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让古运河重生系列报道】古运新生,走进运河沿岸遗产点
2021-11-26 17:29:43 来源: 作者:朱颜 高笑天 俞晖 【
导读:编者按:去年11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视察,首站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行经亲水步道,眺望正在建设中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总书记赞许这座城市,并对未来提出期望,要“让古运河重生”。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达8年的大运河申遗之路画上圆满句号。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扬州共有10个遗产点、6段河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10个遗产点分别为: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瘦西湖、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个园、汪鲁门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

刘堡减水闸
 
刘堡减水闸位于扬州市大运河宝应段大堤的东岸,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
 
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反映了明代大运河相关水利设施已逐步完备,水利工程技术已达较高水平。
 
盂城驿
 
盂城是高邮的别称,取意于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孟”的诗句,意思是高邮象一只倒扣过来的水盂。后人根据这首诗的诗意,把高邮称为盂城,因而高邮的驿站就叫盂城驿。
 
高邮是南北冲要之地,盂城驿是明代北京、南京之间的重要驿站,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也是中国邮驿“活化石”。
 
站在鼓楼里,登高望远,随便推开一扇窗,驿站恢弘的气势都能窥见一二,不难想象驿站曾经的忙碌和重要。
 
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是位于江都市邵伯镇甘棠社区以西的运河故道东岸的一段古运河河堤。
 
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垫升高,运河逐渐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作为防洪屏障被不断加高加固。
 
邵伯古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同时,古堤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
 
邵伯码头
 
沿古河道由北向南依次保存有竹巷口、大马头、朱家巷、庙巷口四个古码头。每个码头大小不一,功能也不一样,有专门卸货的,有供人行走的,有专供官宦上下船的。
 
每个码头有巷道通往东边的老街,形成了“鱼骨状”的肌理构造,类似于机场设置的若干登机口。人们可以在四个码头同时上下船装卸货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段河道。
 
瘦西湖
 
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一千多年前,李白在为扬州做推广时说,“烟花三月下扬州。”
 
如今的扬州,四季都是风景。走在瘦西湖里,一步一景。
 
从立春的这一刻起,五亭桥檐角风铃发出清亮的响声,随着湖面飘荡开来,这就算是春风了。
 
夏风吹过的时候,与大运河紧密相连的瘦西湖,莲荷碧波连成一片。正如朱自清所说: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
 
秋天,一树一树的彩色叶子,让瘦西湖有一种区别于春天的斑斓。
 
在秋凉时分,温茶清谈,或小酌联对,或踏歌邀月。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冬天的瘦西湖,一下雪,就成了广陵。
 
无论是莲花桥的月光、吹台的龙鱼、还是一夜白塔的传说,都让人对瘦西湖心生向往;
 
又或是小金山的对弈之约、徐园这两个字背后的故事、大虹桥的诗情画意,与大运河紧密相连的瘦西湖,四季如诗。
 
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天宁寺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相传本为东晋太傅谢安别墅,后由其子谢琰舍宅为寺。
 
康熙四十四年,命曹寅在天宁寺内设扬州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此外,《全唐文》《佩文韵府》这两部重要的图书,也都是在天宁寺内编纂完成。
 
重宁寺与天宁寺仅一街之隔,建于乾隆四十八年,是为了迎接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所建。历史上的重宁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佛像精美,有关形制完全是按照皇家的规格来制作的,被称为“江南诸寺之冠”。
 
扬州盐业遗迹:个园
 
凭借运河带来的便利,扬州成为古代最大的食盐集散地,盐商云集,凭借垄断专营地位,扬州盐商中拥资巨万者所在多有,他们过着挥金如土的浮华生活,客观上也促进了扬州园林的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首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基础上加以改建,因园中多竹,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
 
“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个园的四季假山,堪为叠石艺术的代表。园中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
 
扬州盐业遗迹:汪鲁门宅
 
汪鲁门是扬州最后一批有影响力的盐商之一。他凭借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在淮北左营开建盐圩堤,被盐商推举为商总,领导各个盐场的事务。
 
汪鲁门住宅前后九进,进深约115米,有房间100余间,目前扬州保存最完整、容量最大的楠木厅也在其中。整个住宅布局规整严谨,用料考究,是典型的盐商大宅。
 
扬州盐业遗迹:卢宅
 
卢绍绪原为盐场课盐大使,后弃官从商,经营盐业,成为巨富,是晚清扬州盐商中的佼佼者。卢氏古宅前后共九进,厅堂阔大,气派非凡,是晚清扬州盐商屋宇规模与体量最大的住宅群。内宅楼后有意园,园中有六角盔亭、石舫、百年紫藤一架,古意盎然。
 
扬州盐业遗迹:盐宗庙
 
扬州盐宗庙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两淮众盐商捐建,是罕见的三宗同祭的盐宗庙,同时供奉三尊神像,分别是夙沙氏、胶鬲、管仲。
 
1872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运任上去世,为纪念曾国藩,扬州地方官员将盐宗庙改建为曾公祠。
 
盐宗庙充实和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有人曾做过一个比喻,将长城比作刚健的一撇,而运河,则是隽永的一捺,这一撇一捺,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与同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相比,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万里,带有男性的刚毅色彩,像一个父亲,是严肃的;而运河就像母亲,她很温柔,总是柔声细语。小孩子会怕父亲,但会跟母亲撒娇,闹脾气。这都说明运河太平常了。但是这个平常里,又有许多不平常,”顾风说,“运河哺育了这座城市,哺育了历朝历代两岸的人民,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本报记者/朱颜 高笑天 俞晖)

Tags:古运河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运河史诗,从这里开始书写 下一篇“向往好地方,网眼看运河”寻访..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