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傣纸变兰芷,为非遗解了三道题
2025-11-13 14:31:13 来源: 作者: 【
导读:“非遗热”带来了社会认知普遍提升,理论探讨百花齐放,实践探索风生水起,守正创新蔚然成风。不可忽视的是,在热闹的背后还隐藏着非遗传承危机,特别是一些手工艺类的非遗,虽然声名远播,但生存处境依然艰难。 云南傣纸持续出圈值得关注。日前央媒&ldqu..

“非遗热”带来了社会认知普遍提升,理论探讨百花齐放,实践探索风生水起,守正创新蔚然成风。不可忽视的是,在热闹的背后还隐藏着非遗传承危机,特别是一些手工艺类的非遗,虽然声名远播,但生存处境依然艰难。
 
云南傣纸持续出圈值得关注。日前央媒“生财有道”栏目,通过勐海县曼召村傣纸技艺传承的报道,为我们找到了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破解难题的妙方。
 
傣纸有“中国造纸术活化石”之誉。这项以构树皮为原材料、完整保存汉代造纸工艺的技艺,不仅传承傣族文脉,而且与古为新,让传统有机融入现代,焕发时代生机,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使农民端上金饭碗。傣纸由此变成人见人爱的兰芷,为非遗传承解了三道难题。
 
社会要不要非遗,关键在懂不懂现代生活。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傣纸生产技艺能活到今天,本身就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转型急剧加速,非遗传承堪忧,由此有人就得出非遗过时论、消亡论等荒谬结论,社会究竟还要不要非遗的问题必须正面回答。
 
过去用于经书印刷、孔明灯制作、油纸伞生产的傣纸,一度时期淡出公众视野。近年来,傣纸走出低谷,走向社会,走上高端,出现了几个规模颇大的专业村,仅曼召村就有90%的农户从事傣纸生产。现代生活固然舒适,但大家从未放弃对传统的坚守,希望用传统文化装点现代生活,使古今相映成趣,守住乡愁。而傣纸以生活化为导向,以“新中式”为切口开发产品,让傣纸活在百姓生活中。实践证明,人们不是不要非遗,而是不要与生活脱节的非遗。要传承非遗,必须洞悉世道人心,与生活同频共振,懂得现代生活,找到非遗生存之道。
 
非遗能不能生存,重点在能不能融入生活。工艺类的非遗是,古人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利用先进工艺发展生产的“高科技”。广受追捧、喜闻乐见是其重要特征,生活化、时尚化是其根本途径。向历史致敬,向来不是徒有其表的照搬照抄,而是深谙其道的理念升华。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传下去,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礼敬。
 
傣纸生产技艺的传承也面临融入现代生活的难题。昔日的应用场景不再,代之以消费选择多元多样多变。竞争从不同情弱者,唯有自强者才能勇立潮头。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顺势而变,多开发看了舒心、用了放心、想了开心的产品,取悦市场。看似粗糙的傣纸摇身一变,文创笔记本成了写字楼里的文化印记。结实耐用的傣纸经妙手设计剪裁,成了大姑娘小媳妇的时尚挎包。用傣纸做成的普洱茶包装袋,成了美美与共的时代见证。傣纸融入生活之路,尽管“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柳暗花明又一村”并非奢想。因为贴近生活、美化生活,非遗有了活力源泉。
 
非遗会不会传承,根本在敢不敢守正创新。把传统生产技艺传下来,用现代方式承接住,使其发扬光大,是非遗传承的根本要求。社会环境、应用场景、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在变,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以认知提升、理念转换、思维优化,在应用场景、融合发展、创意设计、公司治理等方面,踩准新时代的节奏,保留老法子的精髓,突出生活化的重点,走出亲民化的新路,将守正创新进行到底。
 
傣纸生产至今依然保持5大流程11道工序的古法,依然保持不添加任何催化剂或添加剂的古方,依然保持与日常生活紧紧相连的古道,但这并不妨碍它接受现代理念,在传统与现代连接中催生创造活力。社会审美时尚悄然而变,傣纸文创产品随之应运而生,笔记本、小挎包大行其道。各种镶嵌自然花朵、树叶的家庭装饰墙纸,以其自然清新的文艺范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将研学游、亲子游巧妙嵌入非遗传承,手工制作的体验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新颖别致的情绪价值,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傣纸文创产品的销售。依靠合作社将分散的小作坊整合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这些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开拓创新,使傣纸变成兰芷。
 
傣纸蝶变是非遗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社会要不要非遗、非遗能不能传承、非遗会不会传承,这三道难题,在不少地方还一筹莫展。但只要懂得生活、融入生活、服务生活,让非遗与生活水***融,非遗之树就会变成市场的常青树、百姓的摇钱树、社会的幸福树,这就是傣纸的标本意义。
Tags: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乱书”争议折射传统转型焦虑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