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扬州广电报电子刊 -> 导视

TOP

[收藏]偶得田黄薄意雕
2014-05-06 17:36:37 来源: 作者: 【
导读:偶得田黄薄意雕 有一年我与几个朋友去南通玩,南通古玩市场在市人民中路的文庙,据地方记载始建于宋初太平兴国五年,就是公元980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建筑多为明清遗迹。 我们来到一家叫“聚宝斋”的小店,店主很热情地请我们坐下喝茶。一位朋友说老..

偶得田黄薄意雕

    有一年我与几个朋友去南通玩,南通古玩市场在市人民中路的文庙,据地方记载始建于宋初太平兴国五年,就是公元980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建筑多为明清遗迹。
    我们来到一家叫“聚宝斋”的小店,店主很热情地请我们坐下喝茶。一位朋友说老板你有没有好的宝贝,拿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店主说:宝贝没有,家里还有一些老东西,前些天又收了些老玩意,要不到我家看看。
    店主家杂七杂八的东西真不少,大家都欣赏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看到有几件小印章摆在角落里,把玩后特别喜欢其中一方黄黄的方章,上面刻的山水人物。我说:老板这个让我玩吧。店主说:老板这个贵呢,要五千。我说:一个小章能值几个钱,太贵了,两千吧。经过一番商谈后三千元成交了。
    回到南京,有一天约了几位玩古董的朋友来家喝茶,朋友说:最近有没有买到好东西啊,拿出来给我们欣赏欣赏。我说:没什么好东西,就收了几件小玩意。这好像还是个田黄章呢!一位朋友拿着我从南通买的小章说。我说:田黄,这小章会是田黄?朋友说:我再仔细看看,有皮、有萝卜纹、有格,看这薄意雕还是件清代的印章呢。
    后来我才知道了什么叫田黄:田黄乃石中之帝,产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寿山村田坑,有着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故被人们称之为“帝石”。田黄石质地宝洁、透明、通灵,肌理纹路隐约如丝,宛如萝线纹。寿山石的筋格有好几种,而田黄石的筋格唯有红色盘格一种,在一块田黄石上表里的色调是可能变化的,因此,田黄石方章价值更高。
    这是一件清代薄意雕山水人物田黄石方章,重30克。作者以画理入石,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章法、墨韵、意境与薄意雕技法有机相融,利用石头的天然纹理巧雕出树木、山石、绝壁上的庙宇。画面老者长髯飘动,眉目及手持的龙头拐杖均灵动飘逸,仅用外部轮廓就将人物神态摹画得淋漓尽致。一块小石方寸之间有山有景,隐者幽居,跃然石上。珍贵的印材,古人的精心创作,堪称绝妙。 


 
                                     文、图/缪冬华
 
瓷上水彩

    形成于18-19世纪的英国水彩画,充分利用水的作用,水色交融,淋漓尽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我国唐代陶瓷窑口众多。越窑邢窑,南青北白,二分天下。瓯窑、婺州窑、岳州窑、定窑、密县窑、寿州窑……又如群星璀璨。河南境内的郏县窑、鲁山窑、内乡窑、禹县窑和巩县窑,湖南的长沙铜官窑,分别生产花釉瓷、唐三彩、长沙窑釉上彩绘瓷。这些器物上的装饰纹样,挥洒自如,分明就是一幅幅抽象的中国古代瓷上水彩画,它们比西方水彩画早了近十个世纪呢。
    花釉瓷是唐代陶瓷的创新品种,鲁山窑花釉腰鼓在花釉瓷中闻名于世(图1)。唐代花釉瓷的色釉组合分为两类:一是以黑或者黑褐、茶黄色釉为底,上施月白或灰白色釉;第二类是以黑、月白或钧蓝色釉作底釉,再施以天蓝色条状不规则釉斑。这些含不同金属氧化物呈色剂的釉料,在坯体上两次施釉,经高温烧成后,浑然一色的底釉衬托出不规则斑块或条状的面釉。器物上色彩对比强烈的花斑,似秋叶飘飘,又恍如天空朵朵白云。
    唐三彩除了高头大马、丰满仕女和模印贴塑等作品外,最迷人的应是它独特的流彩纹样。三彩釉陶表面的釉层是无色透明釉,在釉中配彩后,经过烘烧,釉面呈现出绚丽无比的色彩。工匠们用熟练的工艺技巧和丰富的化学知识,将铁、铜、钴、锰等矿物作原料,入铅作助熔剂,配成了赭、绿、蓝、白、黄等多种色彩(三彩多指黄、绿、白三色),再用散点、毛笔涂抹绘画、自然流淌等手法,形成了浸漫自然、变幻无比的艺术效果。
    长沙窑是唐代的一颗彩瓷明珠,也是唐代主要外销瓷(图2)。长沙窑的单色釉产品有青、褐、酱、黑、绿、红釉,以红绿釉最有特色。长沙窑的装饰手法非常丰富,集染缬、书法、绘画、雕塑之大成。长沙窑瓷画以遒劲的铁线描和柔软的棉线交织使用,用笔奔放,狂野又不失理性。题材除了人物、动物、花鸟、山水、书法,还有大量的抽象图形(图3)。这些瓷器上的抽象画,纵笔如天马行空,真如长沙僧人怀素草书,有奔蛇走虺,骤雨旋风之势。白釉绿彩壶上,信笔涂抹的铜绿釉和乳浊色白色底釉相互渗透,犹如层峦叠秀,云锁雾绕,又似雨打芭蕉,诗意盎然。
    “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批涌入相对安定的扬州,扬州人口集中,财富储聚也更加丰厚。《资治通鉴》述“扬州富庶甲天下”,唐代花釉瓷片时有发现,唐三彩器物也是除西安、洛阳之外的主要出土地,长沙窑瓷器在扬州更是灿若繁星。
    季春时节,这些盛唐瓷上水彩画使我心驰神往。
                                     文、图/梁剑铭
 
芍药昔簪才子鬓,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期,壹周刊收藏版刊登了某藏友“四相簪花”题材的收藏故事,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正巧,笔者也藏有一对相同题材的刻瓷帽筒,借贵刊宝地聊作续貂之语吧。
    据笔者有限的学识,了解到“四相簪花”这样的“赏花会”,本身所呈现的正是宋代上层社会交往的一个方式,士大夫藉由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联系彼此的情感,并且建立自己在上层社会中的声望。朋友间便宴时簪花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并且这些场合也是他们取得各方面讯息的重要来源。
    “四相簪花”的传说让芍药沾满了吉祥富贵之气,而“金带围”影影绰绰的踪迹,又使芍药罩上神秘色彩。“金带围”就如同云中的龙,雾里的凤,忽隐忽现,时有时无,多少年来,一直是扬州地方文化史上的难解之谜。
    笔者所藏这对“四相簪花”帽筒采用扬州特有的刻瓷技法,画面大片留白,画中人物头戴宋代官帽并立,书童环顾左右,饮宴中簪花抒情。双钩刻提款乙巳仲春,静泉仁兄大人雅玩。作者以刀代笔,凑刀写意,钩刻深浅有致,神态生动。想来该是当年富贵人家厅堂摆设,完好保存至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晚期扬州刻瓷精品。   
                                 文、图/鑫淼堂主


醉人赏花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春色晴明之时,赏花微开,饮酒微醺,带着朦胧的醉意欣赏春花,这是何其享受的人生境界。古代还有一种花杯,其上装饰或描绘着各色花卉,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
    尤其是在明清以后,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人们更青睐胎质洁白莹润,描画丰富细致的瓷质花杯。杯上描绘一种花甚至百花,精细的还配有诗文。藏友王志强就藏有这样的一对小花杯。杯为八角,口径约6厘米,高4.5厘米。四面分别绘梅兰竹菊,其余四面则分别绘有诗句:春兰有异香,秋菊有佳色,夏竹有风凉,冬梅映雪芳。桃花花蕊用红色彩料画出,而竹叶、兰叶则用绿彩勾勒。杯上桃花率性烂漫,竹叶清晰有致。有趣的是,杯内底部还有点染的红彩,仿佛几片掉落的花瓣。微醺之际,花在酒中,酒随花醉,哪里是花哪里是酒,叫人如何分辨。
    王先生的这对花卉杯出自民窑,胎质画工也与真的官做花杯不可同日而语。但它观之可亲,既饮酒又能赏景,使人酒兴大增,也值得玩味了。

                             文/记者海滨  图/张日雨


 
Tags:收藏 玩物
】【打印繁体】【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会客厅]隋炀帝墓:流星王朝的遗辉 下一篇[旅游]“五•一”,让我们浪..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不能发表您的观点,请[登录][注册]
 

直播扬州