自然风景,挺好的。我从北方来,到南方看到,很高兴。记得当时还没有长江大桥,刚建好了几个桥墩,还在那儿照了相。当时到南京要靠轮渡,那个轮渡非常慢,前后大概花了四个小时,很不方便。

现在从南京到扬州,如果乘列车,最快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了。今非昔比。

讲完大故宫之后,我想在电视上讲大运河,电视台也希望我讲,不过后来百家讲坛的内容有调整,就没有讲成。

期待您的大运河系列早日登上百家讲坛。您在讲运河时,扬州是个绕不过去的点,您会怎么讲呢?

我们中华文化虽然是五种文化,但是有核心,有基础,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是中原农耕文化。中原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什么地方?一个是黄河流域,一个就是吴越地区,也就是江浙这一块。为什么修大运河,就是把南方的粮仓给北方的政府、百姓、军队用嘛,这实际上就是证明南方是经济中心。所以江苏省,扬州市,在我们整个文化里面的地位,至关重要。

 

记者手记

 

阎崇年老师在其专业领域,早已是佼佼者,但在大众中出名,还是七十岁登上百家讲坛之后的事情,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另一种“大器晚成”。从那时算起,又是十几年过去了,今年阎崇年老师已经有86岁高龄。论精神健旺,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两个小时的讲座之后没有一分钟休息,立即接受采访,思维的敏捷程度,比起几年前的采访,确实有所不同。但从采访中可以看得出,阎崇年老师一直在路上,不断治学,探究新的领域,特别是五种文化说,规模宏大,令人佩服,显然这与他的问题意识,与他不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分不开的。功成名就的名家大家,在八十多岁的年纪尚且如此努力,作为年轻人,真是没有懈怠的理由。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张钊维:活化历史是我们这代人的.. 下一篇如果要为扬州画一幅诗意图,“诗..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