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收藏】扬州牙雕自成一派
2014-03-14 10:49:18 来源: 作者:沈蕙兰 【
导读:从乾隆以后,扬州竹牙刻由于书画家张缪、吴熙载等人介入,以刀代笔,开创了我国竹刻史上真正的浅刻先河。而晚清著名书法家、画家、金石大家吴让之的参与,开创了新技术、新刀法,才真正确立了扬州竹牙雕的地位。

【收藏物语】

扬州牙雕自成一派
    从乾隆以后,扬州竹牙刻由于书画家张缪、吴熙载等人介入,以刀代笔,开创了我国竹刻史上真正的浅刻先河。而晚清著名书法家、画家、金石大家吴让之的参与,开创了新技术、新刀法,才真正确立了扬州竹牙雕的地位。
    吴让之从书画家身份转换成雕刻艺人之后,将金石边跋的浅刻之法引用到竹牙雕刻上,刀工腕下的书画作品充满了笔墨意趣和韵味。这样的雕刻作品在当时的嘉定派和金陵派中未有所见。吴让之的开创,影响广大,江淮间文人画家纷纷趋附,他们操刀刻竹刻牙,犹如提笔作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一幅幅作品出现在拇指宽的扇骨上、方寸大的牙牌上。
    一,以刀代笔,充满了文人书卷气。扬州竹牙刻不同于嘉定派的圆雕、高浮雕,也不同于金陵派的浅浮雕,完全是竹牙材料上的书画艺术,没有一点匠作之气,而是充满了文人书卷气。尤其是镌刻于竹牙扇骨上的书画,在手中迎光转动着欣赏,细看用刀的深浅、阴阳、虚实、浓淡等意趣,更加耐人寻味。
    二,刻刀胜笔,精细入微。由于象牙材料稀少,扬州竹牙刻艺人在“微”字上做足了文章,以刀代笔,用刀胜笔,将画笔不能表达雕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扬州艺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竹牙材料上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综合体。每件作品上必须题诗,诗画互相辉映。他们还根据构图的需要,点缀镌刻不同形制的印章,画龙点睛,妙趣横生,从而成就了扬州竹牙雕的重要特色。

     

【藏品荟珍】

我藏于硕
牙雕扇骨
    于硕,原名宗庆,号啸仙后改名硕,号啸轩。江都县塘头乡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少时从其舅父李氏族人学习镌刻,后又随扬州国画师研习书画。画技专工写意,书法则兼修颜柳欧苏,尤擅苏体。
    当技艺日臻成熟后,于硕便离开家乡赴江南各地鬻艺谋生,不久便名震湖北江浙等省。那时候他刻一骨扇需十担米钱,求者仍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欧美人士更是不惜重金争相抢购。于硕客居武汉时,两江总督端方也对他的浅刻作品大为赞赏,并向在京的王公大臣推荐,还安排他捐了一名监生。不久便由试用知县任抚院文案,宣统二年(1910年)实授安徽蒙城县知县。于硕到任后,恰逢夏秋两季大水为患,哀鸿遍野,他一面申请免征钱粮,一面请求官赈、义赈。经多方奔走求告,得到华洋义赈20余万金,救活灾民近30万人。《蒙城县志》赞他“精明谙练,果敢有为”,是蒙城之“贤父母”。
    辛亥革命后,于硕去官定居北京,重操旧业。这时他正值壮年,处于艺术创作的巅峰。1914年,日本东京举办大正博览会,他便选送浅刻象牙扇骨、象牙插屏各一件参展,大获成功,并荣膺奖章一枚。1915年又选送浅刻象牙插屏一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被列为珍品,获金奖一枚。汤用彬等人编写的《旧都文物略》将于硕尊为“当世第一单刀浅刻***”。
    此件作品名“梨园春照”,是于硕早年旅居湖北时为当地名流博久先生定制的全象牙一尺扇骨,画中树木人物,皴檫多变,运用浅刻刀法的变化,表现出纸绢上水墨的深浅浓淡,用笔的抑扬顿挫之美。在扇骨另一面方寸之处微雕赤壁赋全文近千字,笔画细若蚊足,俨然苏字。意境悠远,人物表情惟妙惟肖,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于硕扇骨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叫绝。微雕是个绝活,字迹太小,刀尖的转动不能笔笔窥见,全靠作者以超乎寻常的腕力感觉把握,称为盲刻。这就要求刻者有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能够驾驭自如地运用手中的刀具,屏息静气,以刀为笔,抑扬顿挫,徐急快慢,表现字体的粗细大小虚实的神韵之美。刻刀行走的过程中,稍有疏忽,轻者件壁见瑕,重者前功尽弃,比之纸上行笔要难的多。邓之诚《古董琐记》一书中记述,“于啸轩奏刀时不以目视,而于衣袖中摸索刻划,能在方寸间刻千字,井然成行,无一败笔。”
    于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终于成为一代艺术***,他集书画与雕刻于一身,将浅刻微雕这一艺术形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使之成为祖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1957年,于硕先生因患脑溢血逝于北京。


【探藏管窥】

偶见“薛佛影”牙雕
    藏友吴先生给我看他的一件象牙浅刻,说:“这是海上微雕名家薛佛影的作品。”
    吴先生收藏的这件为扁圆形牙雕,长约3.5厘米。正面刻有岳飞的《满江红》全文,连题记加落款约120字,背面刻蝴蝶芭蕉。
    薛佛影的作品我没见过,但知道他的名气很大,还常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其价格自然也是不菲。听说他曾用15年在一块牙板上刻《楚辞》全文,一共2890字;背面还刻有全幅的“端阳竞渡图”。他还在2.5厘米长、1.5厘米宽的水晶上雕刻了一千多字的曹植《洛神赋》,每个字比蚂蚁脚还小,据说也断断续续刻了近20年,直到上海解放后方始完成,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了。
    这件藏品微雕落款为“丁亥清和月海上薛佛影刻”,刻字笔画奔放,略显“潦草”,似乎缺乏薛佛影的精妙。吴先生解释说,这是1947年春天所作,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那时,薛佛影用心制作的一件艺术珍品有时还换不来供全家一日果腹的口粮。迫于生计他在一个油厂当事务员,只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创作,限于条件,那时的微雕艺人能蒙着眼睛在袖笼里凭着感觉“盲刻”,融指觉、视觉、心灵感觉为一,一百多字能纵横奔放,一气呵成,自然未必工整。
    吴先生娓娓道来,记者也不敢轻言真伪。收藏基本上是一门“眼学”,眼学是凭经验、做比较,经验多了,看错的概率就相对小一些。但是,随着收藏市场的空前繁荣和各种“仿古”技术的创新,传统的鉴定方法似乎有些失效。你的知识和眼力不够,就容易吃假货,行话叫“打眼”,反之,就可能“捡漏”。


【过眼录】
    黄汉侯先生,乃扬州金融家、浅刻艺术名家,其浅刻牙竹艺术,不以小直追于啸轩,且以临摹往古名家书法著称海内外,《芜城怀旧录·黄康侯》条目所记,即黄汉侯之误。先生与名士交游者,遍及海内外,郭沫若赠以“银钩铁划;玉振金声”小联,邓拓亦赠联云:“舞刀开道路,泼墨见平生”。惜文革期间,皆被造**派抄家抄去,传已流失于南京。
    汉老与吾忘年交,情深谊厚,因之,吾之印章边刻,多为汉老手笔。此方象牙“居无竹斋”印文,为桑君宝松篆刻,边跋即汉老所刻东坡法书蔡诗一首,全文如下:“约绰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朱江我兄教之,宝松治印,汉侯临文。”
    此印高仅2.5cm,宽2.0cm,厚0.4cm,可谓现代名家合璧,君子之谊矣!
    汉老于文革后期仙逝,葬于小茅山公墓,立有碑石,只名为“省政协委员”,未题为浅刻名家。吾六十岁前,每于清明前后,自城区步行前往祭扫,今又忽忽二十馀年,吾亦已老矣!每唔此物如见故人,顿生不胜浠嘘之感,今值寅年清明,为汉老本命之年,冥寿一百零九岁,发帖网祭,兼祭过世亲友,故为是记。

 


“宜雨轩”2014书画春拍征集启事

    扬州宜雨轩拍卖有限公司为答谢广大新老客户的厚爱,将在2014年春季举办书画艺术品拍卖会。现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拍品,望公私藏家与我们垂询洽谈。
    征集范围:名人书画等艺术品;征集地点:扬州市盐阜东路6号准提寺内(宜雨轩拍卖公司);征集时间:即日起至3月31日;委托、咨询热线:0514-87314938、13655252602;联系人:陆先生。


     

 

 


 


Tags:扬州 牙雕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明星】佟大为:青春过了,踏.. 下一篇【揭秘】华人始祖开创文莱王室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