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揭秘】华人始祖开创文莱王室
2014-03-14 10:26:30 来源: 作者: 【
导读:从14到18世纪,不少华人成为南洋一些国家的国王。至今,东南亚各地都分布着华夏子孙,各国王室、显贵或多或少地与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人始祖开创文莱王室
   
    从14到18世纪,不少华人成为南洋一些国家的国王。至今,东南亚各地都分布着华夏子孙,各国王室、显贵或多或少地与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早研究这些历史的是梁启超,他在《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一文列举了八位华人国王。本文为你介绍创建文莱国的黄森屏和深受泰国人爱戴的华人国王郑信。


黄森屏奠定文莱国基业
   
    黄森屏,元末明初东婆罗洲华人政权首领,现代文莱国的创始人之一。文莱文写作"ONG SUM PING",汉文也有译为王森屏的。中国福建人,元末明初中国大乱时,率领整个家族及邻居数千人避乱航海南渡抵达婆罗洲(即现在的加里曼丹岛)。他们在东加里曼丹的一条大河河口登陆,精疲力竭之时发生了船难,有的折断了手臂。后来迁至的番人因此称此河为“***巴唐岸河”,即 “中国人断手”之河。
    黄森屏和华人同胞在断手河流域努力,力量迅速发展,声威远震。番人用他们的习惯称呼称黄森屏为“拉阇”,也就是王的意思,而华人则按中国的叫法称之为“总兵”,可见黄森屏在东加里曼丹岛建立了独立的华人政权,这个政权保有足以威慑敌人的强大的军事力量。
    当时在断手河偏北的地区是国力衰微的渤泥国,南受印尼的控制,经常被要求向其进贡,东则常受菲律宾南部苏禄苏丹国的侵扰。新即位的渤泥国苏丹马合谟沙向黄森屏率领的华人力量求援。马合谟沙把女儿嫁给了黄森屏,赠与黄森屏“麻那惹加那”(约相当于中国小说中常见的“并肩王”)的称号;马合谟沙还让自己的弟弟艾哈迈德娶了黄森屏的妹妹,赠给她“来自中国断手河的公主”的称号,两个政权因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结成了紧密的同盟。在黄森屏和华人军队的奋战之下,苏禄入侵被遏制,渤泥国避免了灭亡的命运。
    此前的1370年,中国明朝太祖皇帝派使臣辗转从印尼到达渤泥,渤泥始见明朝的强大国力,这也进一步巩固了渤泥国与黄森屏华人政权的同盟。此后的三十年中,两股力量迅速联合壮大。华人由东部的断手河流域向北部沿海发展,相继建立了中国城、中国镇等城市,即今天马来西亚东部的大城市哥打***巴卢和***鲁特等城。
    1402年,苏丹马合谟沙去世,儿子阿布杜·马吉德·哈桑继位,由黄森屏和马合谟沙的哥哥特曼贡亲王监国摄政,所以文莱史一般不把哈桑当成第二世苏丹。1406年阿布杜·马吉德·哈桑去世后,随后发生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最后倾向于黄森屏的艾哈迈德压倒特曼贡亲王继位,成为渤泥史上的第二世苏丹,黄森屏在渤泥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归顺大明帝国
       
    在南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黄森屏一直未忘记祖国,对明朝的认同感也不断增强。1408年,黄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镇守渤泥,自己以渤泥"Maharaja Lela"的称号亲率150多名亲威、部下回到中国进贡,《明史》中称之为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永乐皇帝非常高兴,特意下旨令沿途的每个府县都要设宴招待使团。
    但年事已高的黄森屏已无精力经受沿路的舟车劳顿,也无法承受回到家乡之后的巨大喜悦,这年的十月在抵达南京后不久就去世了。去世之前他向明成祖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境土悉属职方”的,将渤泥和断手河流域的土地,归入中华版图;二是“乞封国之后山为一方镇”,请加封东南亚的最高山(今名基那巴卢山,意为中国寡妇山)为渤泥国的镇山,并赐以美名,永镇南洋大地;三是“托体魄于中华”,允许自己安葬于中国。明成祖在今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乌龟山地方为其立墓,以王礼赐葬。立他的儿子遐旺为渤泥新王;赐渤泥国后山“长宁镇国山”之名,并亲撰碑文,命太监张谦等人南下刻石立碑。
    1408年,渤泥新王遐旺在太监张谦、行人周航等人的护送下回国。张谦等人到基那巴卢山下刻石立碑,还专门到爪哇传达了永乐皇帝的诏命:不得再向渤泥国要求进贡。张谦、周行率人镇守渤泥一年之后归国。
    遐旺继承了黄森屏在渤泥的固有地位和影响,一直控制住渤泥的政局,当地华人仍称他为“总兵”,他曾于1412年再次回到中国向永乐皇帝进贡。黄森屏的妻子去世后葬在长宁镇国山,即“中国寡妇山”。
     黄森屏的妹妹和第二世苏丹艾哈迈德育有一女,嫁与沙里夫阿里,他并不是文莱本国人,而是从麦加来的***人。1425年第二世苏丹去世,由沙里夫阿里继位为文莱第三世苏丹,此后世世相传到今苏丹博尔基亚,已历二十六世。黄森屏一系对内尽力辅助苏丹,对华人则称以渤泥国王,直到万历年间,相沿不改。
    明中期以后,中国力量从南洋退出,渤泥不再进贡。欧洲殖民者东来以后,渤泥与中国的关系完全阻断,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国号也改为今天的文莱。黄氏一族逐渐***化、马来化,退出了文莱政坛。但民间一直有王室奉黄森屏为始祖的说法在流传,文莱王室也在不同场合给黄森屏以“极为正面”的评价,并将其列入《文莱王室世系图》中。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有黄森屏路,王室博物馆中有黄森屏的遗物,黄森屏儿子的墓地也一直得到王室的看护和修葺。二十世纪初,文莱仿效西方创制国旗时,还特意在国旗中加上两道斜杠以纪念开国的两位亲王,其中一条指的就是黄森屏。

泰国人尊崇的中国籍大帝
    郑信(1734年—1782年),又名郑昭(昭是暹罗语,意思是王),他在泰国的名字叫达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华裔,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海外当皇帝的华人,被梁启超誉为“中国八大殖民伟人”之一。
    郑信的父亲郑镛,原名郑达又名海丰,出身于中国澄海县(现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华富村。郑达因贫困于清雍正年间出海谋生,到达暹罗(今泰国),在阿瑜陀耶城(中文叫大城)定居,在此他开始发达起来,先是赌博赢了钱,之后承包了京城赌场,改名郑镛,并得到了“坤拍”爵位。娶了个暹罗女子洛央为妻,1734年4月17日生下了郑信。郑镛去世后,财政大臣昭披耶节基当时膝下无子,他看到郑信长得可爱,便认其为养子。郑信开始接受暹罗的传统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13岁入泰国宫廷当侍卫,20岁时按当地习俗入寺为僧,三年后还俗。长大后在泰国当官,官至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故暹罗人称之为披耶达信。
   1763年,缅甸军大举入侵暹罗,郑信率部勤王救暹都。1767年4月,缅军攻陷暹都,泰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凭借未被占领的东南沿海地区,组织抗缅军,深得人心,不久击退缅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当年12月28日郑信被拥立为王,史称郑皇,建立吞武里王朝,之后南征北战,平定了泰国各割据势力,于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他在位期间还曾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
    郑信在位15年,期间国内稳定,他还派使臣到北京,成为清朝的藩属。1782年4月7日柬埔寨前线的大将昭丕耶却克里率军回京,杀死郑信,建立曼谷王朝,也就是现在的泰国王室。由于郑信对泰国的贡献极大,深受当权者和人民的敬仰。泰国共有4个王朝50位国王,被谥为“大帝”却只有5位,他们无不是对泰国有重大贡献的,郑信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泰国政府在曼谷市吞武里广场中央建立了“郑皇达信纪念碑”。并规定每年的12月28日即吞武里大帝登基之日为“郑皇(王)节”。
    澄海乡间流传一个“十八缸咸菜”的传说。相传郑信建国称王后,一些家乡人专门到泰国祝贺,他们临走时,郑信赠送了18缸礼物。众人回到船上却迫不及待打开缸盖,却见到缸缸装满了咸菜,一气之下把其中的十七缸扔到了海里,只带回其中一缸。回到家乡,他们把缸中的咸菜倒出,大吃一惊,其实那缸里只是上面放一层咸菜,下面都是各式各样的金银珠宝。郑皇知道南洋多海盗,他怕家乡人路上不小心遇盗,便在缸口放上些咸菜掩饰。家乡人见状懊悔不迭,这最后一个咸菜缸现在被郑氏族人当作是传家之宝保存。
     现在的华富村有郑氏宗祠,建于清雍正年间,门侧有一副对联:曾与帝王为手足,欣收天子作门生。村外一个池塘旁有郑信的衣冠墓,1998年,泰国诗琳通公主专程来拜谒郑信衣冠墓,并赠送了一顶绢制皇冠,随行的泰国华侨还赠送了一尊郑皇骑马铜像,是仿照曼谷吞武里广场上的郑皇铜像制成。

 

   

 

 

Tags:华人 始祖 文莱王室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收藏】扬州牙雕自成一派 下一篇【人物】当代扬州人物谱——晨薇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