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韦人的“扬剧观”
2024-08-29 10:31:20 来源: 作者: 【
导读:40年前,韦人先生以《危机·出路·前景》为题,写出了那个时代扬剧的爱与哀愁,理清了扬剧再出发的创新之路,展示了扬剧回归人民的美好前景。今天,我们再读先生的旧文,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站在时代前沿,放开思路去想,放开手脚去闯,赓续文化传承..

40年前,韦人先生以《危机·出路·前景》为题,写出了那个时代扬剧的爱与哀愁,理清了扬剧再出发的创新之路,展示了扬剧回归人民的美好前景。今天,我们再读先生的旧文,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站在时代前沿,放开思路去想,放开手脚去闯,赓续文化传承,把振兴扬剧的大旗扛在肩上,在逼出来、融出来、闯出来、养出来的智慧中汲取奋进动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扬剧交给下一代。
 
扬剧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走在变革的路上。变革的步伐放慢或停顿之日,就是扬剧深陷危机之时。这肤浅的认识,是看了韦人先生40年前的一篇论文的读后感。这篇1985年发表于《扬州师院学报》的论文,收在其“乡土文化研究”专刊里,至今读来仍觉得新意盎然。
 
对于韦人先生,扬州文化界并不陌生。他在文化部门的领导身份并不重要,但在文化领域的建树却难以望其项背。且不说其《扬州戏考》《扬州清曲》这些功力深厚、独具慧眼的学术著作,也不说其在任期间力推改革、培养人才的工作成效,更不说其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爬梳剔抉、钻研学术的敬业精神,单说这篇40年前的旧文,就让你肃然起敬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站位高、格局大、眼界宽、观点新。旧文不旧,新意仍新。这一方面反映韦人先生目光如炬,穿透历史迷雾,为扬剧把脉问诊,开出良方妙丹。但另一方面,更反映了现实的无奈,我们的无能,尽管扬剧出人出戏有进步,但40年过去了,韦人先生担心的危机并未消弥,探索的出路并不明朗,希望的前景并不乐观。是韦人先生说错了,还是我们做错了?细读《危机·出路·前景——对振兴扬剧的几点思考》,答案不言自明。
 
韦人先生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功底,独具的学术眼光,非一般学者所能企及。《扬州戏考》《扬州清曲》 巨著摆在那儿,懂行的一看便知出手不凡。扬州师院的词曲***、学术泰斗任中敏先生生前视他为知音,书信往来,交流戏曲理论研究心得,当面交流,共商地方文化振兴大计,一时传为佳话。就一般读者而言,读懂《危机·出路·前景》这篇论文,就掌握了打开扬剧研究之门的金钥匙。
 
这篇万字论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分析精当,论从史出,感情充沛而不失理智,长篇大论而不失趣味,观点新颖而不失宽厚,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韦人的“扬剧观”。他的扬剧观是历史的,回溯既往,有理有据,也是现实的,立足当下,鞭辟入里,更是未来的,仰望星空,充满期待。扬剧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点代表人物、重要剧作篇目,构成了韦人先生“扬剧观”的基础。
 
逼出来的扬剧。扬剧之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过去称维扬戏,在此之前则是花开两朵的香火戏和花鼓戏。两者都是民间娱乐活动,香火戏锣鼓喧天,以热闹取胜,花鼓戏丝弦伴奏,以文雅见长,有文艺天赋的志同道合者“自集成班”,利用春节、端午、中秋节刻和农闲,或自拉自唱,自娱自乐,或走村串户,讨个赏钱,养家糊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上海谋生的多了起来,看准商机的戏班子到上海专为老乡演出,城市规矩大,粗喉咙大嗓门,引吭高歌,锣鼓喧天,这些过去自鸣得意的特长不能自由发挥了,再加之到了上海后,老乡的眼界也较以往不同,欣赏品位也在提高,家乡戏被逼成就了香火戏与花鼓戏的联手,在剧目、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相互取长补短,造就了“十里洋场”维扬戏的盛况。不到上海去见世面、经风雨,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就不知道老乡的审美趣味有多大变化,就不知道地方戏的自以为是有多难突破。全新的生存环境,倒逼地方戏打破门户之见,携手连心,创造新的艺术样式,聆听乡音,慰藉乡情,回味乡愁,成就扬剧。
 
融出来的扬剧。光有香火戏与花鼓戏的融合还不够,扬剧前辈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化为扬剧脱胎换骨的前行力量,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富有前瞻性的高招。大陆板曲牌移植于杭剧,经集体打磨成了扬剧经典曲牌,几乎到了每剧必用的地步,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英的“堆字大陆板”,已成为扬剧唱腔的经典。
 
闯出来的扬剧。扬剧危机与生俱来,并非危言耸听。40年前,韦人先生就分析过“演出范围越来越窄,青年观众越来越少,演出队伍越来越小”的现象,并对业内人士将其归咎于外部原因进行过剖析。他说,新文艺样式冲击扬剧,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它们决不能代替与当地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戏曲扬剧,并提出扬剧要“就”青年的主张。他还说青年对扬剧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对它的老化感到不满,并没有从根本上摒弃它。诚哉斯言!扬州人不可能不要扬剧,只是他们不要脱离群众、远离时代的扬剧罢了。演出人们想要的扬剧,根本出路在于有创新的闯劲。能否回到民间,回归生活,不要无视普通生活的俗,只顾孤芳自赏的雅,将雅俗共赏作为争取观众重回剧场的基本功,把文以载道作为创作表演赢得观众的方向标,使精品迭出作为好评如潮扩大观众的杀手锏。靠一出戏救了一个剧种的美谈,背后是人民立场的回归,创新意识的苏醒,闯的劲头的迸发。韦人先生论文中关于闯破门户之见、闯荡艺术市场、闯出扬剧新路的精辟论述,至今读来仍有启发意义。
 
养出来的扬剧。扬剧是人民养出来的。这种养,不是政府的***,而是文化的滋养和人才的培养。韦人先生认为振兴扬剧要从“人才更新、剧目出新、曲调翻新”上下功夫,而剧目出新、曲调翻新,最终要靠人才更新。他说,解决人的问题比解决艺术本身的问题更为迫切,也更为艰巨,如果解决不好,阻力将不是来自外部,可能来自扬剧艺术队伍的内部,一切改革将难以奏效。他还说,那种只顾眼前,不看将来,只注重台上几个演员,不重视编、导、音乐、美术等方面人才的发掘、培养与重用的现象,是目光短浅的一种表现。响鼓重锤,余音不绝。扬剧人才培养,不能只顾台上几个演员,还得重视幕后的人才,否则扬剧将会自行枯萎。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人才的奇缺,使得我们很难创作出接地气、通民情的时代精品力作。我们拿什么吸引观众?一出与扬州当代人的生活情感无关的扬剧是不会打动人心的,要想他们进剧场看戏比登天还难,好看好玩的艺术消费多着呢。如何培养本土人才,引进外地人才,在编剧、导演、舞美、音乐创作等方面出新出彩,是个大难题,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能出精品的创作表演人才队伍,扬剧振兴也就是说说而已。
 
40年前,韦人先生以《危机·出路·前景》为题,写出了那个时代扬剧的爱与哀愁,理清了扬剧再出发的创新之路,展示了扬剧回归人民的美好前景。今天,我们再读先生的旧文,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站在时代前沿,放开思路去想,放开手脚去闯,赓续文化传承,把振兴扬剧的大旗扛在肩上,在逼出来、融出来、闯出来、养出来的智慧中汲取奋进动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扬剧交给下一代。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不必为非遗杞人忧天 下一篇通草花“逼”通非遗传承路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