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焦点

TOP

运河史诗,从这里开始书写
2021-12-07 10:08:00 来源: 作者:朱颜 高笑天 俞晖 【
导读:运河是人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诗。这部史诗的第一行,便在扬州落笔。

运河是人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诗。这部史诗的第一行,便在扬州落笔。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大破越国之后,将目光转向了北方,想要北上伐齐,争霸中原。面对扬州一带众多的湖泊,夫差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这些湖泊连接起来,利用水路,向北运兵运粮。这是个了不得的创举,既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在春秋左氏传里,用八个字来记录这件事: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夫差开凿的这道邗沟,就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河段;而扬州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史,也从这里开始了。
 
扬州是唯一一座与中国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2500多年来,扬州凭借长江与运河交汇的便利,荟萃八方人才物产,书写了通史式繁华。作为“运河长子”,扬州也扛起了对运河母亲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2007年9月,也是一个秋天,一场庄重的揭牌仪式在扬州东门遗址广场举行。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文物保护司司长顾育才出席仪式,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揭牌。“一块小小的牌子,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工程,就这样启动了。”多年后,著名学者顾风回顾往事,说“运河申遗,刻骨铭心”。平缓的语气与深刻的字眼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顾风是原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为运河申遗奔波八年。2014年6月,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一刻,八年艰辛,甜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这位儒雅学者泣不成声。
 
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点58处。扬州境内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数量居沿线城市之首,扬州与运河关系之深切,从中也可窥见一斑。这一处处河道,一个个遗产点,都是运河史诗的点画,共同造就扬州这个好地方。

淮扬运河扬州段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河湖密布。早期的大运河,正是充分利用了这里天然湖泊水域,通过人工挖掘,连缀成一条畅通的水路。今天的淮扬运河扬州段北起里排河与大运河连接处,南至长江边的瓜洲镇,全长151.3千米。大运河扬州段是漕运及漕粮转输重地,长江流域及南方漕粮都必须经过扬州北上。明清时利用大运河堤作为驿道,大运河边水陆驿站并举,保障了国家通讯体系的有效运作。
 
古邗沟故道
扬州城北,从螺丝弯桥往东直达黄金坝,有一条长1.45公里的河道,这就是古邗沟故道。这是扬州最早的人工河道,也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河段。
 
里运河(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
 
里运河俗称里河,是相对于外河而言的。里运河北起扬州宝应里排河与京杭运河连接处,南至扬州市广陵区茱萸湾,连接了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是大运河扬州段重要的组成部分。高邮明清大运河故道北起高邮界首镇,南至高邮镇,全长30公里,此段河道集中反映了大运河由湖道向河道演变的动态过程,是反映大运河河湖关系的“活化石”。
 
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
邵伯明清大运河的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1600年,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大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邵伯镇西的这段大运河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沟闸至梁家港的堤坝修建之后逐渐形成的。在邵伯节制闸上游的“斗野亭”公园内,保存着一只镇水铁犀,传说是古代运河镇水神兽“九牛二虎一只鸡”之一。朱自清曾经骑在牛背上玩耍过,所以,这铁牛除了镇水还有了才气,每年高考前好多家长来这里祈福,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

扬州古运河
1958年,自邵伯向南开挖大运河新河道,原自邵伯经茱萸湾曲折绕城而过,通过瓜洲运河至长江的这段河道,就被扬州人称为“古运河”。这段大运河与扬州城市同生共长,被誉为扬州城的“母亲河”。大运河自扬州城东南穿城而过,沿线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尤其是在大运河西侧,密布着众多遗产点,如瘦西湖、天宁寺(重宁寺)以及诸多盐商历史遗迹等,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与两岸丰富的民俗文化、多样的市民生活融为一体。
 
瓜洲运河
瓜洲原为江中沙洲,后与长江北岸相连,长江北岸线遂南移至瓜洲,这也导致漕船需绕行仪征,不仅路程更远,而且在江上常有漂损之灾。唐代开元年间,润州刺史齐浣将江南漕路移到京口塘,正对瓜洲,同时开伊娄运河25里,即瓜洲运河。瓜洲运河的开通避免了舟船绕道的风浪之险,同时也省去了水陆转运的环节,每年节约运费可达数十万。李白在《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中写道:“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悠悠大运河,在华夏大地流淌不息,深刻地影响与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
 
不论是隋唐还是明清,大运河,总是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以一种更紧密的方式团结成一体。在长达2500多年的岁月里,历史与未来,不断在运河的阵阵波涛中交汇,撞击出不朽的诗篇。所有关于中国大运河的故事,追根溯源,都从这座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开始。(本报记者/朱润莘 高笑天 俞晖 )

Tags:运河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人物专访】陈书录:运河沿线城.. 下一篇【让古运河重生系列报道】古运新..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