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生花妙笔掩盖不了非遗传承之难
2024-07-09 15:25:33 来源: 作者: 【
导读:非遗于城市而言是文脉流韵,于市民而言是精神家园,于游客而言是形象窗口,于发展而言则是文化力量,加大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学术研究等成果层出不穷。不少文章让我们知道了非遗的前世今生,道出了非遗传承的艰辛心声,..

非遗于城市而言是文脉流韵,于市民而言是精神家园,于游客而言是形象窗口,于发展而言则是文化力量,加大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已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学术研究等成果层出不穷。不少文章让我们知道了非遗的前世今生,道出了非遗传承的艰辛心声,探析了非遗传承发展的无限可能,这对处于暂时弱势的非遗无疑是及时雨,它能鼓士气,扬正气,促发展,应予礼赞。
 
好读的非遗文章很多,华而不实的非遗文章也不少。金络擎雕拾翠去、草木芬芳染风月、至高闻远达于听、一把剪刀剪出千古风韵,等等,这些诗情画意的题目打动人心。
 
看了这些非遗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似乎非遗保护传承已步入良性循环,形势一片大好。但就我平常的观察,这些文章溢美之词过多,妙笔生花掩盖了客观情况。其实,非遗传承也并非全部艳阳高照,东边日出西边雨,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与时俱进,融入社会,活得滋润自在,也有不少非遗项目处境艰难,面临人亡技绝的窘境。
 
毋庸置疑,当下非遗传承工作的主流是好的,社会重视,氛围浓厚,投入增多,政策有力,非遗传承人的地位日益提升,成效明显。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当然,有识之士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是简单地总结成绩,一味地评功摆好,而是客观直面实际困难,理性分析融入生活可能。这些人是非遗研究的顶梁柱,是非遗传承的好助手,值得学习。
 
不知怎么回事,现在有些人写文章热衷向后看,回避当下难,不敢向前看。对过往津津乐道,总结经验浓墨重彩,对问题含糊其词,对策建议空洞无物。一味追求文章好看,不去探讨成败得失,发现基层解难的创新之举。这种头大尾小、讳疾忌医的文风显然有百害而无一利。本该直面现实严肃探讨的学术研究,却成了回避矛盾的评功摆好。有的故作高深,堆砌概念,说得云遮雾罩;有的回避问题,故弄玄虚,玩弄文字游戏。这些文章共同的毛病,就是用胡编乱造代替严谨分析,用生花妙笔美化客观困难。
 
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只说成绩不谈困难,危害甚大。一方面,让非遗传承人深陷信息茧房,难以看清大势,有识之士孤掌难鸣,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政策改进难以跟上,丧失传承发展的主动。另一方面,扰乱社会认知,误导部门决策,致使思想引领不力,政策引导无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得不到落实。浮夸的文风,看起来鼓舞士气,实则贻害无穷,它们不是助非遗传承一臂之力,而是给非遗传承致命一击。非遗传承正处于滚石上坡的艰难时刻,我们需要冷静思索,公正考量,勇敢面对,以理论释疑解惑,指导精准对路,政策及时有力,外部助力赋能。锦绣文章貌似好看,实则不但无济于事,而且带偏节奏,助长浮夸之风,使问题积重难返。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AI的广泛应用,这些脱胎于农耕文明的非遗面临生死考验。如果今后再写非遗传承的文章,作者应在保持文字好的基础上,调研更深入,既看好看的,也听难听的,表达更靠谱,既展示奋斗历程,又聚焦发展艰辛,把非遗传承之难写出来,把克难办法反映出来,更加客观地记录时代。
 
现实不容回避。应用场景变了,其跨度之大远非想象,城市化、国际化、工业化、网络化、智能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那些老手艺一下子被打蒙了,应对无力,难以融入。消费需求变了,年轻人追求时尚,老年人讲求实用,农村人注重经济实惠,城市人要求方便快捷,抱残守缺的自以为是,只能是自绝于时代。生产手段变了,纯手工越来越稀罕,人工智能技术势不可挡,高成本低效率的竞争缺陷与日俱增,消极应付等待的只有被淘汰。家庭生活变了,城市公寓房使得装饰日益科技化、智能化,家庭小型化使得风俗人情悄然发生变化,生活快节奏使得契约变成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血缘、地缘关系演变成熟悉的陌生人的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的非遗传承人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手握安身立命的手艺,面对席卷而来的科技浪潮,适者生存的危机感倒逼他们寻找解难之道,他们深知顺时应势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大计,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保住手艺,端稳饭碗。抱残守缺,拒绝变革,丢掉的不只是饭碗,而是文化传承的大业。谁也不想老手艺在自己手上失传,谁也不能指望不经过变革就轻松闯关。精明的非遗传承人不会被时代抛弃。他们审时度势,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以变应变,成为他们应对时代变革的科学理念。创意创新创造,练就了他们攻坚克难的看家本领。守正创新,使出杀手锏,不甘束手就擒,主动以命相搏,抓住难得机遇,撑杆一跳,破茧成蝶,实现新生。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就说地方戏吧,几年前,不少非遗传承人利用抖音短视频传授技艺,传播戏剧。说评话的更是基本上天天更新,每天都有新段子,这些段子来源于生活,说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网络成为非遗传承新阵地,而这一触电上网的新变化,正是非遗传承中需要着力反映的,这样今后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有客观可靠材料做参考。
 
再比如创意设计的导入,这是让年轻人喜欢非遗的重要入口。我们的非遗传承人深谙此道,传统手艺因创意设计的融入,旧貌换新颜,身价陡增。我们到历史街区非遗集市去看看吧,那些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既有丰富多彩的参与互动,又有时尚网红的市场卖点,更有不失本真的原汁原味,再次印证了生产是最好的保护、买卖是最好的传承的道理。对这些运用创意设计让非遗艰难突围的新变化,应有精彩的故事去反映这一时代之变。
 
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应对转型,有的行业依旧红火,有的则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举步维艰,是时代抛弃了这个行业,还是行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客观反映事实仍是秉笔直书的根本要求,有的行业后继乏人意味着某些非遗可能与时代就此别过,但不是所有的非遗都会消失。只要应对得当,活下来、传下去、火起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前提是理念能自我革命,行业能自我造血,手艺人能自食其力。在这过程中,我们如何在他们艰难转型之时给予思想引导、政策扶持,成功的案例要留下历史印记,失败的教训也应历史留证,这样客观记录才能为今后修志提供足够丰富的素材。
 
至于风俗民情的变化更应得到体现。网络化、智能化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少子化、老龄化使传统节日在不变中有变,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过节,老年人又如何适应时代,加减乘除永远是一本动态的算不完的账。而客观反映当下,把经济基础、家庭结构、邻里相处、亲友交往这些细节交代清楚,又何尝不是时代的急需品。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将这些记录下来,会给后人在修志时留下缺憾。
 
以上说的仅是皮毛,忠实记录、认真研究非遗传承工作,不但要文笔好,更要理念新、头脑活、眼睛亮、手脚勤,知道轻重,懂得取舍,去伪存真,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见微知著,抽丝剥茧,理出头绪,不是妙笔生花,而是铁笔无私,不回避困难,不掩饰矛盾,既总结成功经验,也记下艰难突围,更留住消逝的背影,客观记录以变应变的历程。敢于触及矛盾,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真实表达,谈现状客观理性,说经验恰如其分,话困难直击要害,议未来鼓舞人心,这是对非遗传承最好的呐喊和助力。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小纪熬面”里的文化 下一篇地方戏的香火怎样才能旺?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